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4 日,在 TGO 鯤鵬會上海分會《技術領導者的增長黑客落地實踐》活動上,小紅書增長技術負責人佔雪亮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小紅書增長的術和道》的演講。以下根據當天演講整理,有部分不改變原意的刪減。

佔雪亮現場分享圖

我的題目叫《小紅書增長的術和道》,道的內容會盡量少講,因為它更多要靠大家自己實踐,我覺得術相對來講更能夠落地。本次演講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組織架構,第二部分是數據!

組織架構

傳統軟體公司和互聯網公司的組織架構差異

微軟是典型的傳統軟體公司,而 Facebook 和谷歌就是典型的互聯網公司,它們沒有絕對好或者絕對壞。比如,微軟的產品 windows 幾年才會發一個版本,一定要在 Release 之前保證質量。在傳統的軟體公司組織架構下,先討論需求文檔,文檔出來了再做實現,然後由 QA 測試,這是傳統的流程。大家的工作機制是分層的,每一個橫向的部門都會有一個類似工頭的角色,可能是客戶端負責人、服務端負責人或者是數據上網負責人、運維負責人,大家一起來共同討論需求,確定需求之後再到部門裡傳達。大家可以看到,這裡面很多溝通環節是割裂的,要靠文檔或一些紙面上的東西。

而在互聯網的公司裡面,這套可能不是那麼適用。在互聯網公司的組織架構,是有了想法先看一下現有的數據或者應用功能,考慮是不是值得改進,如果改進了會影響到多少線上用戶。數據分析出來之後覺得這個事應該幹,就分享一下找到了什麼,大家預期的收益等等。組中的設計師或者數據分析師覺得這個事可以做就做了。快速完成、快速迭代,做小流量實驗,只讓一小部分用戶先看到,收集用戶真實的反饋。然後再來開會共同解讀這些數據,判斷結果是好是壞,是否繼續推廣。這種做法最大的好處是效率更高。

從軟體公司轉型為互聯網公司,總結一下有這樣幾個變化:

  • 按照功能劃分團隊(vs 按照職能劃分團隊);
  • 大目標對齊的情況下分散式的團隊協力決策;
  • 更緊密的跨職能團隊協作;
  • 團隊關注於對用戶產生實際影響;
  • 面對不確定性的敏捷;
  • 所有參與者共同對結果負責(vs 對過程負責)。

為什麼小紅書內部要做這樣的轉變呢,因為我們認為迭代速度比不出問題更重要、效率比流程更重要、數據比權威更重要。

增長團隊的組織架構

這種模式叫 Independent Model,上面是 CEO,下面有一個 Growth VP,專門負責 Growth。其下的部門完全按照模型劃成不同工種組成,形成獨立的閉環團隊,好處是資源協調更加方便,而且迭代更加快速高效,但壞處是需要更加謹慎處理和其他團隊的關係。

這種模式叫 Functional Modal,它的區別是增長團隊向工程 VP 彙報。這種模式是按照功能來劃分的,它的優點很明顯,部門之間的關係不會那麼緊張,但缺點是效率會受影響,因為需要跟其他的團隊溝通,不管公司文化有多好,跨團隊溝通都是有成本的,只是成本高低的問題。

小紅書採用的是第一種模式,Growth VP 部門涉及 Performance marketing(SEM,信息流,應用市場,廠商預裝等)、小程序(微信,百度,今日頭條等等)、推送、新人體驗(新人引導,註冊登錄,Feed,Search)等業務。我們最開始時也是分散到各個不同的部門裡的,暴露出了效率問題和組織溝通的問題。後來,考察矽谷增長做得比較好的一些一線互聯網公司,發現他們都有一個獨立的完全閉環的系統,於是我們也做了這樣的轉變。

這兩種模式其實都有非常好的互聯網公司在應用實踐,所以不存在哪個絕對好、哪個絕對壞。你要選一個最契合公司氛圍或者公司最能夠快速落地的方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組織增長部門。

數據!數據!數據!

為什麼我們認為數據如此重要?

因為數據永遠都不會說謊,數據陳述的是客觀事實,不帶任何主觀意識和假設。它能有效地幫我們看清之前做的決策是否正確,使問題變得更容易察覺。未來,精細化運營是大勢所趨,流量越來越貴,如何更好地利用來之不易的流量,數據的指導意義至關重要。

用戶次日留存低的數據分析實例

就在上個月,我們的數據部門發現來自信息流等渠道的用戶次日留存低,他們的人羣特徵是低齡,行動特徵是「點贊即走」。當時我們就做了一個很符合邏輯的假設,認為這是些學生,只能在週末用手機,但是週一到週五因為上課沒有辦法用我們的 APP。這聽起來很合乎邏輯,但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分三個維度分析。

