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邁董事長吳聲昌
達邁董事長吳聲昌
全球前四大PI(聚醯亞胺)薄膜廠達邁長期配合日系與一線軟板廠切入iPhone、觸控面板及新創裝置應用利基材料市場,上週五(3日)收70.5元,漲0.8元,儘管今年以來股價跌幅仍達14.4%,不過基本面隨電子業旺季升溫,又逢市場再次聚焦2020年供不應求議題,股價跌深反彈,近一週漲幅9.6%。

經濟日報提供
經濟日報提供
達邁成立於2000年,創立初期獲國碩集團相挺,關鍵人物就是達邁董事長兼總經理吳聲昌。吳聲昌早年在工研院材料所時期即與國碩暨碩禾前董事長陳繼仁結緣,專注PI薄膜研發超過20年,技術成癡。

達邁創立後一路虧錢八年,所幸達邁前董事長鄧維楨與吳聲昌率領的團隊對技術研發與業務開發有所堅持,加上貴人資金相助,才度過這段風風雨雨,這段經歷更成新創企業參考指標案例之一,鄧維楨在2016年11月交棒吳聲昌,由吳聲昌接任董座,並帶領達邁去年獲利創下新高。

經濟日報提供
經濟日報提供
回顧達邁賺到第一桶金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最大挑戰就在PI領域已被跨國大公司壟斷。由於PI材料早年在美蘇冷戰期間多用於軍工航太領域,有國際大廠杜邦、日本Kaneka等先後築起專利圍牆。

達邁則由研發配方成為全球第三家以化學法生產、臺灣首家投入量產PI薄膜的廠商,並在2009年左右轉盈、當年每股純益0.08元,隨後順利於2011年掛牌上市。

達邁營運的重要突破,是在產品良率提升後,順勢切入iPhone引領的智慧手機應用需求,且與日本荒川化學、JFEC合作開發客製化新材料。

達邁因營運規模擴張,去年獲利2.9億元、每股純益2.35元,同創新高,在基本面加持下,今年初股價一度飆上百元、又逢公司董監改選首次採提名制,搭上董監改選題材,由於公司派整體持股雖高於市場派,但卻又數度傳出市場派各種動態,促使股東會前股價一度回升至96元,隨股東會後董監改選落幕,股價一度跌至64.3元波段新低。

不過,觀察近年大廠皆未擴充產能,加上因5G與智慧機設計升級帶動散熱需求,促使以PI膜燒結的石墨膜應用加速產能去化,PI供給一直相當喫緊。天風國際證券研究與策略部副總郭明錤近期在一場演講也重申這些趨勢,看好2020年前供不應求,讓PI材料再成為市場焦點。

達邁則提到,不論外部市場變化,持續做好基本功,第3季屬傳統旺季看法沒有改變,8月產線滿載,去年訂下的擴產按照計畫推動中,預定2019年首季設備就緒、第2季試車。

近期不少市調報告預測2023年PI薄膜總產值將突破30億美元,不過由於PI膜為寡佔市場,達邁持續面對國際大廠激烈競爭。機構分析師、法人分別表示,美中貿易戰多少影響電子產業氣氛,尤其大陸官方扶植高階材料採購本土化,加上iPhone新機種在今年9月現身後,整體銷售情況須觀察,一旦產品銷售與出貨不順,恐連動供應鏈庫存壓力,投資人也應審慎視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