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更新。答案可以直接看文末粗體部分,後景深

和虛化效果,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可參考另一篇文章。

平凡人:全畫幅和殘畫幅的虛化效果差別到底有多大??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在常用焦段

和常用拍攝距離基本都穩定在1m內。下正文:

前一段時間寫了一篇關於相近價格下全畫幅和APS-C畫幅的差距到底有多少,當時並沒有很細緻深入的討論全畫幅和APS-C畫幅的虛化差距,最近開始思考,全畫幅和半畫幅到底在虛化上會有多少差異呢,遂在網上查找了些資料,把不同的虛化效果更直觀的呈現出來,本文沒有樣片,無力支撐太多的設備,主要通過計算的方式吧。

首先貼一個參考的帖子,參考了這裡的景深的計算公式,而我們在拍人像的時候,絕大部分是虛化後景深,為了方便(主要是懶),這裡只分析後景深的影響因素。

景深概念及計算

順便再補充一下引用鏈接里沒有提到的關於殘幅的彌散圓直徑,不妨這樣理解,周圍幾個像素點接收到同一個彌散圓(這裡指臨界彌散圓)的時候,我們把它當做開始虛化,全幅35*24mm^2的面積分布著2400萬的像素點,殘幅上22*16mm^2的面積(佳能的感測器為全幅除以1.6)上分布著2400個像素點,既然是兩個相機的比較,我們把兩者按同一標準取,具體全幅的臨界彌散圓直徑應該取多少我們不作細究。如果索尼a7

的臨界彌散圓直徑為0.035的話,那麼佳能的彌散圓直徑臨界值就取做0.035/1.6=0.022。後景深計算公式(具體含義見參考鏈接):

Fdelta L^2/(f^2+Fdelta L)

  1. 首先考慮對於不同的拍攝距離,不同焦距的鏡頭對背景虛化效果的影響,光圈1.8

人像常用焦段大多在80mm以下,我們就不考慮長焦的鏡頭了,拍人像的距離也大多不會太遠,也就幾米的範圍內,只分析7米以內的拍攝距離,再多了,圖線就太多了,作為參考性分析。按照上面的公式,分別取拍攝距離為1m,2m,3m,...7m,分析不同的焦距的對景深的影響。如下圖,做一個簡單的解釋,縱軸是後景深的大小,表示距離被攝物體多遠的景物會被模糊掉,橫軸表示鏡頭焦距,使用不同焦距的鏡頭拍攝的時,當前的後景深大小。

一般鏡頭的焦距都是按毫米來變化,景深的尺度大多應該是按米來衡量,按分米衡量可就太累人了。單位分別取做mm和m。大概可以看到鏡頭焦距小於30-50的時候,後景深就會快速增大,換言之,換個什麼焦距的頭也都很難產生明顯的虛化效果,當超過這個焦距段的時候,焦距的變化對虛化效果的影響開始減弱,換言之,無論你換多長的焦距的頭,虛化效果也就那麼回事了。圖形放大的比例可能會影響上述判斷的直觀性,但實際拍人像多用35-50-80這個焦段也印證了上面的觀點。下面的圖片中,實線表示全幅,虛線表示殘幅機的焦距*1.6折算後的景深效果,比如x=50的時候,實線上的點表示全幅機實際的使用效果,虛線上的點表示殘幅機配了個35mm鏡頭(等效做50mm焦距)的效果,兩者畫面視野相同,才好比較虛化

距離1m拍人像,大概只有面對面吃飯的時候能拍這麼近了,大部分可能會距離三四米(畢業大合影例外),那就以紅線為例,35mm鏡頭後景深大概0.6m(實際的虛化以人的感覺為主,這裡按我們取的經驗值0.035彌散圓直徑計算,請勿拿個樣片來較真),殘幅上在相同位置取得相同的視野效果,需要22mm鏡頭(沒錯,就是佳能的22餅乾頭了,佳能微單專用),但是22mm焦距的鏡頭的後景深大概在1米,後景深增大了接近四分之一。

在圖上任意位置畫一條豎線,對應相同顏色的實線和虛線就表示該焦段的後景深大小,兩個線條在常用焦段和常用拍攝距離基本都差距穩定在1m內

最後附上我們的結論,先說答案,對後景深的範圍影響不大。但是虛化的效果差異很大。具體的虛化效果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

平凡人:全畫幅和殘畫幅的虛化效果差別到底有多大??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當然,上面分析的只是焦虛了,至於背景的距離比後景深再遠上一米,兩者虛化的效果是不是增加的同等明顯,這裡並沒有給出答案,可能下次有時間會接著試著進行分析。有什麼好的建議或者錯誤糾正也歡迎在評論區提出,可能我這個圖畫的有點複雜了吧。。附一段源代碼。和參考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clear
clc
theta=0.035 %彌散圓直徑
fnumber=1.8 %光圈值
for L=1000:1000:10000 %被攝物體距離
for i=1:80
flenth(i)=i+8 %鏡頭焦距
backtemp(i)=(fnumber*theta*L^2)/(flenth(i)^2+fnumber*theta*L)
end
backfull(L/1000,:)=backtemp/1000 %被攝物體在L(單位mm)距離處時的景深
end
theta=0.022 %彌散圓直徑
fnumber=1.8 %光圈值
for L=1000:1000:10000 %被攝物體距離
for i=1:80
flenthapsc(i)=i+8 %鏡頭焦距
backtemp(i)=(fnumber*theta*L^2)/(flenthapsc(i)^2+fnumber*theta*L)
end
backapsc(L/1000,:)=backtemp/1000 %被攝物體在L(單位mm)距離處時的景深
end
flenthapsc=flenthapsc*1.6
plot(flenth,backfull(1,:),y,flenth,backfull(2,:),m,flenth,backfull(3,:),c,flenth,backfull(4,:),r,
flenth,backfull(5,:),g,flenth,backfull(6,:),b,flenth,backfull(7,:),k,flenthapsc,backapsc(1,:),y--,
flenthapsc,backapsc(2,:),m--,flenthapsc,backapsc(3,:),c--,flenthapsc,backapsc(4,:),r--,
flenthapsc,backapsc(5,:),g--,flenthapsc,backapsc(6,:),b--,flenthapsc,backapsc(7,:),k--)
axis([10,80,0,7])
text(40,6,實線表示全畫幅,虛線表示殘幅焦距*1.6折算後的景深效果)
grid on
grid minor
title(不同拍攝距離下鏡頭焦距的後景深大小)
xlabel(鏡頭焦距/mm)
ylabel(後景深距離/m)
legend(1m,2m,3m,4m,5m,6m,7m)

景深概念及計算?

www3.xitek.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