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

一三〇〇

期;歡迎關注。

我們選擇何種類型的毛筆來書寫,首要條件是看它能否更適合表現自己所要追求的風格特色、以及自己能否得心應手地使用。當然由於各種類型的毛筆發揮出不同的性能,反過來也會或多或少影響到自己的風格。

華人德

羊毫是當今使用最廣泛的毛筆,品種也最多,光江浙一帶生產的湖筆就有一百六十餘種。羊毫筆頭尖端呈黃綠半透明狀的即是鋒穎,羊毫按筆頭的長短和粗細分為長鋒和短鋒、厚鋒和瘦鋒。厚鋒和瘦鋒是以筆頭粗細而言的,厚鋒型的羊毫筆頭肥厚,腰勁足,含墨多,常用以作擎窠大字,如京揸、斗筆。一般用的筆大多是瘦鋒型。

長鋒和短鋒則是以筆頭長短而言的。長鋒羊毫鋒穎長,鋒腹柔,蓄墨也多。傳統產品有「頂峰」「蓋鋒」等,新品種則有「鶴頸」「長頸鹿」「金不換」 等。還有超長的如「滴泉」「風眉」等。細長如玉將,用以畫衣褶、柳枝等裊娜的線條,而不適於一般的書法上用。短鋒羊毫的典型品種有「玉筍」等。

長鋒羊毫盛行於清代乾隆、嘉慶間,歷二百餘年不衰,當代日本書道界人士亦多半喜愛使用,這說明長鋒羊毫自有其優越之處。

長鋒羊毫的特點是筆毛柔順,濡墨快,含墨足,筆鋒出水慢,熟練掌握了其性能後,能充分表現出圓勁道婉的筆姿和枯濕濃淡的墨韻。也正由於其毫軟鋒長,彈性較差,不易使轉掌握,故初學者多不願使用,也有一些書法家反對使用。

潘伯鷹先生在《中國書法簡論》一書里有篇「論長鋒羊毫」的短文,他認為:毛筆須筆肚子厚而有力,方可助長筆尖在紙上運行時的彈力,而使點畫能如人意。

「長鋒羊毫由於筆毫過長,竟可以說是沒有了肚子。這樣就破壞了最重要的『健』字條件。運行時,即便十分小心也是拖踏繳繞,使書者用不上勁。再則吸墨量甚多,而 因筆身瘦長,一經垂執,墨汁迅即瀉下。除了故意要在生紙上出漲墨。無人願用這種湮沒鋒棱不顯筆法的筆。」

潘先生早年也曾使用過長鋒羊毫,暮年回首,覺得中過這種筆的毒,諄諄告誡青年不要再吃這虧,確是出於長者的一片好心。他還認為長鋒羊毫的產生是一班苦學書的人,不知怎樣方可懸腕,而思人歧途,將筆毫作得極長。限定手腕非提起不可。縱然遇到百種困難也苦寫下去。猶如頂石臼做戲。

對於潘先生的這些論述,我有不同的看法。

使用長鋒羊毫固然必須肘腕懸起,若手腕倚在桌面上,勢必筆要偏側,筆鋒無法在筆畫正中運行,而是筆鋒斜卧,寫出的字就拖踏繳繞。

沈尹默

先生曾再三談到他年輕時因不善於懸腕,又喜歡用長鋒羊毫,字顯得拖拖踏踏不受看,當聽到

陳獨秀

批評他的字俗在骨後,才痛下功夫,肘腕並懸地練字。沈先生未反對用長鋒羊毫,而反對的是不懸腕,不用中鋒。

至於長鋒羊毫的產生,決非如潘先生所說的那樣簡單,是一班苦學的人為了迫使自己非得懸腕,思入歧途,而後發明出來的。

我認為長鋒羊毫的產生和盛行的原因,是由於生宣在書法上的應用,以及碑學書派的興起。

從近現代考古發現的戰國以來各種毛筆看,在製作原料和方法上不斷有所改進,從中不難分析出

毛筆的改進,主要受書寫載體(簡牘、繳帛、紙張等)的變化和書體(篆、隸、草、正)的演變之影響

我們先單從傳世的書畫用紙來看,

晉唐時期

的紙張多是以麻、楮皮、桑皮製作的,到宋代出現了竹紙。這些紙在使用時為了不走墨或暈染,就得設法阻塞紙的纖維之間的毛細管,有效的加工方法是研光、拖漿、填粉、加蠟和施膠礬,這些都是將生紙加工成熟紙的方法。因此,我們看到唐宋書畫用的絹、紙均已加工令熟,唐宋法書的墨色均無變化,繪畫多為工筆重彩。

元代

,文人多愛作水墨畫,由於不施色彩,對墨色就要求有更豐富的層次變化。焦、濃、黑、淡、清,即所謂墨分五色。用墨實質上是用水,含水分多少可使墨色作濃淡之變化。

明代

後期,陳道復、徐渭擅長寫意花卉,並開始用生紙作畫,有「滃然而雲,瑩然而雨,法法然而露也」之妙。白陽、青藤均善行草,又愛於畫上落長款,這可看作是書法用生紙來表現的嘗試。因此,生紙的應用是由畫而及書的。

