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风和日丽(id:singthelife)

杨天真在《我和我的经纪人》里说过:她是中国最好的经纪人。

听说不少明星团队已经开始认真追这档节目,确实,市面上肯从幕后走到台前吆喝的经纪人不多。

但经纪人这个行业真的没有最强的,人外有人,山外有山,都是各显神通的幕后高手。

今天想说说李冰冰的经纪人李雪,完全是被6年前《人物》杂志的这篇专访给吸引了。

整整11P的深度稿件,干货很多。虽然这篇专访已经过去了6年,但里面关于艺人宣传的知识点并没有过时。

1,如何做人物定位?

封面就是简单的四个字:搏命姐妹。

李冰冰和李雪的关系很微妙,既是亲姐妹,又是经纪人艺人合作关系。我个人其实不太赞同家人来做艺人经纪人,保护和放手,爱与狠的比例很难把控。

但李雪非常艰难而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搏命是两人的互相成就,经纪人的闪光点,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李冰冰的成功铺垫,这很难得。

现在似乎有一种流行趋势,经纪人要懂得自我包装,但最后这些包装出来的热度还是要给自家艺人做嫁衣。经纪人的本职工作毕竟不是台前。

艺人定位成不成功,你得看时间和市场的检验,就像经典电视剧的重播率一样。“搏命”放在李冰冰身上,我脑海里秒现当年她在电影颁奖礼的那段“奥林匹克”宣言。

包括去年《巨齿鲨》的成功,与李冰冰的“搏命”也是不可分割的。

我对李冰冰去年的表现感到非常意外,我曾经一度以为她要隐退江湖了,没想到还是炸出了一部《巨齿鲨》。

艺人的定位,在于精准而长久,尤其经得起时间的推敲。一个定语,可以涵盖艺人数年来的成就和作品。

艺人定位≠人设,人设的刻意感太重,更适合爱豆型艺人,如果放在演员身上,人设太多太散,其实也是在慢慢消耗演员的心境和创作欲。

2,艺人如何打情感牌?

如今很流行给演员做这类标签,尤其是“充满不安全感”。

从成功案例来看,等到演员有一定的成就之后,再来打成长和情感牌,会更有说服力。

李冰冰这篇专访第一个大标题就是“永远都会充满不安全感的人”。

从品牌公关的角度看,我们做品牌故事的时候,这个品牌肯定是有一定年份的,有自己的里程碑事件、有各种高光时刻。

如果你还是有待被市场来检验的演员,那这时候肯定用作品来打更实在。

当演员还没有实现自己功成名就的第一站,最好不要过多打情感牌,这样显得很虚。尤其很多还在上升期的演员,他们面对市场面对观众的自信心还不够强,过早透支自己的情感牌,容易折损自己对业务方面的投入产出。

这篇专访花了很长篇幅说李冰冰李雪的各自成长经历,两人的情感牌正好是互补的,一个成绩不是那么好,而另一个是学霸。

这两种情绪,正好适应两种不同的工作。演员需要不安全感,经纪人需要学霸体质。

看李冰冰的履历,她的战绩与“不安全感”能衔接上。

3,艺人如何拓展商务资源?

演员作品与受众固有印象很有关系。

李冰冰早年拍了很多古装戏,给人感觉就是冰冷的女侠,这块固有印象让她商业代言方面很吃亏。

广告客户说:笑起来都是冷的。

李雪决定帮李冰冰转戏路。

成熟的艺人,会把作品和商业价值兼顾起来,作品的辨识度,也有利于拓展新的商务资源。

李雪是记者出身,她对宣传这块抓得特别狠而细腻。

《天下无贼》那会儿,李雪主要抓住“艳贼”这个词来宣传,“很美艳、很性感,然后又带着喜悦和开心的元素在里面。”

新角色的宣传策略是:所有渠道发同一个声音。

这是传统型的扎实宣传手法,不花哨,但很实用,对于成熟型的艺人,就应该聚焦一个点去突破。

拓展商务资源,对于演员而言,肯定是拿作品做敲门砖。

如何选角色,如何宣传角色,这里面的考量也要与艺人的商业价值嫁接在一起。

《天下无贼》算李冰冰第一个转型周期,转型也意味着戏路拓宽,如果长时间接重复性角色,这对演员而言是内耗。

这篇专访还专门解读了“为什么国际品牌喜欢李冰冰”。

文章里举了几个例子,李冰冰都能亲力亲为地解决各种问题,比如自己动手补救服装配饰、比如化妆细节......她团队的人说:李冰冰吃了太多苦,经历了一步步走过来的细节,她非常了解成为女明星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一切。

吃过苦的演员,对这份职业就会有一种敬畏感,很多执行的细节都会自己亲自上。

品牌很喜欢这种配合度高的艺人。

配合度的及格分是“品牌怎么安排,艺人怎么配合”,这个配合度就是精打细算的,艺人团队会非常吝啬自己的付出。

配合度高的艺人,品牌都会看在眼里,比如你的主动性很强,你愿意主动协助一些事情。

像李冰冰参加品牌线下活动,她毫不吝啬自己的付出。一般在活动执行方案里,留给明星亮相的时间就是5分钟,李冰冰在亮相环节后,还会继续以专业的姿态给产品发光发热。

李雪说:这些都会被品牌总裁看到,从而为她带来机会。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个周期,李冰冰已经算一线了,但她一点都不娇气。

