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都挺好》終於迎來了催人淚下的大結局。整個三月份,這部劇幾乎霸屏各種熱搜,它真實地面對了中國家庭中各種最真實的關係,並隱含着一個家庭的惡性循環:我們在蘇明哲和蘇明成的身上,不同程度地可以看到父親蘇大強的影子。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然而從子女的角度來說,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消極影響?從父母的角度出發,如何成爲一位合格的父母?整個社會又會給家庭教育帶來何種影響?我們選出來下面 6 本書,試圖從中找到答案。

  / 1 /

  《不平等的童年:階層,種族和家庭生活》

  [美] 安妮特·拉魯 著

  宋爽 / 張旭 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

  所有的父母都試圖用教育來讓子女抓住向上流動的機會,然而,教育改變命運的說法卻總讓人存疑。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魯在 10 年的時間裏,陸續採訪了 88 個家庭,試圖發現佔有不同資源的各個階級,如何實現用教育改變子女的命運。在《不平等的童年》一書中,安妮特着重描寫了其中 12 個家庭,包括中產階級、工人階級,黑人、白人、混血家庭,離異家庭以及領取救濟金的家庭。安妮特最終發現不同的社會階層對子女投入的時間、精力不同,以及父母的言傳身教不一,終將會影響到子女未來是否可以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

  在書中,最鮮明的區別是藍領工人家庭與中產家庭。如果說藍領家庭傾向於“把孩子當孩子”,認爲他們與成年人之間是界限分明的,直到他們長大之後才能和成年人平起平坐;那麼中產家庭則是“不把孩子當孩子”,將他們看作是需要加以特殊對待的一個羣體,但尊重他們像“小大人”一樣的權利,鼓勵他們作爲獨特個體的重要性,這樣他們從小就具有說理和協商的技能,可以果斷自信地在社會上扮演成功者的角色。在她看來,這種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方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許就會造成社會階層的固化,最終實現了不平等的再生產:白領的孩子將更適合成爲白領,藍領的孩子也從小爲接替父母做好了準備。

  而在中國的語境下,最具啓發意義的一點在於:在一個價值日漸多元化、因而階層和羣體不斷分化的社會中,教育體系如何確保基本的公平性,從而爲每個人提供開放而均等的機會。美國的狀況也表明,教育過度市場化會有損於這種公平性,法國、德國等歐洲公立教育體系更能提供基本的良好公立教育。但最重要的還在於,如果能消除職業歧視,讓不同羣體都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那麼家長們也就無須那麼恐懼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了吧。

  / 2 /

  《給無價的孩子定價:變遷中的兒童社會價值》

  [美]維維安娜·澤利澤 著

  王水雄 譯

  薄荷實驗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

  《給無價的孩子定價》成書於 20 世紀 80 年代,本書作者維維安娜·澤利澤,是美國當代傑出的經濟社會學家。維維安娜關注了 20 世紀之交美國人對兒童死亡的態度的改變、童工立法的鬥爭、兒童工作(兒童“好”的工作與童工)的分化過程、兒童保險的推行、兒童意外死亡的賠償,以及兒童的領養與買賣等,每個問題構成此書的一個章節。這些話題共同指向一個深刻的理論話題,就是:孩子的社會文化屬性、他們在道義上的“無價性”,如何在市場機制的重重包圍中穿越而出,形成一個非常規的市場,由非經濟的標準來規制。在這個理論話題背後,還有一個更爲深切的理論關懷:社會如何“大於”市場?

