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火的莫過於誇誇羣,這個脫胎於豆瓣裏“相互表揚小組”的社羣憑藉自己獨特的“彩虹屁”吹捧話術,異軍突起,橫掃以往引領風騷的“喪”式態度,贏得衆多都市青年芳心。

不瞞你們說,一加入誇誇羣,就算吳彥祖和張震在外面排隊等着約會,都不想搭理了。畢竟彥祖和阿震是虛的,羣友們對你的誇讚是親眼看到的。

只要你一加入誇誇羣,熱心的羣友們就會極盡其能地對你發出全方位的“彩虹屁”攻擊。從你的名字到你說的話,再到你隨便發送的表情,就連細微不足道的細節都會讓你得到無數吹捧。

出於對新事物的熱情,我花錢購買了一個誇誇羣服務。畫風是這樣的:

聽一聽這些悅耳動聽的大實話。

“可鹽可甜,一眼萬年”

“小姐姐是這條gai最靚的妞”

“屏幕都擋不住你的帥氣”

“希望你原地暴富”

“你一直都是人生贏家呀,只是你沒發現而已”

…………

這誰頂得住啊!!!!

字字句句讓你陷入善良的海洋,360°充分感受到春天般的溫暖,每個羣友都散發着美好人性的芬芳。

一通誇下來,通心舒暢,什麼抗抑鬱的藥都不用喫了。什麼甲方什麼領導什麼房貸卡債,都見鬼去吧,這一刻,你只感覺得到自己多麼棒!

話說回來,誇誇羣究竟是有什麼魅力,讓大家如此樂不思蜀呢?

說白了,大家只是太缺愛。

中國家庭好像從不習慣對孩子發出讚美,造成了一些孩子成年後在生活中安全感缺失。就好像《都挺好》裏的蘇明玉,多麼優秀的一個姑娘,長得好看,乖巧懂事,還是門門功課考第一的學霸,完全是別人家孩子的配置。但是就因爲遇到一個環境不正常的家庭,強勢的母親和懦弱的父親沒有給予她一點愛,兩個兄長也沒有向她釋放一絲善意。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明玉心裏愛的位置勢必是空洞洞的,所以她沒安全感,也不知道怎麼去表達愛。

如果明玉有着一個正常的家庭呢,家裏從不苛待於她,她在稱讚中長大,沒有那些觸目驚心的心理傷痕,是不是就會對很多事情有信心,也懂得去愛人呢?

陳奕迅在《浮誇》裏唱到:“你就當我浮誇吧,誇張只因爲我很怕。似木頭似石頭的話,得到注意嗎?其實怕被忘記,至放大來演吧。”

我們都很怕,不被愛,不被肯定,直至被遺忘,化爲宇宙中的塵埃。只有當我們擁有足夠多愛的時候,這些愛就能成爲我們無堅不摧的盔甲。

需要被肯定的人最需要誇誇羣

近年來社會流行一種負能量的生活態度,在年輕人之中傳播得尤其厲害。大家習慣用這些負能量的毒雞湯來推卸責任,逃避問題,也導致了一些年輕人無時無刻在自我否定中徘徊。

沒有一個正向激勵氛圍,也沒有一個良好的解決方法,許多年輕人選擇了用誇誇羣來拯救自己。

有個女孩子,花了50元從淘寶上購買了“彩虹屁誇獎”服務。當她接受了100多人的誇讚後,她覺得自己並不是那麼糟糕,也舒緩自己的壓力。

平心而論,誰不希望自己在脆弱的時候被肯定呢?誰不希望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在自我懷疑的時候,在難過得不知所措的時候,突然有無數善意擁抱着脆弱的你?

當人一直被否定的時候,就越需要“誇讚”的存在。

所以就算知道誇誇羣的人說的話千篇一律,明知道對方的誇讚根本不走心,也不真誠,但是我們卻仍然願意聽,去相信。

畢竟,除了這裏,還有什麼地方能夠聽得到那麼多誇讚呢?

馬克·吐溫曾說過:“只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充實地活上兩個月”,就誇誇羣這誇讚的份量,多來幾次都有足夠信心活到九十九了。

誇誇羣背後的焦慮現象

時代的焦慮當然是存在的:90後要面對大城市裏高昂的房租與漂亮衣服、網紅餐廳帶來的額外消費,80後要面對房貸車貸以及孩子的教育經費……還有那些職場困惑、學業壓力、生存壓力。

很多時候,來自父母、上司的問責,來自社會角色的重擔會讓人們感到不太幸福,甚至自我質疑。每天醒來,第一句話是先給自己打個氣的人有多少呢?

誇誇羣的出現,正好充當了一個撫慰的角色。

進羣之前,你可能想象不到,能在一個滿是陌生人的羣裏聽見無數對你的誇讚。

當然也有不少人無法理解誇誇羣的存在,認爲這是胡亂吹捧,是一種“病態文化”,是一個消磨人的意志,自我麻痹的方法。

誇誇羣的確是在玩套路,在無數的聊天記錄截圖裏,我們能發現,他們在將無數的誇獎模板換個樣子打包賣給用戶。最開始只是網友圖好玩,後來變成了一種盈利模式,再到後來,已經被無數新媒體團隊變成了一種營銷方法。

但是有些事情看得太清,就會活得太難過。

誇誇羣裏專門夸人的那些羣友們,也許只是拿錢辦事,也許沒有一點點真心,但他們確確實實通過誇讚的方式,讓別人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得到了暫時的撫慰。

從這個角度來說,比起被槓精,噴子,滿懷惡意的人中傷,不如用誇誇羣讓自己開心一點。生活已經如此艱難,不如用這些誇讚把自己重新武裝起來,借用這些平時難以得見的善意,給這操蛋的生活重重一擊。

微信搜索公衆號“騰訊時尚”(qqfashioncom),收穫每日“臭美資訊”,讓美離生活更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