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實驗室·今日創新觀察

聚焦前沿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升級

張珂

自動駕駛已經成爲當今世界最熱門的投資領域之一,大量風險資本的涌入也推動了全球新一輪造車運動的熱潮。

3年800億美元:自動駕駛投資熱潮的背後

但自動駕駛顯然並不是一件容易實現的事情。在市場、媒體與資本追逐的背後,關於自動駕駛也出現了一些質疑的聲音。無論是技術的開發難度,對綠色環保的正反面作用;還是城市基礎設施的滯後,自動駕駛安全與倫理的隱憂,我們都需要進行更多的思考。

備受關注的全球投資熱點

自動駕駛代表着最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力。只要涉及到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技術,與之相關的初創公司也似乎總能比其它領域的公司更輕鬆地獲得更多的投資。

據布魯金斯學會的一份研究統計,從2014年8月到2017年6月,自動駕駛領域的投資與併購總額接近800億美元。

3年800億美元:自動駕駛投資熱潮的背後

其中,無論是高通以470億美元收購自動駕駛行業最大的芯片製造商NXP受阻,還是英特爾以153億美元完成對色列自動駕駛視覺技術開發商MobilEye的收購,都給自動駕駛行業帶來強烈震動,並表明科技公司對自動駕駛抱有的強烈期待,也推動着整個產業鏈的構建與重塑。

此外,傳統汽車廠商在整個自動駕駛的投資陣營中日漸活躍。例如,本田汽車公司和軟銀願景基金去年向通用汽車公司的Cruise自動駕駛部門共同投資了50億美元,而大衆汽車公司正在就投資福特汽車公司的Argo AI進行談判。

3年800億美元:自動駕駛投資熱潮的背後

另據CB Insights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個季度,全球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吸引的風險投資高速增長,達到42億美元,並遠超2017全年的30億美元,而這還不包括汽車製造商自身用於開發自動駕駛技術的投資。

3年800億美元:自動駕駛投資熱潮的背後

數據還顯示,在2018年前三個季度,自動駕駛領域在整個汽車行業的投資佔比超過了70%,已經成爲汽車行業投資增長的絕對主力軍。

值得關注的是:在上述資金中,企業風險資本的投資佔比正在持續提升,並且開始與傳統風險資本的投入持平。

3年800億美元:自動駕駛投資熱潮的背後

這反映出傳統汽車廠商(如豐田、戴姆勒、大衆),以及大型科技公司(如谷歌、亞馬遜、百度)等開始加大對該領域的投資,並增強與新興創業公司的合作。

技術與成本之困

儘管自動駕駛給我們提供了關於未來出行方式的美好藍圖,但橫亙在自動駕駛面前的技術與成本之困依然需要經年累月的攻關。例如大衆汽車公司稱,我們離真正的自動駕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無人駕駛汽車的吸引力和成本都很高”。

大衆汽車集團戰略負責人Thomas Sedran將5級自動駕駛的難度比作“火星載人任務”。他還表示,自動駕駛汽車需要高科技的基礎設施,極其昂貴的激光雷達和雷達系統,還需要高價購買雲計算和測繪等相關服務。

3年800億美元:自動駕駛投資熱潮的背後

“你需要隨處可見的最新一代移動基礎設施,以及不斷更新的高清晰度數字地圖。還需要近乎完美的道路標記,”他解釋道,“只有極少數城市纔會滿足這種情況。即便如此,該技術也只能在理想的天氣條件下工作。如果在大雨中,路面上有大水坑,這就需要司機的介入。”

自動駕駛相關技術的應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會非常昂貴。據Thomas Sedran的說法,“所謂的3級自動駕駛汽車的傳感器、處理器和軟件售價高達約5萬歐元。……我們需要將傳感器的技術成本降至6000-7000歐元左右,”Sedran說,“這需要在激光雷達技術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即使實現了這一目標,高清地圖和雲計算的成本也會爲robotaxis出行服務或貨車車隊增加數億歐元的年度成本。

從傳統汽車製造來看,一個新車型從設計到走向市場,通常需要投入10到20億美元的資金。這還不只是錢的問題,更是需要歷經數年的規劃、開發和測試。

而考慮到自動駕駛涉及有待持續開發的、更先進的技術,以及軟件與硬件領域更廣泛的跨界合作,前述布魯金斯所稱的800億美元投資就並不算太多了。

自動駕駛真的環保嗎?

按照技術應用的設想,自動駕駛汽車能以更高的效率在城市周圍和城市之間爲人們帶來更便利的出行,並有效降低碳排放。然而,對其能源紅利的估計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忽略了自動駕駛增加的能源消耗。

據2018年密歇根大學和福特汽車公司研究人員合作發佈的模型顯示,自動駕駛汽車其實也可能是能源消耗大戶,因爲傳感器的數據傳感以及複雜的計算機運行都會大大增加能源消耗。

該項研究顯示,要通過中小型設備組件實現車輛自動駕駛,需要使用2.8-4.0%的車載功率。新的電能消耗主要來源於爲計算機和傳感器供電,其次是額外增加的17-22公斤設備組件。

例如,在福特Fusion自動駕駛測試汽車增加的能耗來源中,計算機佔了41%,額外增加的設備重量佔到15%。

3年800億美元:自動駕駛投資熱潮的背後

科學記者Peter Fairley對此表示:“自動駕駛系統賦予汽車生態駕駛技能。但它們的計算機和傳感器可能消耗足夠的電力來抵消這種綠色紅利。”

另據2016年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研究數據,自動駕駛汽車帶來的間接影響可能會削減60%的能源消耗,但也可能讓能源消耗量增長200%。

目前大衆、福特、通用等各大汽車製造商都在開發自動駕駛汽車,未來會提供以robotaxis(機器人出租車)爲主的移動出行服務,而不是單純地銷售汽車。這種新的模式能夠帶來的效率提升到底有多高,對降低碳排放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仍然值得深度和長期的研究。

上述數據表明,要真正實現自動駕駛的環保性能,一方面需要在技術上的持續開發和進步;另一方面,也將非常依賴於城市基礎設施的革新,以及共享出行等新型商業模式的導入。

換句話來說,這既是技術開發本身的問題,也是一個商業模式問題。

從殘酷現實看到未來美好

從Gartner技術成熟曲線來看,自動駕駛已經從2017年的慾望膨脹期進入泡沫化的低谷期,同時也是處於低谷期的技術中唯一一個需要10年時間才能普及的技術。這顯示出自動駕駛離成熟和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年800億美元:自動駕駛投資熱潮的背後

那麼,普通消費者又如何看待自動駕駛,對自動駕駛有着怎樣的預期呢?美國汽車協會(AAA)的一項新調查顯示,大約71%的美國人表示他們不相信自動駕駛汽車。但有趣的是,在該項調查中,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55%)相信到2029年,大多數汽車都將具備自動駕駛能力。

這項調查或許正好映照着自動駕駛的現實與未來:現實是殘酷的,但未來是美好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