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5田裡的鳳梨君」

IMG_4390-1  

在五月三號那天上完課,演員們知道需要進一步的瞭解村民們的各種身體動作,例如他們如何挑水、採鳳梨、削鳳梨等等,於是除了想像外,還要去學習銘刻在村民身體裡的記憶。

那天主席與他的組員說要去和鄧翁雀阿嬤(村民)五點去採鳳梨,不是晚上五點,是早上五點!學生幾乎不這麼早起,頂多是"很早睡",總之約好了禮拜三在主席家集合,紅旗左轉處!

結果卻收到主席的一則通知:「那個明天還是沒有要採收,可能在週五或週六,好像是因為日圓前一陣子貶值,最近有升回來的感覺想再等一下,然後賣給果菜市場的還不夠黃。」

才知道原來農民的鳳梨是有分內銷和外銷,內銷的賣給果菜市場,外銷出口的賣到日本,要看日圓的漲跌,日圓漲高一點,換算下來就能賣得比較好的價格,農民不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果子紅了就隨便摘。

農民要有全球化的國際觀不是現在而已,其實在以往三興村不是種鳳梨的,而是依照外銷出口的需求去種植不一樣的作物,曾經也種過甘蔗,送到臺糖加工再外銷,直到糖業種植需求逐漸轉移到東南亞,地方自然也沒有那個需求再種植甘蔗製糖,於是沒有收的人就不會再繼續種,農民與地方合作社就會有策略上的調整;而在國家政策上,農試所也會建議農民去種別的東西,或者針對某些作物補貼,或保障最低收購價格,這樣農民就會去種那些作物。  

松山村的村民傑夫說,對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民來説,資訊沒有我們想象的閉塞,據瞭解像是彰化的花農,時時刻刻都盯著阿姆斯特丹花卉市場的價格,甚至下田的時候也如此,靠這個來決定接下來出貨的順序,那是因為阿姆斯特丹是全球最大花卉交易市場,其價格決定全球價格,而且臺灣的花卉銷往歐洲,也是在那裡交易。看似要種什麼就種什麼的農民,其時也必須評估整體的經濟邏輯去生產運作自己的農作物。

後來我們和阿嬤約了禮拜五一起下田,五點月亮還掛著,天色濛濛亮,尾隨阿嬤的小貨車到她的鳳梨田,全副武裝戴上手套,一開始只是幫忙推著小推車在鳳梨田穿梭就有點喫力,手腳慢吞覺得自己好像有點礙手礙腳,還好阿嬤不太介意只是笑笑我們,最後希望可以在打雜性質上有點進展,請阿嬤讓我們試試採割鳳梨,阿嬤咻咻咻的割鳳梨,看起來和做起來真的是兩碼子事。

 DSC_0358  

在這實作當中,看見潛藏在農民身體裡的文化,或者作為戲劇的一種練習,在身體的短暫記憶中讓我們足以演出,也讓這齣戲更趨於真實一點。不過戲劇作為媒介,他再現的讓大家知道另一種生存樣態,然而真實還是在民間,到民間得以讓位置、視野轉換,到民間去不只看得到地方,更看得到全球化、看得到政治經濟學等議題,他讓書本的理論更立體(關於到民間去~參考:http://ccucoce.pixnet.net/blog/post/351408547

 IMG_4371  

除了到民間去,也來看看我們的戲《三興村的滋味》,瞧瞧這次鳳梨急行軍看見了什麼:

5/31(日)11:00中正大學圖書館攝影棚(10:30圖書館門口有專人接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