不同低齡用戶表現是否有差異

經過進一步細分年齡段分析,我們發現真正留不住的是 15 歲以下的初中和小學生,而高中生還可以,所以不是因為周內上課無法使用導致的留存低,所以年齡劃分(both for 分析 & 分發)需要重新考慮按照學齡。同時,這些 15 歲以下的用戶主要來自付費渠道、信息流和百度 SEM,所以需要對投放進行更嚴格的年齡定向,避免浪費金錢。

他們來小紅書看什麼,有沒有看到他們想看到的東西

我們分析發現,15 歲以下主要是畫畫、動漫、頭像和明星,16 歲以上開始有穿搭、護膚、減肥,19 歲以上增加了彩妝,更年長用戶有了菜譜、裝修、品牌。經進一步統計分析,發現搜索後低點擊詞主要集中在明星、時尚品類詞,且都是由年輕用戶主要貢獻了無點擊,搜索之後高點擊詞,主要集中在減肥、護膚、美甲上,SEM 可以在這些品類上多做投放。

他們的 Feed 流推的是他們想看的內容嗎?

我們做了一個數據收集,得到三個結論:1、多樣化更加明顯,更符合標記我的生活;2、頭部不集中;3、尾部不長尾。而內容豐滿度說明,對音樂、情感、電影、餐廳、遊戲、動漫、萌寵、搞笑的曝光相比標籤選擇過少。特別需要關注那些即是年輕人更偏好的類目,又是曝光過少的類目:音樂、遊戲、動漫、搞笑。這些類目很可能優質筆記不足。我們運營團隊要在社區更多地創作這樣一些優質的內容,分發到我們的用戶。同時我們發現,不同年齡的喜好是不一樣的,分發的時候即使同一品類,在不同的年齡緯度上也需要有不同的分發策略。

以上都是數據告訴我們的,如果沒有數據,再聰明也猜不出來的。

小紅書經常使用以下數據分析維度,大家可以參考:

  • 性別(男,女);
  • 新老用戶(新註冊,7 天內註冊,28 天內註冊,existing);
  • 年齡段(<=15,16~18,18~23,23~28,28+);
  • 平臺(iOS,Android);
  • 機型(iPhone,OPPO,VIVO,華為,小米,其他,各 Android 設備再 break down 到中高低端);
  • 地域(一二線城市,三到五線城市,其他);
  • 獲客來源(Organic,SEO,SEM,信息流,小程序,Branding,應用市場等等,SEM,信息流等渠道還可以 break down 到具體是什麼投放詞拉進來的用戶)。

小紅書為什麼這麼數據驅動?

小紅書能夠如此地數據驅動,主要是由於三個方面:

  • 第一個是文化,我們的公司文化就是從上往下在引導這樣的氛圍;
  • 第二個是工具,它讓我們人人能用數據、人人會用數據;
  • 第三個是實驗,想法好不好,行不行得通,靠實驗來驗證,看數據是不是符合你自己的預期。

差不多就是這三件事,使我覺得小紅書現在在公司內數據驅動以及對實驗的重視,比外面一般的公司要好一些。

Q&A

你們產品裡面怎麼知道用戶屬性的,是用戶輸入還是數據開放平臺?

佔雪亮:我們是自己收集為主,第三方也會用一些。我們的產品在用戶一進來就會填性別、年齡,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一些增長資料經常看到,任何註冊的環節都有可能導致用戶流失,你們有沒有對比過讓用戶選擇標籤或者輸入一個數字,是不是對留存有影響?

佔雪亮:肯定會的,小紅書最開始的時候用戶一進來就要一堆信息,要求註冊。現在我們將註冊後置了,進來你可以先玩,之後要交互、點贊、評論的時候,再要求登錄。對此我們做了實驗,實驗之前覺得這樣用戶門檻更低了,講道理他應該要來玩。但實際卻是先註冊的留存率會更高。前面設置了這麼多前置環節,肯定是會影響很多用戶。但是他如果經過了漫長過程,其實就是他花了心思,願意玩的概率會更高一些。如果得來很容易,反而可能很快就忘了。

做實驗的要用資源,包括時間資源、人力資源和錢。一家公司不可能無限地做實驗,所以每個實驗的邊界一般您是怎麼來定的?

佔雪亮:首先,不要去做沒有意義的實驗,如果想想都能夠想得通,就沒必要做實驗。其次,要快速得出實驗結果,一般來講可能 80~90% 的實驗一兩周就會有一個初步的大結論。前提是要有好用的工具,讓實驗沒那麼麻煩,有好的工程來配套。要注意盡量不要過度分析,先在實驗之前把這個標題衡量好。就跟賽跑一樣,先定好這就是終點,誰先跑到誰就贏了,不要輸了還要跟裁判解釋什麼原因。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