明末清初

,黃道周、王鐸、倪元璐、傅山等都是精於繪畫的書法家。他們除常在生紙和生絹緞上作行草,極盡枯濕濃淡之能事,有時還有意作滃墨。通過長期的實踐,對生紙的潤墨性和滲透性有了足夠的認識,生紙中尤以生宣性能最佳,從而使生宜在書畫上有著其他紙所不能取代的地位。宣紙的生產,明代以前全是用青檀樹的韌皮漿製作的。

明代以後,由於書畫在風格上創出了新的途徑,於是宣紙工匠在生產實踐中,不斷發現和改進,開始採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合制的方法。改進後的生宣紙性能柔弱,光瑩如繭,吸水性特強,墨瀋滲透勻均,不像一般皮紙、高麗紙那樣墨色下沉,干後呈灰暗色,而是濃黑如烏絨,若用濃淡墨色則層次豐富,故深為書畫家所喜愛。自清代至今。一直沿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合制的方法。

作為書法用具,紙和筆是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紙張的性能有了大的改變,促使毛筆的製作也要作相應的改變。

生宣紙最大的特性是吸水性能強,硬毫因含墨少、出水快,在生宣上寫字,如墨瀋蘸多了,落筆就滃然暈開;如蘸墨瀋少,則有骨無肉、枯瘠乏韻。若要避免過濕過枯,就得時時蘸墨,勢必要影響到筆畫的呼應和字間的連貫。羊毫則含墨多、出水慢,如果還要增大含墨量,不是將鋒加厚,就是將鋒增長。

許多書家愛用長鋒羊毫,尤其是用它來寫行草。

宋高宗在《翰墨志》里談到草書時講,前人作草書,「筆悉用長毫,以利其縱舍之便」。

這裡當然不必是指長鋒的羊毫,但長鋒筆確實適宜於作草書。而在生宣上作草書,用長鋒羊毫則既能充分發揮生宣的優越性,又由於含墨特多,出水慢而能縱筆直書,一氣呵成。

還有,因長鋒羊毫柔軟力弱,在書寫時並不能盡如人意,正是這樣,往往會產生出人意表的效果,借用蔡邕的一句話講,是

「筆軟而奇怪生」

。而在後代書家講,就是「靈氣」。清乾隆時,以行草見長的書家梁同書就力主用長鋒羊毫,曰:

「筆要軟,軟則遒。筆頭要長,長則靈。」

以為

「人人喜用硬筆,故枯,若羊毫並不然」

。梁同書對毛筆的歷史、製作、性能研究最深,曾著有《筆史》一書,書末記當時制筆名工,其中夏岐山、沈茂才、潘岳南、王愕廷、陸錫山、姚天翼、沈秀章、王天章、陸世名等九人所制筆為梁同書最常用,而尤以岐山、岳南筆為佳。夏、潘二人亡後,梁同書曾作詩悼之,雲:「曾聞筆是文章貨,健銳圓齊制必良,可惜夏潘亡已久,一番抽管一悲涼……」,由此可見梁同書對長鋒喜愛之深,對制筆名工情誼之摯。

長鋒羊毫在乾、嘉以後盛行不衰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碑學書派的興起和風靡書壇。

碑學派書家取徑非常廣泛,有秦漢六朝碑刻摩崖,岐陽石鼓,三代吉金,甚至旁及詔版嘉量,璽印封泥、磚銘瓦當等。書寫這些金石銘刻文字,與晉唐以來承襲的筆法迥然不同,所追求的意趣境界亦大相徑庭,多以古樸渾厚,甚至柔弱稚拙、不衫不履為美。或模仿鑄刻效果,或以篆隸筆法融入行楷,稱之為有

「金石氣」

書家除了在學識、技法上下功夫外,當然也會想到在書寫工具的改革上作嘗試。

金農

書工八分,小變漢法,後又師《禪國山碑》和《天發神讖碑》,截毫端作字,自稱為漆書。金石文字學家

洪亮吉

孫星衍

均精篆籀,他們用長穎筆先蘸墨,等其干後把筆端剪齊,然後來寫篆字,也有用燒毫的方法來去其鋒穎,以求筆畫圓勁勻稱。然而這些嘗試,人們認為只能求得貌似,不足為法。

碑學派宗匠

鄧石如

則用長鋒羊毫,不加剪裁,懸腕雙鉤,五指齊力,管隨指轉,筆鋒自正,毫端著紙,如錐畫沙。其筆法遲重拙厚而一絲不懈,故無論篆、隸、草、正皆有博大精深氣象。鄧氏形成其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是得力於長鋒羊毫的。以後碑學派書家擅用長鋒羊毫而見諸記載者有

