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互聯網,用好互聯網,讓互聯網為自身增值.


互聯網不是衝擊!

互聯網和傳統行業是天生的互補合作的關係

互聯網的作用是對傳統行業進行賦能,提升效率,降低門檻,減少成本

傳統行業想的不應該是怎麼和互聯網鬥爭,而是怎麼利用好互聯網這一工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傳統行業都能通過互聯網破局。

首先看不帶實體的服務行業,比如金融行業,銀行保險基金等,都可以直接互聯網化,就是從營銷到銷售到服務,完全在互聯網上,從某種角度講都是可以不需要營業網點的。但是由於歷史原因,還由於人們廣泛的信任沒有建立起來,目前還需要大量的實體渠道和人人交互。

再看有實體產品的服務行業,比如教育,那個實體就是老師(如果非要老師授課的話)。如果不需要老師,教育本身是完全可以互聯網化的。需要老師也是可以的,所以有了直播和錄播兩種模式,其中再增加交互及社交環節(就是問答,練習,建立小組成員溝通等)。

第三看實體消費產品。做的最好的是小米了。把互聯網作為營銷及交易渠道。不過由於中國本身經濟發展地域差異非常大,實體渠道在三四線地區非常重要,所以也鋪地面渠道。而一二線的實體網點,變成了體驗店模式,因為人有實體體驗的需求。這個需求,以後的VR可以解決一部分。

第四一些工業產品。其實也是可以把互聯網作為一個渠道,快速直接的到達的。

粗略的總結了一下,還有些未盡事宜。

總之,傳統企業想要脫穎而出,要看準自己的優勢,我看傳統行業的優勢有這麼兩個:

1、運營管理規範。這是很多互聯網企業的劣勢。由於野蠻生長,內部整體管理比較傳統行業,欠缺很多。

2、很多傳統行業佔據行業頭部客戶。這批客戶的深度挖掘,利用現有新技術和互聯網思維精耕細作,優勢非常大。

劣勢是:

1、組織架構不支持互聯網及現代社會的輕巧便捷,快速迭代;

2、企業文化不支持創新。因為不支持試錯。而所有創新的來源,允許犯錯是很重要的。

3、企業高層不懂互聯網,缺乏整體互聯網化的策略。

發揮優勢,結合新技術和互聯網,傳統企業會很強大。


傳統+互聯網就飛天了啊


文章標題:【實操乾貨】深度解析」社交電商「與」社群運營「的運營邏輯!

互聯網行業內,用戶運營其實並不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行當,只不過把社交電商、社群運營神化的言論,讓很多老闆盲目的開展相關的運營工作,結果就導致實際的運營過程中頻頻出現問題。

其實出現問題的原因,是這些老闆本身沒有摸索透運營的邏輯,也搞不清楚自身業務該如何跟這些手段相結合起來。

比如一家童裝商場,為了藉助互聯網提升自己的銷售業績,就做了一個微信群,每一個進店的客戶必掃碼進群,看上去這樣就把每一個入店客戶轉化成了自己的「社群」里,多麼降低流失啊~

然而這樣的做法是有明顯的邏輯錯誤的。

首先,當一個客人在你的門店裡逛了一圈沒買,又出去了,這種情況下客人返回店裡的概率是多少?非常低。假如說進店下單轉化率10%,那麼90%流失的客人有多少能在當天2個小時以內買到合適的衣服呢?

只要買衣服是剛需,當天他絕逼在別處買到。

客人買好了衣服,短期內再去你家買的概率是多少?

幾乎是0,沒人天天買衣服。

這就是非常容易分析的一個場景。

試問客戶都沒有復購,你耗精力運營一個群有什麼用?

什麼是社交電商

很多老闆認為群運營也是社交電商大潮的一部分,那麼究竟什麼是社交電商?

