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

我想成為黃霑,因為在七十年代,香港的經濟開始起飛,而香港和內地的接觸卻不多,當時居住在香港的人難以建立一種中國人的身份,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發自本土民間的庶民精神,大眾傳媒則從旁推波助瀾。

其時最能反映大眾生活的,正是電視劇。因此在流行曲還沒興起之前,電視劇承擔了很大部分的反映市民生活的責任,而流行曲則附屬在這些電視劇身上,多為電視劇主題曲。

既然是主題曲,就必須與電視劇的主題有所相關。這階段的粵語流行曲創作所受的束縛很多,既要貼合電視劇的主旋律,又要力求填出新意,還要添上詞人對人生的種種看法,非常困難。但黃霑等人卻做得甚為出色,樹立了一個很高的標杆。可以說,這些電視劇主題曲用語現代化,飽含人生哲理,擺脫了以往舊式寫法偏向於粵劇傳統的生澀,更拋棄了時下以草根階層對社會不滿為題材的庸俗,極大地拓寬了流行曲的題材和藝術性。

後來的詞人作詞,所受的影響概莫如是,而流行曲亦漸漸擺脫了電視劇的束縛,歌手開始擔當大旗,為人熟知,確定了現在流行曲的運作模式。這些電視劇中,涉及的題材甚廣,當然少不了時下仍大受歡迎的古裝武俠片。黃霑港大中文系畢業,又精於粵劇研究,為這些古裝武俠片作詞自是信手拈來。

想去了解下四大才子中至今可能在大陸最被人評論少的那一個——倪匡。

倪匡的武俠小說,看過的人相對少(這也跟當年大陸出版社跟風的問題有關),最熟悉的應該是《六指琴魔》,也是他的代表作,講述了原為武林小角色又行事不正的「六指琴魔」練成八龍天音後禍害武林以及被殲滅的故事。

《六指琴魔》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最早追溯到陳品烈1965年的電影,最近的是2004年吳奇隆寧靜主演的33集電視劇,觀眾熟悉的版本應該是林青霞主演的電影,倪匡的老友黃霑攜同弟子雷頌德還為電影作了主題曲。

《六指琴魔》

1959年,倪匡與李果珍女士結婚,現有一女(倪穗)、一子(倪震)。後大部份時間乃是自修,算得上沒有正式接受過學校教育。

他有個妹妹叫倪亦舒,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香港作家亦舒。

倪匡曾撰對聯:「屢替張徹編劇本,曾代金庸寫小說」,說的是平生最得意的兩件事。

倪匡曾代金庸寫過一段時間的《天龍八部》,結果是把阿紫的眼睛寫瞎了,原因是不喜歡這個人物,這件事曾讓金庸頭痛(後來金庸對倪匡說想刪去他寫的一段,倪匡說來問我就不是當我朋友),可見兩人之間的交情。

1967年,張徹導演的《獨臂刀》票房收入首過百萬,被稱作「百萬導演」,編劇就是倪

匡,之後兩人有了長達十多年的合作。

說起張徹,倪匡笑說兩人是吵架認識的,那時倪匡剛來香港,給《真報》寫影評。

結果張徹就說《真報》影評完全不通,兩人就打筆戰,倪匡說:「他說我不懂電影不會寫影評,我說我不懂電影可是我看電影,就這樣成朋友了。」

倪匡自《獨臂刀》後,寫了將近35個劇本,包括《刺馬》、《血滴子》、《少林三十六房》、《義膽群英》等,據說他寫作速度每小時可寫3000字,而且從不塗改、從不回看,曾同時為12家報紙寫連載。

倪匡與古龍相識於1976年,秉性相投的他們結為莫逆之交,古龍去世時才48歲,倪匡一直深感可惜,他曾說自己一生當中寫過最好的文章就是古龍的訃文: 「只有三百來字,很多人看了之後,爭著要我為他們寫訃文。」

倪匡未成名前曾為古龍做過槍手。

他還曾經向蔡瀾等朋友描述過古龍死後的怪事:「古龍那麼愛喝酒,我就買了48瓶XO給古龍陪葬,塞進棺材裡。他家人替他穿了件壽衣,古龍生前最不喜歡中國服裝的,還替他臉上蓋了塊布,我們說古龍那麼愛喝酒,不如就陪他喝吧,結果把那幾十瓶酒都開了,每瓶喝它幾口,忽然...古龍從嘴裡噴出了幾口很大口的鮮血來!人死了那麼久,擺在靈堂也有好幾天,怎麼會噴出鮮血來?

這明明是還沒有死嘛,我們趕快用紙替他擦口,不知道浸濕了多少張紙,三毛和我都說他還活著,殯儀館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蓋蓋上,他們怕是屍變。我一直抱著棺材,弄得一身塗在棺材上的桐油。結果殯儀館叫醫生來,醫生也證明是死了,殯儀館的人好歹地把棺木蓋上。」

1962年,倪匡在金庸的鼓勵下,開始用筆名「衛斯理」寫小說。第一篇小說名為《鑽石花》,在《明報》副刊連載。至第四篇小說《藍血人》起,衛斯理系列小說正式走向科幻系列。傳聞倪匡曾在東北看見過外星人,所以他的科幻小說才這麼出色,而他自己說本身是喜歡寫武俠小說,但有金庸這位老友金玉在前,只好舍難取易,專心從事科幻小說。

金庸曾贊倪匡說:「無窮的宇宙,無盡的時空,無限的可能,與無常的人生之間的永恆矛盾,從這顆腦袋中編織出來。」


如能穿越,只想成為黃霑。

誠然,作為一個武俠小說愛好者、菜鳥作者,成為金庸似乎更加有必要,但我是古龍的粉絲,對於成為金庸沒有任何興趣,在我看來,黃霑才是真正笑傲江湖的江湖人。

黃沾是流行音樂界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也見證著香港樂壇的崛起、輝煌與沒落。黃沾不僅是樂壇的傳奇人物,他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流行音樂,成為代表香港的一個時代標籤。他不僅會作詞,還會作曲、演唱,創作了超過2000首作品;主持電視電台節目,寫專欄、寫小說、寫劇本、演電影,樣樣手到擒來,因此與金庸、倪匡、蔡瀾一起,被冠以「香港四大才子」的美譽。

無論是《滄海一聲笑》還是《世間始終有你》,無論是《獅子山下》還是《倩女幽魂》,沾叔的音樂總是和影視劇的主題、核心相切合,這是很難得的,這種難得不僅僅是沾叔的文筆,更是對影視作品有著深入的解讀,讀透了才能寫出這樣的作品。

黃霑多才,一個人如果有黃霑這也的才華,就算折壽十年二十年又如何?


蔡瀾。儒雅一生只為茶


黃沾,四大才子中最為洒脫的一個,匆匆的64載,活出了一個精彩萬分的人生,從他的不文系列到武俠情懷,他能把男兒當自強唱的豪氣萬丈,也能唱的低俗不堪入耳,參見鐵雞斗蜈蚣。滄海一聲笑,大家都喜歡,有沒有聽過不文騷的版本啊,他從來沒有把自己放在才子的位置。借用tvb的一句經典台詞,做人開心就好


金庸,第一才子,第一小說大師傅,左派!其它幾位有反……行為,不喜歡


香港四大才子都很有才!這和他們接受的傳統教肓有關,也和他們的各自人生經歷有關。香港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的東西太多,所以創造出來的作品才符合中國人口味,所以才成為經典才能留傳!反觀中國大陸呢?該有的精神該有的素質等,真的失去了太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