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完這組微信公號矩陣,我們看到虛假消息是如何批量生產的

  最近,一組關於國外疫情的文章火了。

  《疫情之下的阿爾及利亞:店舖關門歇業,有家難回,在阿爾及利亞待著太難了!!》、《疫情之下的印尼:店舖關門歇業,有家難回,在印尼待著太難了!!》……大家發現這些文章不僅標題非常相似,正文也是重合度相當高。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發現,這樣的文章不止一篇。實際上,在疫情期間,湧現了不少批量發佈的文章。

  打開微信的搜索界面,輸入例如“思來想去還是暫時不回國好”、“衛生部發佈了10個易感染新冠風險場所“,都能一氣兒出現一串僅國名不同的姊妹文。這些文章現已多半被刪除,但截圖如下。

  如何生產出這麼多高度相似的文章?我們首先對文章進行解析。

  我們選取了發佈在“埃塞爾比亞華人信息港”公眾號上的《留在埃塞俄比亞的華人華僑:囤積食物自我防護,思來想去還是暫時不回國好!》和發佈在“匈牙利便民信息港”公眾號上的《留在埃塞俄比亞的華人華僑:囤積食物自我防護,思來想去還是暫時不回國好!》上的兩篇文章進行比較,並用括號標出了區別。

  從上述兩篇文章的比較中可以發現,批量生產疫情文章的要點是修改地理信息、人物經曆。包括大洲、國家、城市在內的地理信息是最基本的修改點,天氣是依據地理信息衍生修改;人物經曆的處理則草率得多,僅僅修改姓氏、性別和行業,不論是現居埃塞俄比亞的徐先生還是現居匈牙利的劉小姐,因為疫情生意都不順利,思來想去後都決定留守,都購買了耐儲的罐頭、牛奶和麥片。

  標題為《留在XX的華人華僑:囤積食物自我防護,思來想去還是暫時不回國好!》的微信公號推文共有17篇,這些經複製、黏貼的文章按照一定的時間規律進行發佈。首篇於3月11日18:00發在微信公眾號“掌上印度”上;3小時後,8篇雷同公號文同時發佈在“津巴布韋華人在線”、“掌上都柏林”、“莫桑比克網絡微生活”、“阿爾及利亞華人在線”、“掌上埃及”、“掌上瑞土”、“埃塞爾比亞華人信息港”、“匈牙利便民信息港”這8個公眾號上;24小時後,又有8篇雷同公號文發在另8個公眾號上;最後一篇於3月22日16:04被發佈。

  而發佈這些文章的,可能出自同一個運營主體。

  雖然這些文章都來自不同的公眾號,從宣傳自己服務於非洲華人的“掌上埃及”、“坦桑尼亞華人信息港”等號,到定位歐美的“比利時華人信息港”、“掌上都柏林“等等,但點進去就會看到它們的賬號主體主要就是3家公司:福清天天快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福清時代創想傳媒有限公司和福清市海外同城人人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而這3家公司的股權架構上,都有著同一個人的身影。

  根據澎湃新聞記者的不完全統計,這三家公司至少擁有68個微信公眾號。雖然微信官方的規定,同一企業註冊公眾號數量上限為2個,但該條規定是從2018年11月16日起實施的,此前的上限是50個。根據天眼查上的資料,福清時代傳媒有限公司從2016年起註冊運營,這些公眾號也多是在2018年以前註冊。

  但這還不是所有。根據福清時代傳媒有限公司官網自己的介紹,僅他們一家新媒體公司就已在“全球50多個國家地區開展服務”,主要是以微信公眾號和微信小程序為主導。而更多類似福清時代傳媒這樣的新媒體公司仍躲在水面以下。

  截至發稿,上述公司的多個公眾號已改名並刪除了有爭議的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