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人類歷史上實際統治時間最長的一位帝王——六十三年零四個月。他是人類歷史上壽命最長的君主之一——享年八十九歲。

他就是乾隆皇帝——一個性格複雜又矛盾的男人,一個集政治家、藝術愛好者、詩人、旅行家等多重角色於一身的另類皇帝。或者民間傳聞中那樣的嗎?絕不。

今天,給各位掰掰乾隆帝這位文藝青年對藝術領域的三大「災難破壞」

1.文物破壞者

乾隆喜歡搞文藝,什麼書法、畫畫、寫詩、鑒賞古玩,乾隆都挺熱衷。大清宮中珍藏的各種珍貴字畫,都是乾隆的最愛。每當欣賞到高潮時,乾隆都忍不住要在這些書畫作品上題個字、蓋個章。

要說,我自己收藏了些個寶貝,我喜歡,我高興,我在上面題個字,蓋個私章,雖然有點破壞文物的藝術價值,但別人也管不著,反正是我的,對吧?乾隆就愛這麼干,但是,乾隆他就太出格了,題一兩個字有什麼意思,他動不動就在一副字畫上洋洋洒洒搞一首詩,或者乾脆寫出一篇小議論文來。

同樣的,蓋章也要蓋出水平,一般人頂多找個不起眼的小角落蓋個圖章,乾隆不,他才不是蓋一個,他是蓋一排。乾隆的印章,那可不是一般的多,據不完全統計,他一共有一千多枚印章!

就這樣,在乾隆的自High下,故宮裡幾乎所有的書法作品都沒能逃過乾隆的「鑒賞」,上面多多少少都布滿了他老人家的詩句、圖章、議論文。而且字畫越是珍貴,乾隆就越開心,越開心就越使勁在上面塗塗改改。

他這種鑒賞風格,被網友稱為「彈幕狂魔」。

被瘋狂蓋章的王獻之書法《中秋帖》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例如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上面有王羲之的28個字,和乾隆的73處題字、賦詩、小論文以及像牛皮癬一樣的印章!

除了書法作品,各代名家的畫作,乾隆也不會放過。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中國十大名畫之首,只要是空白的地方,乾隆又是寫詩,又是寫論文,末了再蓋上幾個章,可憐這副千古名畫,恁是被搞得像是乾隆詩歌的插圖。

到了後來,乾隆甚至連古代的瓷器都不放過。宋代流傳下來的五大名窯瓷器,全國所剩不多,珍貴得很,乾隆趕緊叫人在上面題字!

2.景點破壞者

前面說到乾隆喜歡在字畫上題詩。這題詩也是要有講究的,要麼寫一兩句應景的千古名句,要麼自己原創。

但詩不是隨便寫的,正所謂「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琢磨了三年才搞出了兩句,這水平,乾隆才不屑。

在他八十多年的生命里,他堅持不懈,平均每天創作兩首,累積下來,竟然寫了四萬多首詩,一個人的產量就超過了整個《全唐詩》,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高產的詩人。

你別看他寫了四萬多首詩,可文學史上,從沒人覺得他是詩人,錢鍾書先生嘴巴比較毒,他直接說這些詩「令人作嘔」。

乾隆一首詩很有名,這麼寫的:「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這是乾隆吟詠雪花飛舞的詩,前三句都是乾隆寫的,多虧了最後一句點睛之筆,這首詩才有了生氣。然而就這一句,還有人說是紀曉嵐寫的,也有人說是御用大詩人沈德潛接的,反正不是乾隆寫的就對了,因為乾隆從一片念到九片,往下就不知道怎麼辦好了,好在有人給他解了圍。

乾隆詩寫得不咋地,可當時沒人跟他說,或者沒人敢說他寫的不好,相反的,大家都在吹捧他。一來二去,乾隆當然就越來越自信了。

既然詩寫得6了,到處題一題字也就理所當然的了。乾隆喜歡在名人字畫上題字,前面你已經見識過了,但這只是乾隆題字的一小部分。如果你去全國那些著名的風景點,特別是運河沿岸的、江南一帶的,差不多都能看到乾隆的御筆。

留下那麼多「到此一游」,乾隆的字到底寫得好不好呢?