很多奢侈品或者高端时尚品牌,每年都有很多开店活动,这类活动很多都在二三线城市,这需要邀请明星过来站台。

李冰冰每次参加这种活动,都会亲自掏腰包大采购,这能激发顾客的购买力,增加当天店铺销量,这真的是品牌眼中“增值”的加分项。

明星对接商务活动,一定要给品牌一种“物超所值”的感觉,这也是慢慢积累品牌的好感度。品牌圈内部也很喜欢讨论哪个明星好用,这个“好用”其实就是看你的综合性价比,你能带来哪些锦上添花的惊喜。

李雪还总结出国际大品牌选合作明星的策略:明星的安全感比“红”更重要。

现在品牌找明星合作,也是遵循这条规则。

在商言商,找明星合作,其实是双方团队合作。如果明星团队保持不作妖的状态,还能带来更多benefit(好处),品牌们也会笑得合不拢嘴。这也是做生意的智慧,从物有所值到物超所值。

像李冰冰团队还会参与到很多广告创意和执行中,这能让合作的火花更多。

4,艺人宣传是暴雨梨花针好,还是少而精好?

李雪是实干家,很接地气。

经纪人的做事风格,多多少少与艺人是互相感染的。

李雪侧重“控制自己的新闻”,为了防止航班信息被曝光,团队还帮她把身份证名字改了。

文中还拿章子怡举例,说章子怡团队不大懂得规避风险。(如此直接点评其他女星,李雪算经纪人里的第一个吧)

她还提到了赵薇。李雪在摸索中学习,赵薇爆红的时候,李雪买了赵薇当时所有的封面杂志,然后一个一个电话沟通媒体。

这种传统公关的操作手法,如今已经绝迹,在当年那个手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里,这种沟通媒体的方法是艺人宣传的基本功:一来可以积累媒体资源,先混个脸熟,慢慢也可以促成各种合作。

放在现在的娱乐周期里,看看各家艺人都做了哪些媒体合作,定期汇总到表格里,也是基本功,算是一种舆情监测。

控制自己的新闻,其实是掌握更多主动发声的机会,也能有效地控制风险和负面,这样会促成个人品牌的掷地有声。

5,如何在拍戏中开出自己的花

这一块业务能力很重要,法剧《百分之十》有很多片场故事,尤其说了经纪人要激活演员的斗志。

李冰冰也慢慢打磨出了自己的功利心。

拍《功夫之王》的时候,结合后期宣传计划来凸出演员的曝光值,这是经纪人要把控的。

《功夫之王》里,李冰冰并不是女一号,如何让自己的角色更出彩?李冰冰走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演员之路,如果你投入200%的能量,超出导演的预期,才能为自己增加更多机会和空间。

这算一种“人情”,当你积累的“人情”越多,可能你的机会才能多起来。文章中提到了几次李冰冰片场的狠劲,导演会非常感恩。导演其实非常希望看到演员透支的样子,这样才能出来“新”的状态,但不是每个演员都能拼到这个临界点。

还提到了主旋律文艺片《云水谣》。

李雪很珍惜每一个机会,不论大小。有些演员不重视金鸡百花,觉得市场转化不如金像金马,但李雪不这么看。

6年前的这个论点,如今看依然适用,可能更适用。

还有《风声》,李冰冰的角色也经历了不少变故,李雪用《无间道》的例子来安慰李冰冰,最后还加了那场经典的检查身体的戏。

文章最后一段很有意思,采访者一直很想敲出李冰冰一些内心话。

李雪和李冰冰对角色的把控力还是很强的。

经纪人和演员对角色都有加成,演员侧重角色本身的塑造,经纪人则是运筹帷幄,对角色戏份、人物饱满度起到推进作用。

李冰冰拼劲全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经纪人才有去谈判或者周旋的空间和筹码。

两个人必须互相给力。

所以演员们还是要好好打磨业务能力,你的演技越是出神入化,你的机会就越多。

6,如何点评其他大花

这篇文章还稍微点评了其他大花。

前面说到了章子怡团队不会规避风险。

对于如何搭上“四大花旦”这班车,李雪也表达出自己的野心。

很少有经纪人愿意去点评其他家艺人,像《我和我的经纪人》里朱亚文提了一个其他同类型男演员的问题,后面的回答就被剪掉了。

从最开始的“四大花旦”,到现在说的“四旦双冰”,李雪能把李冰冰的名字放进去,从结果导向来看,经纪人是有本事的。

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李雪敏锐的市场嗅觉,她应该做足了大花们的SWOT分析,把其他人的优势、市场份额先排出来,再看看剩下还有哪些空间可以供李冰冰发挥和突围。

大花市场讲究“各花入各眼”、“各显神通”。

文章中提到了范冰冰,说“独立之后的范冰冰(从华谊走出来)很快发现中国二三线城市民营企业的活力”。

现在民企依然是品牌大户。

李雪很多看法是有前瞻性的,她这种市场思维是能把艺人盘活的。

经纪人的眼界和胸襟很重要,你要善于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也要结合自家艺人的实际情况做合理布局。不能一味逞强,得从不饱和的市场中找更多可细分化的空间。

如果这篇专访拍成《我和我的经纪人》就好了,干货真的很多,从宣传到商务,尤其在演员业务能力挖掘方面,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微信号:singthelife

欢迎加关注哦,我们的公众号依然很精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