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手機回答,只好簡單一些。

這句話應該是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的話。根據我的閱讀經驗,馮友蘭先生在簡明版的《中國哲學簡史》中,也有類似的表達。馮友蘭認為,中國哲學最為重視人生境界,中國哲學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追問,最終落實到人生境界上來。這個人生境界,我認為就是您所提到的精神成就。國學大師王國維有人生三個境界的說法,「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我理解,王國維的人生三個境界,說的是人生事業的三大必經階段,而馮友蘭的人生四個境界學說,非常準確地概括了中國哲學的特點。

第一是自然境界,在這個境界中,人們像動物一樣單純地活著,是追求本能的幸福。

第二是功利境界。這是我們絕大部分的人所處的境界。我們會思考,會計算,會考慮什麼對自己有用,是追求個體的幸福的境界。

第三是道德境界。在這個境界中,我們不為自己,為社會做貢獻,是追求社會的幸福。就像漢代董仲舒說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用現在的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點都不考慮個人。

第四是天地境界。在這個境界,那就不得了了,成為聖賢了。相當於武功練到第四層,與天地同在,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時候我們追求全宇宙的終極價值和意義。

所以馮友蘭認為,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

回答完畢,不知道您滿意否?歡迎留言指教!歡迎關注好玩的國學!


阿彌陀佛!由於古今智者由於當時社會諸多因素,同一句話各有千秋。如果自覺得利為受,若認不屑一顧則丟。讀一個智者之著需配位深入,方能感受其境之微妙。看書不是看它寫什麼而是為什麼此言論出於當時,這樣就入機入境了。至於"精神成就"的怎麼理解,那隻能見人見智了。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