對於社交電商來說,我們耳熟能詳的有貝店、雲集,都是通過收取入會費的形式,二級分銷抽成來運作的。二級分銷其實失敗的概率特別高。因為大家都知道,你既然分這麼多層,你價格應該比其它電商更虛標。

然而社交電商這個概念被吹捧火了以後,很多傳統品牌反而會找上門來找這些會玩模式的平台合作,以超低的進貨價,進行品牌滲透攻堅戰。

但是這樣的社交電商對於個人來說的實際價值是多少呢?雖然沒有詳細的數據,但社交電商平台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會員費與實際購物消費之間產生的比例。而這個比例,是長期維穩在及格線附近的。

那麼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如果單純為了賺錢參與這個模式,那麼這個模式到最後全是人頭費,就沒有正常的消費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社交電商對於貨品的擇選也就更加的嚴格。並且通過引入大牌、人頭費狸貓換太子的購物等等運營手段,促進產品的銷售。

但是具體的銷售額如何?

由於只有女人、小孩、老年人的錢好賺,看下各個社交電商平台,在線賣的也無非是化妝品、保健品、兒童用品、個護等等。

產品還是那些產品,僅僅是因為模式讓客戶選擇了這個平台,所以說目前來講社交電商的路並不好走。當然,上了規模以後,能否進一步降低價格,真正的服務於用戶也未可知(你認為呢?可以回複本文參與討論)

對於平台而言的社交電商,到了自營的企業那邊,就變成了社群運營。

什麼是社群運營?

社交電商好像更類似平台,而且太高大上了,沒有一定的資源還真的搞不起來。那麼研究下社群運營吧!

社群運營的目的有2個,一個是社群裂變、一個是社群激活。老闆眼裡只有銷售指標,給一些虛頭巴腦的指揮,但是對業務邏輯並不會很清楚,所以社群運營往往是個特別難搞的職位。因為你要理清楚這個業務適不適合社群運營。

如果適合社群運營,那麼這個運營的邏輯是什麼?

用戶的特徵是什麼?用戶的AARRR生長模型如何搭建?運營手段如何分配?只有理清楚了,做這個工作才會遊刃有餘,不提心弔膽……

這個邏輯,我今天挑戰一下。

1、明確社群的目的:

你建這個社群的目的是什麼?是想像小米初期一樣,找到種子用戶使用你的產品?

如果你是一個穩定的行業,那麼社群運營基本就是靠老手段來帶業績的。如果你是一個新的行業,那麼社群運營,就是要你來做種子用戶的。

2、社群的用戶從哪裡來?

那麼好,你在找用戶的時候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你做的這個事情,用戶該如何引流?如果是已經飽和的傳統行業,那麼就比較簡單。銷售和市場部會幫助你搞用戶的。

但是如果你乾的是一個比較新的東西。很有可能面臨自己搞用戶的局面。這個時候你就要考慮,如何設計新用戶引入的路徑。如果轉化率極低,你要做什麼活動性的補貼、內容性的引導、優惠上的技巧吸引到第一批粉絲?

3、怎麼運營——找到運營的業務邏輯!

如前文的例子,如何避免這種扯淡的運營錯誤?你就要分析你的用戶。我會主要考慮以下幾點:

第一,你的服務,用戶購買的頻次是多少?

第二,你的商品種類、數量、商業模式,能否帶動足夠的營銷玩法?

第三,運營能力。不考慮運營能力的所有運營手段都是智商稅。

中小商戶騰飛乾貨

聊完了社交電商和社群運營,對這兩個大的概念都建立了一定的了解。那麼中小商戶該如何利用這些手段呢?

這個部分適合做2B小商戶服務的企業看看,很多時候給中小企業做方案,而我們的銷售卻沒有辦法把畫餅的互聯網運營方案落實到實處。其實如果你按照如下的步驟對商家進行運營工作,那麼你一定可以創造出運營成效。

第一步:分析商戶

筆者做商戶運營的時候,特別是當業務比較基礎的時候,對於商戶的分析也是親力親為。比如說到了商家的店內,首先看一下門店的排布結構。比如說門店的牆壁是否貼有什麼營銷物料、門店的櫃檯都擺放著怎樣的引流物料,這些物料又是切怎樣的利益點,吸引用戶關注的?

