70歲的我,每天忙於門診、內視鏡檢查、報告解說、服務病人。好動勤勉的我為鍛鍊腿力、腳力,總是充分利用上班或搭捷運上下樓梯時步行。近年因夜尿問題,每晚加碼健走40分鐘以改善之。三個月前,察覺右膝蓋疼痛,下階梯時苦不堪言。我認為年紀增長,過度使用關節使其磨損、退化,這是「行動障礙症候羣」(Locomotive Syndrome)的開端!立即掛號醫學中心骨科前輩的門診,但工作太忙,失約兩次而耽擱。

「行動障礙症候羣」發生原因與老化、骨質密度與肌肉質量下降有關,除了國人熟知的骨質疏鬆症外,退化性關節炎、肌少症、肥胖、握力不足與跌倒,也都屬「行動障礙症候羣」。

據日本統計,長照的1/4失能長者是因「行動障礙症候羣」所引起,最新調查發現,臺灣男性患病風險為89.9%,女性更高達91.5%,其傷害不亞於血管疾病、中風、癌症及失智的嚴重程度!臺灣人對「行動障礙症候羣」的認識仍不深,缺乏相關警覺性。

碰巧上月底前往日本金澤參加抗老臨牀醫師夏令營,參訪本次主辦-浦田會長所創立的金澤「URATA CLINICSQOL」,為一新創理念的抗老健康促進機構,提供民眾療癒、紓壓、塑身、營養管理。

我參與皮拉提斯(Pilates)概念療癒的體驗課程,經理學治療師仔細的診察與瞭解:認為我是走路使用下肢關節錯誤,導致膝蓋疼痛,要我善用髖關節及臀部肌肉走路。事後我小心練習正確走路法,膝蓋疼痛消失。

幸運地,剛開始的「行動障礙症候羣」右膝蓋疼痛,經正確診斷,改正姿勢與下肢使用法療癒。

不幸或不知其嚴重性的民眾,因疼痛不敢運動走路,引發肥胖,導致下肢壓迫、關節變形,嚴重時得開刀、換膝關節,甚至演變至臥牀不起需長照的地步。可見「行動障礙症候羣」的早期診斷,改正與預防極其重要,實在不容忽視。

(作者劉輝雄京都府立醫科大學醫學博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