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著媽媽看了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視劇《寂寞空庭春欲晚》
不得不說這真是一部粗製濫造的電視劇
看著看著不禁思索:「劇組是缺錢嗎?」
剪輯、後製、塑膠花……
值得慶幸的是一眾演員的功力都非常好
主角、次角、配角、小角各司其職,該放的放該收的收
沒有誰搶誰的鋒芒,只有共謀最好的呈現
相較之下臺灣影視圈除了單單力捧幾位特定演員
能登得了檯面的「專職配角」沒有幾個
最後是人人都想當主角,人人都做不成主角。
(剛開始覺得林美秀不錯,後來發現他只能演媽媽或有事的大審)
我認為要甘於做配角,才能成為真正的主角。
如李天柱大哥。
 
回歸正題
因為欣賞劇本(雖然還是不免有流於濫情與冗贅的部份)
加之網路好評不斷
我滿心期待地看起了原著小說
然,大概是期待太高,也就落空更大了。
 
小說的確詞藻華美,有人說是
「以極其豔麗的文字包裝出一個極其現實又殘忍的愛情故事」
「在這樣的高度反差下,形成了一種美麗苦果的假象,讓讀者無法放下那樣美麗的遺憾。」
我當初完全就是衝著這句評論決定閱讀的啊!
 
結果,我的感想只有:華而不實。
 
字詞華美艷麗;經細緻考究的皇族規矩、嬪妃服飾、古代風俗……完全無法打動我的心。
我甚至認為電視劇編劇的敘事功力都比原著作者好!
 
我認為原著小說沒有任何衝突(戲劇張力)可言
(也許有人要抗議,但那些情節說真的用腳趾頭都能想出來)
作者的文字我「看」進去了卻「感受」不到,著實無法藉作者的文字體會角色的情感。
這真是我做過最嚴厲的批判了。

鮮少看這類言情小說,但之前看過的《步步驚心》與《大漠謠》都寫得極好!
而且那兩部也都是我先看了電視劇纔看小說的
因此與《寂寞空庭春欲晚》是在同等狀態下做比較

那兩部都是我已知悉故事發展,卻又能透過文字產生不一樣的悸動。
同樣是啞然失笑或潸然淚下,一個藉由文字一個藉由影像。
而其不變的故事架構與所蘊含之情感,無庸置疑。
 
淺淺舉一個例子
我認為電視劇優於原著小說的很大一點是,
前者更具體說明康熙何以鍾情於琳瑯,何以用情至深,何以深到驚動孝莊。
 
從小說看來康熙完全只是「一見鍾情」,讀者只能猜想是琳瑯的樣貌與才氣吸引了皇上。
但若只是樣貌與才氣,我無法理解康熙如何能說出:
「她不是玄燁的疽瘡,她是玄燁的命。皇祖母斷不能要了孫兒的命去。」
「後宮妃嬪雖多,只有她明白孫兒,只有她知道孫兒要什麼。」
作者對琳瑯的描寫太少,我不知是刻意或怎樣,
但真的會讓我覺得這兩句話很突兀,還以為是自己漏掉了那些章回呢。
而電視劇增加的童年橋段就較能說服我
畢竟康熙苦苦尋覓了良兒八年,之後琳瑯被康熙的深情打動而報以同等的愛
這讓最後兩人的分離營造出較大的震撼與心慟
否則,照小說那樣雲淡風輕模稜兩可的描寫
我只覺得康熙是個自己跑去招惹別人又自己覺得失戀從頭至尾都活在自己的小劇場裡沒談過成熟戀愛的男子罷了
 
 
 
以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