然後再看客流,門店一天有多少門店客,客人距離多遠,外賣有多少單量、門店有多少單量,還有就是用戶的忠誠度如何,從這些細節里,找到這個商戶單量提升的突破口(懂用戶運營就行了,也不難)。

這個時候,你的頭腦里就有了初步的運營方案。

下一步,挑引流的平台

先做粉絲的線上轉化。究竟是做社群,還是做公眾號,還是加好友?邏輯完全不一樣。

我一般的判斷是這樣:如果是高頻消費,那麼就玩社群,低頻消費,就做服務號(因為訂閱號摺疊以後,就太重內容了)。

如何轉化?這就要求對電商的促銷活動有個全盤的了解了。最簡單的引流活動包括掃碼有禮、充值優惠、掃碼下單立減。這些活動都是結合實際的線下買單場景,做的簡單的方案。

如果對於前文的服裝店,由於是低頻消費,對於客戶的轉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線下引流的目的應該是做一個周邊粉絲的積累,做長線營銷。如果高明一些,那麼就在引流的時候,突出你想表達給客戶的利益點。做第一步的品牌印象觸達。

那麼應該給到的方案是:根據客戶圖便宜/品質的利益點,做關注公眾號買一贈一/兒童秀場等的活動。(所以你看,任何手段,都是為這個企業的核心文化和核心價值服務的)

第三步是做運營方案。

很多人到這一步其實就亂了,因為搞不清楚這個社群應該如何活躍。本身企業不給活動做,有了活動,自己還要背業績指標,不做活動,還能做內容不成?搞不清楚。

其實對於高頻消費而言,最好的激活方式就是活動激活。有的商品人們就圖個便宜,不要什麼內涵!那麼你就做規律的營銷活動。其實社群運營非常適合跟小程序搭配。因為小程序即具備電商功能,又缺乏消息觸達的功能,而社群剛剛起到一個互補的作用。同樣,還有很多產品不成熟的,也是需要靠社群的形式,用人工運營來彌補。

簡單的銷售型社群,做活動足矣。一項做好已經是很忙碌了。

還有就是做內容,內容的功能一般是誘導和轉化的催化劑。假如你的產品比較需要用戶來深入理解,那麼內容運營真的是必不可少,如果能吸引用戶轉發你產出的內容,那你的品牌要火。(多抓魚就這麼火的,本號也會踐行此模式)

不過要抱怨一句,現階段大部分企業不是在收割C端的智商稅,就是在收割小B的利潤盈餘,做正經生意的很稀少。(為了前途,不給錢我都要干正經事)

最後一步其實就是精益求精。

願不願意把幾個客戶服務到極致。其實根本花不了多大的成本,關鍵還是看人做事的態度。根據以上的步驟,任何一個門店都可以初步建立起自己的運營體系。

都說100個忠實粉絲可以養活一個人,如果商家能夠運營好這100個忠實粉絲,那麼我相信這個店距離開分店、連鎖加盟也不遠了。

關注今日日記,探索一個從」有想法「到」最小化實現「的方法論。


不同的傳統行業情況可能不同。

說說保險行業,互聯網保險剛剛出現的時候,都說狼來了。傳統保險行業開始焦慮了,開始互聯網產品創新,開拓互聯網渠道……

幾年過去了,互聯網保險第一股眾安在線已經上市,然而傳統保險行業的市場格局幾乎沒有因為互聯網發生什麼變化。

2018年羅振宇的跨年演講大概講了這麼幾句話:相對於傳統行業對互聯網行業的需求,互聯網行業更加迫切的需要傳統行業。

互聯網+傳統行業,從我有限的經驗來看,這個+做得非常的艱難。一大批互聯網人利用資本和互聯網技術,企圖彎道超車/降維打擊/顛覆行業,而實際上決策者可能連傳統行業如何經營都不知道。

傳統行業+互聯網,順序變了,主導地位變了。將會給傳統行業帶來新的機遇。


保證產品質量和口碑,產品要有特色,不斷積累顧客資源和搞好供應鏈,然後剩下的就交給時間。


利用傳統藝術的古典優雅風格和新時代因素,集於一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