  儘管成書已久,但此書在當下的社會依舊受用,特別是中國開放二胎以來。在此書後記中,譯者王水雄寫道:

  “《給無價的孩子定價》關注的是 19 世紀 70 年代到 20 世紀 30 年代(主要是)美國社會關於兒童的社會價值觀唸的轉變過程,換句話說,就是經濟上無用而情感上無價的孩子的出現過程。這個過程恰恰是中國社會在短短的過去 60 年中所經歷的——60 年前,孩子(特別是男孩,又特別是在鄉下)的出生被視作是未來勞動力的光臨,父母充滿了老有所靠的欣喜;現如今,生養一個孩子就顯得太貴了!而且許多爲人父母者將來也不指望他們。孩子的價值因此更多地體現爲情感上能夠給父母帶來的滿足,但是由於這種滿足的所費不菲,異常地不符合如今大行其道的市場邏輯,根據澤利澤在本書中的詮釋,孩子的生養進而被獨特的社會文化因素建構出了神聖性。”

  / 3 /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美]蘇珊·福沃德 /[美]克雷格·巴克 著

  黃姝 / 王婷 譯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 陽光博客 出版

  心理學上有一種論斷:一個成年人的性格和爲人處世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童年。在蘇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中,更是印證了很多成年人出現的自我懷疑、焦慮、缺乏安全感、憤怒等等都可以追根溯源到與父母的關係。蘇珊·沃福德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並且成立有私人診療中心,接觸過大量的諮詢案例,她從海量的案例中分析普遍存在的現象,寫成多部著作,暢銷全球,如《情感勒索》《金錢魔鬼》等等。

  在《原生家庭》一書中,作者通過工作中接觸到的大量真實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傷害子女,並特續影響子女成年後的生活的。但作者的主旨並不在於控訴這樣的父母,而在於傳授具體的對策,使那些受過或仍在承受父母傷害的人們獲得勇氣和力量,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模式中解脫,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此書將給子女心理和性格都會帶來負面影響的家庭分爲五種:操縱型、酗酒型、身體虐待型、語言虐待型、性虐待型父母。通常這些模式存在的家庭,子女會建立起一道“否認”的心理防線,以極力縮小現實帶來的痛苦。但是否認帶來的安慰只是暫時的,影響卻一直存在。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性格缺陷?蘇珊·福沃德寫道:“要祛除過去和現在的妖魔鬼怪,正視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但要切忌,永遠不要在盛怒之下審視。”解決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關鍵在於,找出真正的問題,直面父母關係。比如文中提到的採用非辯護性迴應父母,即用一種有節制而溫和的方式堅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場,重新定位自己與父母的關係。

  / 4 /

  《超越原生家庭》

  [美] 羅納德·理查森 著

  牛振宇 譯

  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

  在《超越原生家庭》的開篇,作者羅納德·理查德森醫生寫道,這本書適合 30 歲以後的人讀,太年輕的人,沒有足夠的生活經歷去理解。在結束的時候他又說,他從 40 歲的時候纔開始解決他自己原生家庭的問題,並且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和家人的關係進入了一個更爲良好的階段。

  《超越原生家庭》結構與《原生家庭》一書類似,同樣講述瞭如何深入瞭解原生家庭及其對自我的影響,以及如何改變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此書作者理查德森醫生從事婚姻問題諮詢和家庭心理治療方面的工作 20 年,同樣爲寫作此書積累了大量素材。

  但是相對於《原生家庭》中以父母爲主動方劃分原生家庭,《超越原生家庭》一書,以父母與子女的互動方式,來劃分不同原生家庭的運行模式,其中包括原生家庭的親疏關係、家庭分歧的處理方式、功能過度和功能不足、三角模式。就其中“家庭分歧的處理方式”來說,面對分歧人們都希望對方順從自己,而另一方的迴應就決定了這個家庭是如何處理分歧的。理查德森醫生寫道,迴應分歧的基本方式有四種,分別是:順從、反叛、攻擊和斷絕關係。

  瞭解原生家庭的運行模式後,就可以對照自身的情況,分析自己的原生家庭的運行模式,並且找到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位置,以及受到的不良影響。同時,理查德森醫生提到:要記住,性格是自己塑造的。你的家人只是提供了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個性風格,他們對你的影響僅此而已。

  那麼如何超越原生家庭的影響呢?作者一再強調,一定要熟悉家庭譜系,比如瞭解家族的歷史,瞭解父母與祖父母兄弟姐妹的關係,瞭解家中的大事,然後去和父母討論家中不可觸及的“祕密”,形成一對一公開的關係。看似複雜的做法,實際上是通過瞭解家族史,去了解父母的原生家庭,從而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某些行爲。

