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穿檻動,樹影入軒浮。

教眾居常滿,高人到即留。心自修中靜,玄於悟後求。梯雲仙路杳,吾道自悠悠。視頻封面

00:10不曾拜見止止庵,原來深山有修行

這個庵字,原本是圓形的草屋,後來才特指佛教的尼姑庵。

止止庵這個地方,當年重建,花了不止十年的功夫,卻在一朝之間毀於一旦,鮮少人知。

本篇攻略路線大量在主景區內,雖廟宇仙觀不需要門票,但進入主景區建議購買門票進入而不是逃票進入哦,所以建議寶貝們需要購買武夷山主景區的套票配合食用哦~

我對止止庵感興趣是八月份我們家曾有一位客人講述起止止庵的來由典故。

說著說著便提到止止庵的建築工藝,說裡面的建築很有歷史價值。

隱在深山人未識

自武夷山本土作家張建光先生寫過散文《止止有庵》之後,我就不太敢寫止止庵,一是去的次數不多,二是2013年的一場事故之後止止庵一直是個禁地,這話題也不好重談。

後來瞭解了一下止止庵的史料,真正理解了止止的含義是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的時候,就覺得,這個地方,還是有必要寫一寫的。

止止有庵的歷史很長。

止止無庵的時間不短。

1700年的興興廢廢,止止行行,遺址復遺址,重重疊疊。

止止庵最初的修建時間已無法考證,常見的說法是始於晉代。

在史料記載中,止止庵起初只是「小結茅廬」。

而初具規模是在距今七百八十多年前的南宋年間,當時由一位名叫詹美中的武夷山人出資,與修鍊在此的著名道人白玉蟾一起進行重建。

此後,又經過明朝景泰年間和清朝順治年間兩次大規模的擴建,成為後來的「紫府瓊樓」

道家講三十六洞天,止止庵是其中的「第十六洞天」

來之前沒做功課的話,很可能就把現在看到的止止庵誤以為是它歷史上的模樣。

其實,止止庵早在1954年被毀,如今的道觀是重建的。不過,會產生這種錯覺也正說明瞭當地人士的煞費苦心。單說這磚木結構的山門,便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老古董了,原建在建陽彭墩村,後來瀕危,經過多方努力,才挪至此地進行易地保護,同時,又還原了止止庵古樸肅穆的模樣。

民國29年(1940)九月,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在武夷宮設蘇皖臨時聯合政治學院時,在此設立圖書館;1954年被拆毀(此為一建一毀)

武夷山景點對外開放後曾經在原址上建竹製茶室,後也荒廢了(此為二建二毀)

1993年11月,中央電視臺在武夷山拍攝大型神話電視劇《武夷仙凡界》時,拆毀了原有的竹寮,搭建幾處茅房,作為拍攝外景場地,電視劇拍攝完成後也拆毀了(此為三建三毀)

1994年2月7號省建委正式批複同意重建止止庵。

主持者是頗有清風道骨的楊金鑫研究員。

起意緣於何時?是那場大病未死參透一切之際?還是傾其收藏幫助受災農戶蓋起新房之後?

反正為此他苦心孤詣地準備了十年。祖上的房產被他抵押貸款投入前期,專家學者被他說動為之論證審批,社會人士被他感染踴躍幫忙相助。

難得之心可以理解,一為襄舉善事,一為傳承文化。

不解之意卻是為何獨獨相中此地此庵?

止止風景無限。

背倚大王峯,面對虎嘯巖。左側天柱,右側鐵板。臨溪一望,一棵合抱的古松正在送迎客人。

步入幽溪,且聽鳥鳴水喧花落,拾級而上,賞梅觀竹撫石。

散步開去,有百年不踐之苔可踏,有世上難覓之花堪折。到得高處回首,端的是個背有靠,前有抱,左右可託,腳下溪水環繞所在。更有旗山獵獵這邊來,鼓峯陣陣那邊去。再往前行只能攀登而上,有一巨大石穴,可以崖居。盤起腿,收住汗,讓思緒在山谷間自由飄蕩。

想千年之往事,究人生之短長。看浮雲過眼無數,聽山風響起又靜。

彷彿有位止止先人在說,「草青青,百鳥吟。亦可棋,亦可琴。有酒可對景,無詩自詠心……蓋武夷千崖萬壑之奇,莫止止庵若也。」

圖攝 by 青簡
圖攝 by 青簡

山上有摩崖石刻十幾方,「止止壺天」讓不少學者斷定所謂武夷道教第十六洞天——升真元化洞天就在這裡。歷史上有眾多仙人羽士有緣於此。不遠處幔亭巖上,武夷君曾宴請過各路神仙和鄉民。

