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的你在電影學院的幾年中也許學到了很多有關錄音的知識,但那些都是正確的嗎?和你在實踐中學習到的相抵觸嗎?

正常情況下,在大學裡你會在半個學期的時間內學習完所有的有關錄音的基礎性知識,特別是導演專業的學生。不過錄音專業的同學們需要另當別論。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在我們長期搭建起來的知識結構中,是否也存在一些不正確的知識呢?以下提到的這些所謂的「共識」又有幾點戳中你的痛處了呢?

聲音只佔觀眾觀影體驗的25%-50%?

事實上,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一部影視作品中,聲音在觀眾觀影體驗方面的貢獻佔比高達75%-80%。作為一名普通觀眾而言,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此多多少少也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體會,一段製作精良的聲音搭配質量略差的畫面我們尚且可以忍受,但是反過來或許我們就會直接放棄了。

如果你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嚴格的聲音工作者,甚至有點出色主義傾向,那麼對於已定型的工作你都會想方設法做到更好,無論是在技術層面還是整體風格設計方面。將聲音的質量從一個較高的層次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可以讓觀眾覺得眼前的東西「看起開更好、更真」,近年來杜比全景聲的普及與VR聲音的應用探索不就是較好的證明嗎?

Sennheiser推出的VR話筒——Ambeo VR Mic

聲音是一種神奇的存在,好的聲音可以讓受眾的行為在潛意識中跟隨著你設定的節奏運轉,並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認同感,即使面對瑕疵,他們也會選擇性過濾而不是去過分苛責。基於對聲音的認同,觀眾進而也許會對影視作品的故事內容、人物角色衍生出情感共鳴,甚至將其同化為自身的一部分或作為行為參考。至此,你的聲音創作過程才可以算是真正結束。25%與80%的區別或許就是大師與初級入門者的差別,在這個漫長的進階過程中,你目前又處於哪一級呢?

以初混的立體聲小樣作參考可以使後期製作更加方便、快捷?

在錄音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通常會被灌輸這樣一種觀念:做ADR(自動對白替換)最快捷的方法是,將同期錄音師現場拾取的對白初混獲得一個立體聲小樣,然後以此為參照進行對白的修正錄音。這種逆向思維的結果並不一定是提高了效率,相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可能拖慢了聲音編輯工作的進度。

ADR錄音現場

逆向思維並非適用於每個人,它對於大腦在邏輯推理能力方面的要求很高,而很多從事聲音後期編輯工作的人不一定恰好就具備這個能力或者是可以運用自如。如果你強行按照這個方法來做,可能會適得其反,不但效率會降低,還存在丟失聲音細節的風險,甚至糾結於此而忽略了整體風格的協調,做出的作品反而有失正常水準。

多軌混錄

做ADR最快捷的方法是根據需要建立多條獨立的音軌,將麥克風現場拾取的每一路對白都按序導入並謹慎處理,同時儘可能保證後期製作分工的合理性、有組織性,切記不要畫虎不成反類犬。當然,如果你屬於能力超群的那一部分群體,嘗試一下非常規的逆向思維也無不可。

ADR較好在後期製作中完成?

首先,我們要肯定這是一種正確的做法。但是就具體情況而言,它的適用範圍避免不了具有局限性。對於一些大規模的影視製作而言,資金預算充足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補錄或者是重錄對白,不會產生什麼大的影響。但是,對於一些資金有限的小製作而言,恐怕就要退而求其次了,只能轉而藉助Adobe Audition、Vocaline、iZotope RX4等市面上常見的音頻編輯處理軟體,以此來獲取較為乾淨的對白,其最終效果必然欠佳。尤其是在目前網劇蜂擁而起的情況下,這種現象更加普遍。

降噪神器——iZotope RX

針對這種情況,較好的應對方法就是錄製現場解決台詞重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話筒型號、錄音制式、錄音機類型、錄音文件存儲格式保持統一非常重要。另外,錄音師/話筒員的現場站位也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因素。

然而,最最重要的還是演員的台詞表演,如果演員的台詞功底深厚,可以做到一條過,那麼無形中就可以省去許多的麻煩。要知道,在實際拍攝過程中一段不間斷的、精彩的表演錄音非常難得,這需要導演、演員、錄音師等多方默契的配合。相對於ADR後期製作的複雜性和高成本,這種變相將它提前的做法顯得更加經濟實用,尤其是在目前中國電影市場大幅壓縮聲音製作成本的環境下。

音效是用來重塑現場環境氛圍的?

雖然環境聲可以用來重塑現場環境氛圍,但這只是它眾多功能中的一個。通過各種手段打消觀眾對於影視作品中某些細節真實性的疑問,並將他們帶入到故事中去才是它最終的使命。同樣,對於任何一位聲音工作者來說這也是他們的較高追求。

音效包括硬效果、擬音、電子音效、聲音設計效果,它們相互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部影片中除對白、音樂、環境聲以外的聲音主體,取代了大腦正常的感官輸入。如果沒有這些聲音的存在以及充分的混合,潛意識下的大腦仍會保持在清醒狀態,那麼此時誘導觀眾將注意力集中於你預設的某一點幾乎是不可能的。清醒的觀眾是很挑剔的,他們通常很難融入到導演精心架構的影片故事中去,更不要說對你的聲音買單了。運用你的經驗合理地使用音效可以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潛意識狀態,而這正是每一位參與影片製作的人所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工作:沉浸體驗。

音樂有助於畫面情緒的渲染?

音樂當然可以引起情感共鳴,從而有助於畫面情緒的渲染,但針對這個說法我們應該更加嚴謹。所以,很多製片人導演關於影視音樂的認知可能只有一半是對的,用音樂剪接,用音樂來推動情緒,這些對於影片聲音都是致命的危險。音樂並不能「帶來」情感,也不會成為情感的一部分,它更像是一個熔爐,可以將任何其他與情感有關的內容糅合在一起,以曲折迴環的旋律表達出來,實質上更偏向於是一個載體。

音樂是一種很主觀的東西,它所承載的內容是既定的,但面對同一首曲子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完全可以衍生出無數種解釋。如果你不能很好把握這一點,只是憑藉主觀經驗簡單的運用,那麼觀眾可能永遠不會感受到你希望他們能感受的,甚至有可能會與你的初衷背道而馳。音樂有助於畫面情緒的渲染,這是一個不完整的偽命題,需要補充一定的前提條件才能成立。只有畫面與音樂在節奏、風格上相契合時,才可能獲得觀眾廣泛意義上的認同,從而強化畫面情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