乾隆是元代書法大師趙孟頫的腦殘粉。從年少時,乾隆就開始學趙孟頫的字,練得久了,便聲稱自己是趙孟頫的隔代傳人。然而,說實話,乾隆的字,實在離趙孟頫太遠了。

3.文化破壞者

從乾隆對待藝術品的態度,我們可以發現,他是個收藏家,還是個半吊子的畫家、書法家、詩人。可是如果僅僅將乾隆的鑒賞愛好局限在古玩字畫,那就太過狹隘了。作為一個文人,乾隆還對書籍出版情有獨鍾。

文人大多喜歡藏書,乾隆也不例外。但乾隆並不滿足於收藏個千兒八百冊古書,他表達自己對圖書的愛好不一樣,他要做一件轟轟烈烈的文化事業,一舉超越世界上所有藏書家,那就是編纂《四庫全書》。

嚴格意義上說,《四庫全書》不是一本書,它是將古往今來的所有書籍都抄錄在一起,這麼一來,天下的藏書都歸他乾隆了,誰人還能比得過?

然而,要編《四庫全書》,沒那麼簡單。這個工程非常浩大,先是號召全國各地的藏書家,都要向皇帝敬獻書籍,集中抄錄。結果,書都收上來了,問題就來了。編撰人員一看,很多書的內容不過審啊!黃賭毒的東西自不必說,肯定是不行的,還有不少書記載了滿清入關時燒殺搶掠的黑歷史。這可怎麼辦?乾隆的回復很簡單,統統燒掉!

因此,編纂《四庫全書》是一次偉大的文化整理工程,也是一次殘酷的文化毀滅運動。這並沒有不冤枉它,被毀掉的禁書有3236種,六七萬部以上,而《四庫全書》全書又有多少呢?3500多種而已。

如果說毀書還算是溫和之舉的話,乾隆乾的另一件事,就有點讓人笑不出來了。那就是臭名昭著的「文字獄」。

文人觸怒統治者,歷朝歷代都有,這是知識分子與權力相遇的必然結果,但在中國,尤其以清朝時最為嚴厲最為慘烈,清朝時,又數乾隆朝的文字獄最多。康熙時,有文字獄13起,雍正時有20起,而到了乾隆時,就有130起了。

這些文字獄五花八門,內容百出,有的純粹是胡亂附會。比如說內閣學士胡中藻寫了句詩「一把心腸論濁清」,在清朝國號前加個「濁」字,實在大逆不道,胡中藻被斬首;有個叫蔡顯的學者,寫了句詠花的詩「奪朱非正色,異種盡稱王」,竟敢影射滿洲「異種」奪取大明天下,砍了。

這種千奇百怪的「謀反」,還有很多種。在這樣的政策下,文人們怕得要命,哪敢多說一個字。為了避免挨刀子,大家便留了個心,把容易涉嫌違禁的字眼都換成了其他的字。後來連「胡」「虜」「夷」「狄」等也成了避諱,書籍中往往空格不刻。這等於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讓乾隆很不高興,下令不許胡亂避諱,否則嚴懲不貸。

你發現沒?乾隆這人怎麼如此複雜?你說他破壞文化吧,他又是個狂熱的文藝青年,你說他喜歡文化吧,他又摧毀了無數文化遺產。這到底是為啥呢?

各位,你發現了嗎?他下刀子的,可都是漢文化,所以,究其原因,還是和他「滿洲人天下」的定位不無關係,他喜歡、迷戀漢文化不假,但漢文化必須為他所用,有利於維護他滿人的天下才行,否則,管你才高八斗、經典文獻,統統毀掉。

想了解乾隆帝更多歷史故事,想了解歷史教科書上沒有的勁爆野史,快來關注「路上讀書」吧,每天分享好書籍、好知識、好故事。

編輯|涼山

排版|涼山

路上讀書:全球名校博士30分鐘解讀一本好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