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26日公佈世新大學「影視內容菸品訊息監測」結果,臺灣每部電影內容中,出現的菸品訊息次數高達15次。(photo by 電影《鬥陣俱樂部》截圖)

【臺灣醒報記者蔡嶽宏臺北報導】電影劇情中的吸菸畫面氾濫,國健署籲建立電影分級制度!國健署26日公佈世新大學「影視內容菸品訊息監測」結果,臺灣每部電影中,出現的菸品訊息次數高達15次,高於過去5年平均的14.3次。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組長羅素英指出,WHO報告已證實,電影中的吸菸畫面,是青少年嘗試吸菸的因素,除提醒家長要避免兒童接觸吸菸畫面外,政府也應借鏡國外電影分級制度。

「影視演員常以菸霧瀰漫的吸菸畫面,表達苦悶、落寞及耍酷意象,但卻可能成為另類兒少的影像菸害殺手。」羅素英指出,WHO發表的「無菸電影:從實證到行動」報告顯示,電影中的吸菸畫面是青少年嘗試吸菸的因素。英國研究顯示,青少年多接觸電影菸品訊息者,高達7成以上日後容易嘗試吸菸;《LANCET》研究也指出,美青少年多接觸電影菸品訊息者,嘗試吸菸的風險是其他人的2.7倍。

106年世新大學「影視內容菸品訊息監測」調查發現,臺灣平均每個電視節目出現0.41次菸品訊息,每小時電視新聞則出現0.36次,但每部電影內容中出現的菸品訊息次數高達15次,高於過去5年平均的14.3次,推估電影內容中出現吸菸畫面的次數,高達電視節目37倍及新聞的42倍。

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鍾起惠指出,電影出現吸菸畫面的比率,隨著普遍級、保護級、輔導12級、輔導15 級與限制級的等級別往上遞增;在出現菸品訊息的電影中,以15歲以上民眾為收視族羣的輔導15級電影,平均菸品露出次數為27.55次,為輔導12級及保護級的2-3倍,更是普遍級的13.8倍,甚至較限制級電影高出逾2倍,顯示15歲以上少年,極可能邊看電影邊接收吸菸資訊。

羅素英引用美國疾管局調查報告說明,如果將吸菸電影列為限制級,未來將可有效預防至少100萬名兒童死於吸菸的命運。羅素英提醒,父母應審慎選擇適宜青少年的影音節目,並留意吸菸鏡頭露出的影響性,適時的針對菸品危害與電影意象進行機會教育。政府也應借鏡國外電影分級制度,共同創造兒少族羣一個健康無菸的媒體環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