  / 5 /

  《情感勒索》

  [美] 蘇珊·福沃德 / 唐娜·弗雷澤 著

  杜玉蓉 譯

  後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

  “情感勒索”一詞,即由有此書作者、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提出,她也是《原生家庭》的作者。蘇珊很困擾爲何有人會在每段人際關係中,都用傷害對方的方式達成目的,所以希望找到一個詞來描述這種方式,雖然“勒索”給人一種指控的感覺,但是很形象、貼切。提出“情感勒索”這一概念後,蘇珊希望能夠對症下藥,幫助大衆瞭解真相併且從中解脫,於是她結合自己從事心理醫生 20 餘年的經驗,出版了這本同名爲《情感勒索》的書。此書暢銷全球20年,多次再版,被奉爲心理學經典著作。

  《情感勒索》分別介紹了勒索者的常用手段、受害者也要承擔的責任、過去的情緒對他們的影響、以及如何正確挽回關係。勒索者利用我們的恐懼感、責任感、罪惡感來獲取我們的時間、精力、資源和愛。勒索者向我們所求的很多東西,我們不能不能給予,而是他們索取的方式會讓我們難過。而因爲他們非常清楚我們害怕什麼,所以他們正式我們身邊最熟悉我們的人。

  心理學家稱,每個人都會把過去的情緒帶到新的人際交往中,勒索者與受害者都是如此。而爲什麼勒索者準確地知道受害者的痛點在哪?又爲何屢試不爽?因爲彼此都沒有處理好的過去情緒。勒索者只是覺察到受害者自身的情感弱點,於是加以利用而已。所以,勒索者與受害者雙方一起被困在惡性循環之中——情感勒索讓勒索者的心態更加扭曲,關係中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正如蘇珊說:可能保持自我完整性是條恐怖又孤獨的道路,但一切的努力都會是值得的。《情感勒索》希望我們在今後的每一段人際交往中都能夠更自在、更無憂無慮地與人結伴同行。“我們因爲情感勒索而產生的所有憂慮、難過、恐懼或罪惡感,都是因爲我們對自己的能力、受歡迎程度以及責任感有着負面或不正確的認知,這些認知是我們情緒的源頭。”

  / 6 /

  德雷克斯家庭挑戰系列:《父母:挑戰》

  [美] 魯道夫·德雷克斯 著

  甄穎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

  德雷克斯家庭挑戰系列:《孩子:挑戰》

  [美] 魯道夫·德雷克斯 / [美] 薇姬·索爾茲 著

  甄穎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

  如果說前面幾本,是給童年時期遭遇過不健康原生家庭的成年人自救的書籍,這兩本就是寫給正在養育孩子的父母看的書。

  在《孩子:挑戰》一書的扉頁,有這樣一段話——民主不僅是一種政治思想,也意味着生活方式、育兒方式的改變。如何在尊重孩子、給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時,讓孩子尊重規則、承擔責任、贏得合作,這是現代教育的基礎課題,也是現代父母要面對的永恆挑戰——這也是作者魯道夫·德雷克斯創作這兩部家庭教育代表作的核心理念。

  德雷克斯(1897-1972)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三聯書店近幾年相繼出版“德雷克斯家庭挑戰系列”,除了包括這兩本書外,還把包括《婚姻:挑戰》《教師:挑戰》。其實側面來看,此係列已經基本涵蓋所有兒童成長起來的環境。

  其實此係列成書依已久,比如《孩子:挑戰》一書,主要是依據二戰後的美國普通(勞動階級)家庭的育兒現狀寫就。此書以兒童心理學爲理論基礎,但主旨卻是尋找適應國家體制的“民主家庭”育兒方法。也就是在美國的體制下,家庭教育也必須是民主的,對待孩子的教育要秉持“父母與孩子是平等”的之一理念,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整套育兒方法。書中結合大量臨牀情景來討論,對各類家庭教育困境給出解決方法,其中很多困境在今天中國家庭非常常見,比如孩子不聽話、撒謊、撒嬌、拒絕溝通等等。

  編輯丨是鴨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