此峯之上又有唐朝廷的特使投遞過天書。

宋朝的李陶真、李鐵笛、李磨鏡等得道真人,就是在此卜築古庵,止止一名也由他們叫起。

抗金名將李綱曾經拜訪過「三李」,見止止庵與夢境相符,萌生過建一座吏隱亭的意思來。

後人有說,「年來欲問長生訣,止止庵中養太和」。

據《武夷山志》記載:相中這塊風水寶穴作為修鍊處的,最早是傳說中的皇太姥,其次是張湛,再次是女真人魚道超、魚道遠,後來是晉人婁師中、唐人薛邴。

而築庵取名「止止」的是北宋的李陶真、李鐵笛、李磨鏡。

之後庵堂倒塌荒廢。南宋時山南名士詹琰夫重建止止庵,延請白玉蟾卜居主持。

原來深山有修行

山以人顯,在上述諸人中使武夷山被列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但使止止庵得以蜚聲海內外的卻僅有白玉蟾一人。

白玉蟾,字白叟,號瓊王官,閩清人。

他從小聰敏穎慧,七歲能賦詩,十歲應神童科,主考官以「織機」為題命賦詩,他應聲而出:「大地山河作織機,百花如錦柳如絲。虛空白處做一匹,日月雙梭天外飛。」但屢試未能及第,於是看破紅塵,入羅浮山修道,跟隨著名道士陳楠學內丹,雲遊各地名山大川,於南宋嘉定九年入武夷山,隱居止止庵。

據說他狂放不羈到有時蓬髮赤足,有時青衣野服,有時狂行奔走,有時兀自獨坐的地步。嘉定十五年四月間,他赴臨安伏闕上書,卻「因醉執逮京尹」未果。後來,他被召入京「為國升座」主持國醮,深得皇帝稱許,館於太乙宮,一日不知所往,詔封為紫清真人。

白玉蟾一生著述甚多,有《武夷集》等六部數十卷文稿,均被視為重要的道經,對後世道教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而且詩文俱佳,善草書,有龍翔鳳翥之勢。

對白玉蟾有八斗之高的才學,我並不感到驚奇,因為自古方外之人大抵都是飽學之士,更何況他曾是個參加過科舉的落第才子。而我感到驚奇和不解的卻是,他竟然會不顧身份地位千里迢迢赴臨安伏闕上書,究竟上書的內容是什麼?

是為民請命,還是請纓抗金抑或光揚道法?

因手頭上沒有這方面的資料,自不敢妄斷,只好猜測了。

如果是為民請命,他大可不必車馬勞頓遠赴京城,只需與當地官府打個招呼即可,因為那時官場中不乏尊崇黃老煉服丹藥之輩,憑著白玉蟾的名氣,不愁沒人奉迎。

如果是請纓抗金,則有悖本分,因為是戰是和乃國家大事,即便是朝廷重臣也不敢輕易言及,何況方外之人?

如果是光揚道法卻極有可能,因為既符合身份又屬本職工作,說得上合情合理。況且從他後來被召入京為國升座的結果來看,可能是他的條呈受到朝廷的重視了。

至於他「因醉執逮京尹」一節,想必是借酒發瘋把事情搞大而有意驚動聖上以達上書之目的的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吧,可謂是山人自有妙計。

白玉蟾因名落孫山轉而精研道法,入京主持國醮,終成為道教南宗五祖之一,被載入中國道教發展史冊,算得上柳暗花明又一村夕陽無限好功德圓滿了。如果他咬定青山不放鬆弔死在一棵樹上,其結局也許逃脫不了範進或孔乙己的厄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絕境其實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一次轉折,一次醒悟和升華。

巴爾扎克也說:「絕境,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之淵。」

深得其中況味的白玉蟾才會在《止止庵記》中解釋道:「夫止止者,止其所止也。」

圖攝 by 青簡

然而,塵世中的有些人往往在「行其所行,止其所止」上亂了分寸,該行時不知行,該止時不知止,直到身陷囹圄或上了斷頭臺,才幡然悔悟,殊不料為時晚矣,在這方面的事例俯首皆是不勝枚舉。

不曾拜見止止庵(路線圖文導航)

臨水一曲溪畔、大王峯腳下,便是止止庵的所在。

坐景區觀光車到武夷宮下,進來經過萬春園,不過二十分鐘,就可漫步至此。

Tips:

注意事項:一般的旅遊團都不會帶客人去止止庵,所以這裡也顯得清靜了很多。路線詳解:去止止庵,可以坐觀光車到武夷宮,從大門處進入走到春秋館,在春秋館正門有一條大路可前往,會途徑徐霞客像,穿過萬春園走到底到達。其他注意:止止庵的正門可能沒開,可以推側門,若是側門也未開,那麼可以走後門。

萬春園的大門,會有一個檢票處(這是反向拍的,有人的那個位置,是檢票點)

這個萬春園是一個植物園,走到底

之後是這樣的蜿蜒小道

有一處人家還在此居住

門口一處竹林,有一種隱士高人的味道

可惜竹林裏的吊牀要收費,拍照倒是不收的

到達一個休息處,可以拍玉女峯的一處聖地

小路走到底便到止止庵的正門

Tips:

其他注意:止止庵的正門可能沒開,可以推側門,若是側門也未開,那麼可以走後門。後門路線:從止止庵正門右側有一座石橋,走過石橋後抵達水光石,水光石右側有一條小路直接進去就可以了。

