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山东4月3日讯(记者 徐航) 急救时间宝贵,每耽误1分钟,患者死亡率就将直线上升。利用信息技术尽可能充分利用急救时间,是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又一关注点。4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山东省的“云急救”成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一种新模式,缩短了急救时间,提高了患者急救效率。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3300多家公立医院出台了信息化便民惠民服务措施,28省份开展电子健康卡试点,6省份完成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监管平台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然而作为应对突发状况的急救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尚缺乏与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融合。

  山东省卫健委主任袭燕指出了当前传统急救工作的四点不足:第一,传统急救方式多为电话报警,医务人员无法及时准确获取患者地理位置;第二,患者急救档案是纸质档案,医院间很难实现患者病历信息共享;第三,医院无法及早获取救治现场及患者实时病情信息;第四,患者身边如果缺少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人员及时施救,患者抢救成功率将大幅降低。因此,在“互联网+医疗健康”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缩短急救时间、实现急救信息共享成为许多医务人员的共识。

  会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分享了互联网与急救工作的初步探索:2018年5月,山东省威海市一名4岁的小女孩被电动车撞伤,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成立急救微信群,及时分享影像学检查结果。在患儿还未到达医院的情况下,所有手术准备均已完成,节约了急救时间,最终成功挽救患儿生命。

  在此基础上,山东省卫健委于2018年开发了“山东医健通”服务平台,统一接入山东省各市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系统,建立“五屏联动”新型急救模式。“所谓‘五屏联动’,即全省求救居民、120急救中心、志愿者、救护车和急救网络医院之间的急救服务模式。”袭燕解释,“五屏联动”实现了患者一键报警、自动定位,实时提供患者的准确位置,大幅缩短急救车调度时间,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针对纸质档案难以信息共享的问题,“云急救”借助智能手机录入,自动生成电子档案,患者年龄、血型、常用药、慢性病等关键信息,以便在急救网络内各机构之间自动实时共享。

  “‘云急救’还能通过图像、视频功能实现患者现场的病情和抢救措施实时共享,同时在急救车内发起远程会诊,便于网络医院及时做好抢救准备,指导路途中的救治。”袭燕说。

  同时,山东省首次组建了全省“云急救”志愿者服务团队,目前志愿者规模已达2.9万人。“患者报警时,1公里范围内的‘云急救’志愿者可以自动获取患者位置信息,迅速赶到现场救援,为挽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除了“云急救”,国家卫健委今年将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透露,下一步将推动实现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提供线上服务、三级医院实现院内信息互通共享,建立健全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快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监管平台等工作,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