姚元之、張裕釗、趙之謙

等。至如

陳介棋

作字常「苦無羊毫可用」,有羊毫又常「筆毫患其不長」,「以無筆用,書亦懶作。」。此可謂無長鋒羊毫而書不苟作了。

乾嘉以來一些書家擅用甚至偏愛長鋒羊毫,可見長鋒羊毫決非苦學書法的人不能懸腕,思入歧途而發明出來的,假如那樣的話,就只會勉強為之,更談不上愛好了。

我們也不能將二王以來帖學派的傳統筆法與審美觀作為準繩尺度,來衡量要求碑學派所追求的趣味與效果,以至於得出使用長鋒羊毫為非是的結論。

清末石刻學專家葉昌熾有句話說得好:「知二王以外有書,斯可與論書矣!」

長鋒羊毫如同生宣紙樣,為一些書家所愛用,然而長鋒羊毫也和生宣紙一樣。

許多搞書法的人認為難以掌握而不敢使用。

有人用長鋒羊毫怕筆腰軟無彈性,不聽使喚,於是只發開半截筆頭,或將筆腰用細線扎住。這樣,筆腰以上蓄墨沛的部位就失去了作用,等於將長鋒改為短鋒,那麼還不如乾脆改用短鋒為好。

長鋒羊毫腰勁小,彈性弱,難以掌握,這些可看作是它的弱點,但是當摸透其性能,通過獨特的使用方法,是可以使弱點盡量克服,而充分發揮出長處來的。

書寫前將筆蘸飽墨,運行時多輕提,用鋒穎著紙,速度須稍快。由於筆提得起,墨瀋在筆毫間有張力,可將墨瀋本身托住,並不會直瀉而下,加上這時行筆稍快。就不會在生宣紙上暈染開來。筆有飽墨時,應少重按,否則毫間的墨瀋會擠壓出來,滲化到生宣上(有意要形成漲墨則另作別論)。蘸一次墨往往可寫數字,墨未全乾,即需重新蘸墨,理順筆鋒,藉助墨瀋的下垂來增加筆毫的彈性,不至墨枯鋒散或毫彎不起。

如果遇到字未成而墨將盡,或從通篇布局考慮須用枯筆,則行筆須慢,且藉助腕力把余瀋從筆毫中逼出,方能枯中帶潤,絲絲入扣,當筆毫彈性漸弱,轉折時須順勢用指捻動筆管,使筆鋒始終居於筆畫正中,避免筆鋒扭絞在一起 (關於捻管,後面還要詳談);或者翻轉手腕,以就鋒勢,不斷將鋒調正。此時就不能執著於腕平掌豎,手指只可執管,不可運轉的原則了。此法掌握得當,能達到乾裂秋風潤含春雨的境地。

有些書家還用畫法融入書法,在生宣上充分表現墨趣,長鋒羊毫比其他品種的筆含水量足,就更是理想的工具。

可以先將筆蘸清水,然後逼去成半干,再以筆端蘸濃墨揮寫(也有先蘸濃墨,然後用筆端在清水中點一下),這樣字行之間枯濕濃淡,相映成趣。應注意的是用墨與用筆亦有,也須貫氣,枯濕濃淡是漸次過渡的,不能突然夾雜個別墨色不一的字,會反而有造作、不協調的感覺。

值得指出

,使用長鋒羊毫應肘腕俱懸,以免偃筆偏鋒。手提得起,可使筆毫攢聚以增其彈性,若多重按或以三分筆寫,則毫彎而不起,枯索而力散。因此長鋒羊毫只能寫與其鋒穎粗細相當的短鋒筆所能寫的字,不宜寫過大的字和過粗的筆畫。另外,由於長鋒羊毫柔且長,提按的起落變化就不如硬毫和短鋒大,因此長鋒羊毫也不適宜寫鋒棱分明、頓挫利落的字,而寫篆書,以及帶篆法的分隸行草,最能收到圓凝渾厚的功效。

......

毛筆是一種書寫工具,我們選擇何種類型的毛筆來書寫,首要條件是看它能否更適合表現自己所要追求的風格特色以及自己能否得心應手地使用。

當然由於各種類型的毛筆發揮出不同的性能,反過來也會或多或少影響到自己的風格。

每個人都會通過自己的長期實踐熟練地使用某一種筆,其中必然有失敗的,但不必以一己的好惡去替代所有人的好惡。

制筆工藝發展至今,各種類型的毛筆都有其專門的用場,也各有其長處和短處。因此除了選料、做工上有優劣之分外,很難以其類型、性能的不同來判定優劣。

我慣用長鋒羊毫多年,不敢雲已到自如的境界,只是在此談一點自己的體會和見解。潘伯鷹先生去世多年,不能聆其教誨,而當今擅用長鋒羊毫的書家如雲,很願意聽到批評意見,也歡迎大家談談自己的心得,抉其蘊奧,從而讓喜愛長鋒羊毫的道友,包括我在內,能更好地運用這一書寫工具。

你有沒有能力駕馭?

試試就知道了!

|鍇鋒|

超品長鋒羊兼毫

或點擊「

閱讀原文

」即可選購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