這就是水光石,右手邊的小路就是走後門

水光石旁有一個古渡碼頭,可以去凹造型

千崖萬壑奇絕地

祖師殿

止止庵內有三重大殿,首先進入眼簾的是漢壽亭侯祠。

祠為純木結構,供奉關武聖帝,這裡最初是白真人祠的遺址。

漢壽亭侯祠建築小巧複雜,分為三進,集官方與民間、南方和北方的建築風格於一體,是全國惟一一橦融合人字水屋頂、和尚頂屋頂與歇山式宮殿式的大坡屋頂於一體的建築。

易經樓

易經樓(玉皇閣)在漢壽亭侯祠的後面,採用石木結構。

樓高17.9米,低層採用石材,34根石柱中14根長6米,直徑52公分,每根凈重1.5萬斤。

樓的正立面一層還有一組石雕和兩根金絲楠木的龍柱。

上臺階處有九龍的雕像,而在樓閣石柱的一圈,有八八六十四幅浮雕,講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九龍的雕像

白玉真人祠

白玉蟾是南宋道教的傑出人物,中國道教南五祖的第五祖,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過獨特影響。

傳說,武夷山大紅袍四大名樅之一的白雞冠就是由他發現並培育的。

白玉蟾的學說是止止庵生生不息的魂魄,如今白雞冠也成為武夷山大紅袍的「道茶」。

繞過易經樓,後邊有一處向上的臺階,走上去,就到了止止庵的最裡面。

在止止庵的最裡面,就是大名鼎鼎的白真人祠。

白真人祠的構造很獨特,無牆無壁,同時,因為白玉蟾在中國神仙譜中是蟾蜍仙,祠內雕刻了97隻小蟾蜍,1隻花玉大蟾蜍,再加上白真人玉像,一共99個。

起初白真人玉像就在祠內,後來為了方便前來參拜的香客移到了前殿,再後來,又移回來了。

白玉真人祠
玉蟾雕像(據說放一個硬幣銜住,過一會兒硬幣會被喫掉,會帶來好運)

原是雲深不知處

止止庵的風景很多,妙事也很多,除此之外,白玉蟾祖師煉丹井、仙人閉關洞都是不錯的去處。

春夏季節來到止止庵,一路草木葳蕤,環境清幽;秋季坐此品茶問道,別有一番滋味。

冬季的止止庵風景更為獨特,一株古梅落雪斜逸在殿前。

來武夷山體驗神仙生活,止止庵這裡四季都好。

圖片 by 青簡

《說文解字》寫道:止,下基也。象艸(草)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凡止之屬皆從止。

止,亦是靜;靜,乃道家真諦。

天運常相禪,江流自不平。歲月可以剝蝕的只是萬物的衣裳,而挺立於肉身裏的骨頭是不能風化的——道如骨頭,也是不會風化的,因為天無二道,聖人無二心。

如此看來,即便一萬年之後,每一個人來到這裡,止止記憶仍在,止止之道總會在。

圖攝 by 青簡

時光靜好與君語

文化的博大精深,並非來自經史典籍的浩如煙海,而是來自對世界的理解和解釋即思維方式或說思維邏輯的精深,亦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科學性。

思維邏輯的科學和理性造就的對世界和人本身理解上的博大精深從而造就了經史典籍的浩如煙海。

如果必須僅用一個字來概括中國文化信仰,那就是「道」。

武夷道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世界文化史上也該佔有一席之地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從楊金鑫先生髮起重建止止庵的倡導以來,便有許多歐美客人來此考察。

挪威有個漢學家就曾說道:「當中國儒學在東南亞被廣泛接受的時候,武夷山的道文化卻悄悄地融入了歐洲人的生活」。

白玉蟾的偉大之處除了打破道教宗師單傳的狹隘規矩並用雷法利民利物之外,更難能可貴的是還在於他沒有門戶偏見,試圖將儒釋道融為一體。

千百年來,三教和睦相處,共生共榮,很多年以後,名動天下成為歷史悠久的三教名山。

想來,白真人也是欣慰的。

儒治國,佛治心,道治身。

道家以宇宙自然為本位,追求順其自然,天人合一,去除雜唸的空明境界,也是全世界熱愛生命的人們共同追求的境界。

在山中,從不缺四季的絢爛景色,

但我們更想把所有熱烈都藏在山野風情裏。

所以更打動你的應該是,那些厚重的文化,

和大家悠然且自得的生活氣息。

我們懷揣一種向上的、真誠的生活心念,希望可以感染更多人,

或愜意,或緩慢,或異於城市的生活片段,纔是我們一直想傳遞的。

我們一直在用微小的力量,滋生這片土地,

為的就是要讓更多美好生活方式創造與傳遞。

參考資料:《武夷山志》、《閩北通史》、《止止庵記》、《旅行雜誌:武夷春色》、《止止庵即事》、楊金鑫《重建武夷山止止庵後記》、《白玉蟾全集》、《徐霞客遊記》之《遊武夷山日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