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藏來答】這個是肯定的!藥王孫思邈,一生充滿傳奇,從幼童時期到百歲老齡,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四朝,雖終生無意仕,但名號之響,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孫思邈小時候是神童,記憶力超強,七歲時就能每天背誦上千字的文章。西魏八大柱國之中的獨孤信見到兒時的孫思邈,稱讚道:「這孩子是『聖童』,只可惜他將來成就非同一般,不好駕馭,難以任用啊。」

孫思邈《千金方》

獨孤信很有先見之明,在亂世中,孫思邈志在救死扶傷,無意功名。北周時期,孫思邈因為政局動蕩,便隱居到太白山,潛心研究醫學。北周宣帝在位時,由大臣楊堅(隋文帝)擔任輔政大臣。楊堅聽說了孫思邈醫術高超,便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國子博士是五品官,地位在太學博士之上,專門給國子學的學生講課。可是孫思邈竟然裝病在床,推辭了楊堅給他的國子博士一職。而且孫思邈根據時局推測,對身邊的人說:「想必再過五十年,將會有聖人致力於打造太平盛世,到時候我再出去助他一臂之力。」

孫思邈像

孫思邈的推測很有道理,天下事分久必合,大約過了五十年,動蕩局面終於結束,迎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徵召孫思邈到京城,並熱情地接見他。但孫思邈並沒有喜不自勝,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唐太宗對此非常欽佩,說:「由此可見,真正的得道高人確實應該被人敬重。」唐太宗把孫思邈當成傳說中的羨門、廣成子那樣的仙人,要給予孫思邈爵位,孫思邈再次謝絕。

藥王山

當時,魏徵主持修撰梁、陳、齊、周、隋五朝史書,參與編撰的有姚思廉、李百葯、令狐德棻等人。魏徵他們擔心所修五本史書有所遺漏,便多次拜訪諮詢孫思邈。孫思邈口述起前幾朝的歷史,面面俱到,就像他都親眼見證一樣。要知道,主修五史的人里,其中資歷最老的姚思廉生於557年(北周開國元年),對南北朝的事應該比較清楚,可他仍要去諮詢孫思邈,可見孫思邈比他經歷的更多,年齡更大。

藥王廟

在咸亨四年(673年),「初唐四傑」中的盧照鄰生病,在孫思邈的居所修養。晚年的孫思邈耳聰目明,神采奕奕,盧照鄰忍不住向他探討養生之法。當時孫思邈自稱才九十多歲,可盧照鄰問孫思邈的鄉親們,大家都說他是幾百歲的老人了。另外,盧照鄰又據魏徵等人諮詢孫思邈前朝往事的情況,猜測孫思邈當時絕非九十多歲,而是他一百多歲了。

網路配圖

在大唐,孫思邈無異於活神仙,此外,關於他懸壺濟世的傳說,更是枚不勝數。

參考書目:《舊唐書·孫思邈傳》,唐盧照鄰《病梨樹賦》

(文:阿風)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可以說孫思邈是頗為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醫學大家,醫學方面很神奇,精於內外婦兒科、五官科、對食療、針灸、預防等方面有研究,是唐代著名的醫學家,《舊唐書》和《新唐書》有傳。

很多人都知道他發明了阿是穴,首創了導尿術,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還著有《莊子注》、《福祿論》、《攝生真錄》、《枕中素書》、《千金髓方》、《千金月令》、《千金養生論》、《養性延命集》、《養性雜錄》、《養生銘退居志》、《神枕方》、《醫家要妙》等30餘種書籍。

孫思邈行醫80年,在很多方面取得成就,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他發展了張仲景的傷寒論學說,改六經辨證為按方劑主治及根據臨床表現的分類診斷方法。2、他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以前醫方之大成,收錄醫方6500多個,所用方劑,靈活多變。

3、在診斷學上達到新水平,創造了「驗透膈法」,對消渴症、霍亂、附骨疽、麻風病、雀盲眼、癭瘤等病認識準確,治療上有效。4、在治療學上有創建,他的蔥葉導尿術、燒烙止血法、食管異物剔除術、竹筒灌腸術等,在當時都是比較先進的。5、在藥物研究上的貢獻,他用食療法治療癭、雀盲眼、腳氣病,都有療效。6、他豐富了養生長壽理論,強調講求衛生,不相信服石,提倡吐故納新,動靜適度等。7、豐富針灸療法的理論與技術,他繪製的《明堂三人圖》,是最早的彩色經絡腧穴圖。8、在煉製丹藥方面的成就,還記錄的硫黃伏火法。9、在醫療道德方面有建樹,是大醫精誠的典範。

孫思邈的神奇,主要表現在他的醫療技術和醫學貢獻上。


傳說中的神農轉世,道醫精通,也有說他是有道高真,術法通玄,所謂民間說的「藥到病除」「神仙一把抓」都出在他身上!也間接的說明醫術精湛,用藥老道!晚年成名,屬於大器晚成,自然的經驗豐富!也有人說他是古代神醫中最長壽的道士。也傳說他精通玄學醫道,重養生調理,防病食療在近代也是有科學醫療依據的!傳說也許是虛構的故事,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難道不是長壽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