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勞動價值取向,在新時代勞動精神內涵中越來越凸顯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永遠不變的是勞模精神的本質

◆這6位普通勞動者的不凡成就與勞動精神,或能帶給我們榜樣的力量:

  • 李軍:80 後「宅男」偵探

  • 王陽:「匠」造飛天精品

  • 邱峰:從「師傅」到「師父」

  • 薛金良:打造中國高鐵的「心肌」

  • 胡步洲:國家用電安全「守護者」

  • 馬聰:為時代造器物

  • 馬聰:為時代造器物

    ▲ 首位以個展形式登陸米蘭三年展的中國設計藝術家馬聰

    ◆馬聰:「整個世界都在期待東方美學的爆發。我們不缺傳統文化,缺的是當代表達和中國文化的國際表達。」

    ◆在馬聰看來,非遺手工藝傳承發展的痛點就是創新無力,「創新是傳承發展的唯一出路。但創新需要理智、技能、經驗和理念,還需要有膽識,更要勇於學習。」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蔣芳

      4月下旬,作為首位以個展形式登陸米蘭三年展的中國設計藝術家,馬聰一直在米蘭三年展設計博物館內為了布展而忙碌。在隔壁寶馬MINI發布會的間隙,他站在「別人家」的展台前發了一條朋友圈:「除了MINI很酷,還有MINI對面的百工造物。」

      馬聰的自信來源於他的實力。這位獲得過南京市五一勞動獎章的中國本土設計師囊括了2016年度德國「紅點」設計獎最高榮譽至尊設計獎。在2017年度英國100%設計展上,他的作品被參展的世界各國設計師共同讚譽為「全場最美作品」。他四度榮獲中國工美最高獎「百花獎」、義大利A』Design國際設計獎等。但馬聰說,最令他自信的還是東方美學本身的魅力——「整個世界都在期待我們!」

    ▲展品《玲瓏望月》

    【靈感來自傳統文化之美】

      1994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油畫專業的馬聰回到南京,卻發現畫家夢無處安放。於是,他只能暫時棲身一家國有廣告公司,嘗試去做一名設計師。

      意外的是,1995年馬聰主創的作品獲得了第七屆中國廣告作品展金獎和中國廣告「金箭獎」金獎。「激情一下子被激發了出來。」馬聰說,後來的三年間,他又陸續獲得了數十個獎項。

      1998年,馬聰開始創業,在他相繼為希爾頓、凱悅等國際酒店完成設計後,事業打開了局面。對此,馬聰將其歸功於中國傳統文化。「大牌酒店對時尚元素早已司空見慣,落地中國,他們想要的是獨特的中國文化。我就做起了中國非遺元素的『搬運工』。」

      雖自謙是「搬運」,但馬聰更多的功夫花在了設計的前期上。每次做方案前,他總會拜訪博物館、非遺傳承人、手工藝大師等,通過大量現場考察、調研論證後,進行針對性規劃及分析設計,再以科學嚴謹的工作思路及方法,捏合不同門類的非遺,使之更加契合設計的人文理念。

      在馬聰的「搬運」與「加工」之下,人們看到了運用「水·風·鳥·魚·絲·梭」等視覺元素,以刻漆為主要表現手法的嘉興永欣希爾頓。看到了將剔紅漆器、金銀細工等數十種手工藝品大量呈現的天津世茂希爾頓。目前,在全球排名前10的星級酒店品牌中,有7家邀請了馬聰和其團隊作為中華區藝術設計顧問。國內眾多頂尖酒店也成為了他們的長期客戶。

    ▲嘉興永欣希爾頓

    【創新盤活百種非遺】

      馬聰到米蘭之後,每天只睡4小時,一邊布展,一邊倒時差。他這次帶來的展覽,主題定位為「園林」,融合了多種非遺技藝和東方文化元素。他將雙面綉、金銀箔、漆藝、木紋金、木作等傳統中國手工藝與現代設計融合構成趣味盎然的心中園景,又將建築藻井、湖石、寶塔、戲曲、漢字等古典文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嵌入其中,構成了對於每一位浸入者而言獨一無二的園林體驗。

      國際獅子會領袖Anna Manzi女士觀看展覽後由衷地說:「馬聰在此次展覽中表現出深厚的文化積澱與當代視覺轉化能力,將中國文化、東方美學帶到了米蘭,將生活哲學與當代設計以及東方手工藝做了精準、高超的融合與表達。」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在馬聰看來,非遺手工藝傳承發展的痛點就是創新無力,「創新是傳承發展的唯一出路。但創新需要理智、技能、經驗和理念,還需要有膽識,更要勇於學習。」

      2016年,馬聰獲得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的作品《回聲》靈感就來源於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以塔頂為壺蓋、塔身為壺身,琉璃拱門意象成為提梁,塔尖設計為香插,整套壺具融合了瓷器、漆器、石雕、木作等多種非遺手工藝。2017年,在英國100%設計展上被譽為「全場最美作品」的《雲兮水兮》則融合了蘇州雙面綉工藝。作品大膽改變了絲線針法走向,使得綉品有了波光雲煙蒸騰的縹緲之境。

    ▲手工雙面綉《雲兮水兮》落地屏風

    【心手合一傳播中華文化】

      2015年,馬聰發起了「百工造物」創新非遺手工藝眾創平台,迄今已吸引全國各地60多位省級以上美術大師和非遺傳承人加盟。

      「百工造物」既是馬聰的壓力,也是動力。馬聰說,昔日的手工技藝,融合了技術與思想,形成一個個藝術上的高峰,後來手與心剝離,讓「技藝」變成了「技工」。「我們要留下當代中國的印記,而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重複表達,也不僅僅是中國故事的方言表達。手藝不能『守』,更不能因為保護才傳承,只有創新才有時代價值,只有時代價值才有傳承意義。我希望能為這個時代留下彰顯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標的物。」

      為表彰馬聰作為首位登陸米蘭三年展的中國設計藝術家做出的學術貢獻與影響力,今年米蘭三年展官方決定將已故義大利著名雕塑藝術家Carlo Ramous的簽名作品贈予馬聰,以表達三年展尊重文化、弘揚學術與創新融合的理念以及對中意文化交流未來的期待。

      「整個世界都在期待東方美學的爆發。我們不缺傳統文化,缺的是當代表達和中國文化的國際表達。我願意用自己的方式把中華文化傳播出去。也只有抓住時代的脈搏,我們的團隊,我們所有的創新才能落地,才能有方向。」馬聰說。LW

    刊於《瞭望》2018年第18期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