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討的是:

  • 智能投顧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以及為什麼;
  • 為何說智能投顧的目標市場是中產階級;
  • 智能投顧何時將迎來真正大熱

文/張弦 @Sherry Zhang

自2016年底招商銀行APP上線摩羯智投以來,「智能投顧」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內,都是金融行業內熱議的話題。

今天,我們會從智能投顧市場主流的大類資產配置策略的理論基礎為出發點,分析智能投顧的能為與不能為,以及未來的機遇將在何時、在哪個羣體發生。

智能投顧,開啟「佛性理財」

智能投顧本質上是一種在線投資顧問的服務模式,即根據「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MPT)等相關演算法搭建一個數據模型。模型會根據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財務狀況及理財目標,為用戶提供智能化和自動化的資產配置建議。

下圖展示的就是一位偏進取型用戶的資產配置情況,可以看到,演算法為其資產了較少的現金類資產和固定收益類資產和較多的權益類資產。

安邦金融智能投顧產品,底層演算法由PINTEC品鈦提供

簡單來說,「現代資產組合理論」找的是:既定收益情況下,風險最小的投資組合,或既定風險情況下,收益最大的投資組合。它追求的是同等風險水平下最優收益, 而不是擇時擇股的超額回報。

「(在市場劇烈波動時)你如果沒有出現這種大幅度的下跌,原因是什麼?因為那是你犧牲掉的東西。你以犧牲這種超額收益為代價,換取的低波動和低最大回撤,」一位正在使用智能投顧系統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高管曾這樣告訴筆者。

在智能投顧的世界裡,市場漲,用戶會跟著賺一些;市場跌,用戶也不至於虧得太慘(因為資產配置分散,緩衝了風險),個人財富量級跟著整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而緩慢增長,「智能投顧」做的就是這樣佛性理財的生意

「中產的焦慮,屌絲不懂」

品鈦研究院認為,國內智能投顧的目標市場,主要是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羣體,因為這個羣體對財富的焦慮是最顯著的。

他們不甘於只拿3%、5%的「固定收益」理財產品,也不(敢)追求財富量級短期內大量增長。

他們有一定量可投資資產,希望能參與資本市場上瞬息萬變的機會,可能還需要保持一定流動性,以備大量現金支出的緊急需求。目前市場上服務這個羣體的理財渠道存在一大塊缺失。

廣義的財富管理市場,一般會將人羣根據財富量級分為大眾、中產、富裕階層、高凈值人羣、超高凈值人羣這五類。

這五類人羣中,金字塔頂層的三類人一般能受到傳統的財富管理服務。針對這一羣資產量級達到一定量的人,會有專門的理財師為他們服務。

現居紐約,曾於就職於穆迪(Moody』s)、美銀美林 (Merrill Lynch)的知乎大V「紐約老聞」在一次知乎Live裏分享稱,理財師為這些富裕人羣主要解決的,主要不是資產怎麼配置的問題,而是,比如一個富豪想要規避遺產稅,理財師會幫他制定一個規避遺產稅的計劃;亦或是如果客戶將面臨一次敗訴,會有一筆巨額賠償,理財師會為此出一個策略保護他的財產——這纔是私人財富管理真正產生的價值。

「但對於資產配置本身,他們做的不一定比智能投顧好,」 老聞說。

從行業生態和市場空間的角度看,智能投顧或許纔是中產階級人羣真正需要的「產品」。這裡說的產品,不是他買到的各類型的或公募基金(或ETFs)、大宗商品,而是根據他的風險偏好幫他完成的一套基於演算法的資產配置建議

未來3-5年,中產階級羣體在將在中國迅速崛起,醫療、基因、時尚、旅遊……各行各業都已對這個羣體發起攻勢,一級市場中,也有大量資本湧入瞄準中產階級的消費升級,新零售等領域。

從這個角度來看,財富管理或智能投顧市場,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智能投顧何時會大火?

但是從目前的大環境來看,中國整個智能投顧市場存量是比較有限的。國內智能投顧行業領軍產品當屬招行的摩羯智投,那摩羯智投的體量怎麼樣呢?

2017年12月招商銀行宣佈了數字:摩羯智投管理資產規模(Asset Under Management, AUM)為80億元,這個規模與近日在美國上市的P2P平臺和信貸相當(AUM=78億元,2018年1月2日數據)。而和信貸在「網貸之家」的交易量排名,在20名之外。

品鈦研究院(ID:PINTECAcademy)認為,智能投顧真正迎來爆發性增長的時期,將是國內理財產品打破「事實上(de facto)剛兌」之時

所謂「事實上(de facto)剛兌」,相對應的是「名義上剛兌」——即監管要求的打破剛兌。

網貸平臺方面,2014年9月,監管提出「P2P自身不擔保,引入的擔保機構要有資質,不能承擔過多擔保倍數」;2015年12月,銀監會發布了《P2P監管細則暫行辦法》,明確提出不得向出借人提供擔。

銀行理財產品方面,2017年12月,號稱是「史上最嚴的資管新規」出臺,《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

金融機構資產管理要打破剛性兌付,實行凈值化管理,真正實現賣方明確告知投資風險,買方自己承擔風險,是賺是虧,銀行都不再兜底。

簡單來說,就是以後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了,投資者要自己承擔投資過程中的虧損風險。

雖然監管規定很明確,但是,投資者心理還是有個防線的,一般認為銀行理財4-5%的APR是妥妥不會出事的,P2P平臺可能8-10%的APR是妥妥不會出事的。

當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市場教育,投資者認知上的「剛性兌付」會被打破,投資者會認識到,沒有所謂的「保本投資」,所有的收益都要用風險去換

屆時,智能投顧市場中有準備的機構,將會迎來嶄新的機遇。

(本文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品鈦研究院要組建【專業讀者羣】啦~~~

希望入羣的讀者可以添加羣管理員微信:zhangxian494011,添加時註明姓名,公司,城市及事由。


關於品鈦研究院

品鈦研究院是智能金融服務商PINTEC(品鈦)旗下研究機構,專註金融科技、數據科學、人工智慧、智能借貸、智能投顧、商業機構及金融機構的智能化轉型等領域研究。

weixin.qq.com/r/KC0sNOf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