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的看待自己

我們談到對自己失望這件事的時候,首先的首先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我想做到的,想做好的事情都沒做的讓自己滿意?

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我們就要從兩個方面來解讀:

第一,是不是你自己真的不行?

第二,是不是你對自己要求過高?

那麼第一個問題,如果你自己真的做的不行,那麼你要做的就是至少讓自己做到一個比以前要好的地步,

談起進步這件事,我們通常是不跟別人去比較的,而是跟曾經的自己做對比。

你稍微做好一點,這就是你的進步,也許這在別人眼裡微不足道,但卻是你自己實實在在的改變。

因此,這一步,你一定要邁過去。

那麼第二個問題,如果你做的已經足夠好了,你總是對自己要求過高,那麼這個結果就變成了「你總是和你的希望較勁」。

這個時候,你就要適度的降低自己實現目標,或者說提高目標閾值的慾望。

久而久之,你就能漸漸掌握設立合理目標的方式,從而讓你的人生在合理的上升通道中,不斷前行。

總結的說,合理的看待自己,就是先讓自己「動起來」,同時也要讓自己「動的不要過快」。

二、對現實要有一定的認同感

適應社會,不是屈服,更不是視而不見。

這個社會可能對每個人都有不友好的地方,但這並不等於所有的殘酷都是「無理取鬧」。

舉個例子,說說競爭。

競爭,有能者上,少能者下,這兩種人其實都在努力。

而這其中,真正叫嚷最兇的,是無能者。

通過這個例子說明一個道理:

這個社會大多數不公平都來源於你拒絕參與競爭,誠然我們知道這個社會有各種「X二代」也有許多不合理的制度問題,但仍有很多事情是可以通過你的努力做成功的。

如果我們只是盯緊那些「不公平背後的不合理」而忽視掉可能改變你生活,改善你人生體驗的種種努力,那麼就會讓你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怨天尤人者。

對社會的認同感,來源於對現實的包容和對未來的合理期待。

所以,請你多寬容一些,然後讓自己的生活,

遠離精神上的「喧囂」。

三、沒什麼大不了的事

挫折,是一種痛。

這種痛苦沒人願意去承受,雖然現在有一種思想是叫人多多的接受挫折,試圖用挫折來提升自己的耐受力。

用折磨自己的方式,來讓自己接受對自己更多折磨的現實,這種鍛煉,雖然並非毫無意義,但也確實有些可悲的意味:

人生本苦短,還要再這上面苦上加苦,真是有苦說不出啊。

不過,如果我們在心態上換一個角度看待挫折呢?

挫折,是實現不了的現實,是不得不接受的麻煩,是無法改變的惡意。

但挫折,並不會對你直接造成某種難以磨滅的傷痕。

因為挫折會隨著時間和心態的改變而逐漸淡化,會隨著你看待問題的不斷革新和對現實理解的不斷加深而漸漸忘卻。

你會記住一些事,這些事對你的生存很有益處,你也會漸漸忘記一些事,因為這些事到最後除了痛苦,再無其他意義可言。

比如你會記住失戀的刻骨銘心,但日子漸漸遠去,你會發現失戀本身沒什麼大不了的,所謂的痛,只是對突然失去而感到的不理解和不甘心。

又比如你會記住朋友分別的依依不捨,但多年以後你會發現,留的住人的不見得留得住心,留得住心的,再遠的距離你們也是朋友。

所以很多的挫折,其實到最後都只是一種你必須接受的人生體驗。

所以,坦然一點,因為到最後你總會接受。

四、缺了一味葯

如果一個人始終對自己失望,那他的人生是不是過不下去了?

當然不是。

有些人從年輕時候就對自己失望,渾渾噩噩十幾年,到了中年,他就習慣了。

而後在現實和自我否定的雙重打擊下,步入晚年的他,喫得飽睡得著,唯獨對人生這點事情,始終看不透也看不懂。

所以,即使對人生失望透頂,也不妨礙他喫飯睡覺,喜怒哀樂的生活常態。

但是,讓自己從失望中走出來,讓自己活的好,活的更有目的性,則是分辨一個人心態是否走向成熟的標誌。

有希望,有想法的活著,這樣的人生纔有滋味。

若是缺了這位葯,生活的苦,就是絕望的苦,

而多了這位葯,

生活的苦澀,就變成了先苦後甘的人生體驗:

最好的人生體驗,不是某種從天而降的驚喜,

而是源於自我革新之後的鼓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