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故宫博物馆,策展人解说。)

 

  某者本不想随之起舞,只是愈看这话题,愈发觉得这究竟算不算文人相轻?

 

  某者今天看到这篇报导郑规林随、斧痕凿凿,漫画家郑问故宫大展争议,这篇文的作者就简称为A吧!

  

  以现今普罗大众的刻板印象来衡量所谓的艺术家与艺术品,应该就是像梵谷、塞尚、高更等人与其作品,才能被叫作艺术家与艺术品。

 

  今天,只是将一幅画演进为连环图及剧情式的铺陈,漫画家这个职业就不能称作艺术?亦或为不入流的艺术家与艺术品吗?

  难道只有欧洲艺术大展才能称作真正的艺术?

  

  某者曾在多篇文章谈及台湾政府政策对于娱乐、运动等产业不友善、不尊重、不发展的现况,导致很多产业无法进步。

  等到这些产业慢慢没落之后,政府又或一些业界人士再来夸奖国外的月亮真是圆又白唷,台湾要多多加油之类等不自省与不知羞耻的屁话。

(亚洲至宝郑问:殒殁的将星与不被重视的台湾产业!(悼 郑问1958~2017))

台湾商业营利的文创精神:钱我赚,名给你。

2018东京国际动画影展:台湾动画-幸福路上首获最佳动画长片奖!

郑问故宫展:郑问不啻是首位在故宫展览作品的漫画家,更是一位艺术家!

  

  日本漫画在全世界各个国家中,竞争不只激烈,出产量以及创作水平更是名列前茅。

  这样的漫画国度,在看到郑问的作品后,仍能感受到郑问出色的绘技而吃惊与敬佩。

  

  此文的报导者A,虽说自己未涉猎漫画,故不知有郑问此人,而开始找相关资料(维基百科?),看似尊敬郑问,实则不然。

  某者从其文中先褒而后贬的叙述观之,只看出报导者A的傲慢与对艺术的狭隘观点。

 

  其一:A说郑问作品在故宫展出,有不少挞伐之声,其中还有包括漫画人,某者倒想问问那些漫画人是谁?不是没涉猎漫画吗?连郑问之名都没听过,反倒还知晓其他漫画人有异音?

  不过某者倒知道,的确有漫画人对此展有意见,这人是麦仁杰,A肯定也不认识。

  可麦仁杰是说,郑问不须要政府肯定,他已经凭自己的力量走向世界,是政府在沾他的光。

  还有,不要等人过世才要展出作品、肯定他,然后再称作台湾之光。

  

  某者也在之前的文章提过与麦仁杰相同的观点。

  

  其二:硬拗政治力介入艺术文化,还说展期三个月,又正逢市立美术馆与博物馆休馆整修,展览空间不足,造成排挤效应。

  还以「据说」二字强调,故宫已有计划争取到某欧洲艺术大展,因郑问展而转移到其它国家。

  话不要说得不清不楚,既然要指责政治力介入,认为漫画家之流难登大雅之堂就直说,不要用据说、听说等模棱两可的话术来引导。

  请直接说是那个欧洲艺术大展,让大家去查查故宫有没有去争取嘛,亦或那个艺术大展是不是原本预定在台湾展出?

  若真是极为盛大的展览,以后难道争取不到?或是展期不能再谈吗?

  

  更别胡扯郑问过世一年三个月,就能进故宫办纪念展,人非得要死了才能办展?死得不够久还不能在故宫展览吗?

  被别的国家称作国宝级创作者,在台湾从未被受重视,作品也未被展出过,难道还要再等个几十年才来展示?

  

  请A去查查蔡小英去年说的话,目前的国家文化政策之一,就是想借由发展漫画文化让世界看到台湾,这算不算政治力介入?

 

  其三:以艺术分为应用艺术或纯粹艺术来谈,硬拗漫画为应用艺术,与审美的纯粹艺术不同,A身为艺术杂志社长,说出这种话,会让人误会A真的明白什么是应用艺术?

  若将郑问单独分镜的画作来看,且不说是漫画家身份,简单来说这就是一幅画。

  这幅画除了可以看以外,要如何应用在生活上?

  这是建筑设计图?可以盖出这样的人形社区大楼?

  工艺美术?可以做个人形灯具吗?还是人形椅?

  亦或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现在还会有人穿这样的古装上街?

 

(郑问:阿鼻剑)

  

  还是,要能被抄作而卖出天价的作品,才能被称作艺术?

  

  其四:A称故宫展览以艺术创作为主,漫画只是通俗文化?不能称作纯粹艺术?

  某者倒想问问报导者A,漫画除了看以外,还能做什么应用?

  漫画也是由单幅画延伸,更讲究分镜、剧情。

  凭这句话,就可以看出A根本在打脸自己。

  

  郑问在创造作品时的技术,同时融合水墨画与西洋水彩画技巧,更有许多突破传统的技法,用牙刷、菜瓜布、塑胶袋等创造出他想像中的作品风格,维基不都写了吗?

  你真的有查维基百科?

  郑问甚至尝试油漆、肥皂和蜡烛来作画,这你肯定不知道,因为维基没写。

  这样还不能称作艺术家与艺术作品,那什么才能叫做艺术?

 

  A去采访故宫新院长时,有没有亲眼去看郑问手稿?

  有没有听策展人钟孟舜解说?

  没有也没关系啦!

  YOUTUBE有影片(郑问技法01透视Bcopy,共10部)。

  钟孟舜还特地解说郑问创作过程的特色与技法,有时也会穿插说明身为徒弟的他都不会的创作技法,还必须用电脑模拟3d才做得到细腻的工法。

 

  除了精密细致的画工外,郑问不只单用传统水墨技法来作画,在单幅彩色作品,更融合西画水彩技巧,仿若彩色的水墨画,且运用更多工具与材料来创造一幅画作。

 

  A说有做功课,那就该知道郑问的创作水平有多高,已非一般的水墨创作,或是西画技法,郑问更勇于创新与突破。

  还是说,A所谓的做功课,就是去看维基百科? 

  若真的有做过功课,就不会说出这种话,说了这些话,只能看出A的肤浅。

  若没有做功课,还敢夸口说做过功课?没做过功课,却还发表这篇报导,这与某些不做查证与做不实报导的记者有何差别?

 

  或许有些人看到报导者A这篇文章,会认为A真的懂艺术吗?

  但是某者认为不是A不懂,而是A只想把艺术塑造成他们要求的样子。

  同时也让众人误会艺术就是这个被刻意定型与限制的模样。

 

  不是某者与读者要神格化郑问,而是你们这种人在神格化并消费那些已经作古许久的知名艺术家,然后只准许后世的人们,都得要按照你们定下的指标来评量,何人才够资格称作艺术者。

  台湾艺术的不进步,就是被你们这种不知进取、故步自封的人害的。

     

  整篇报导看完,给某者的感觉就是,报导者A欲表达身为漫画家的郑问没资格登上故宫,其漫画更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俗作!

  

  但有一句话,某者倒是挺认同的,就是A说自己才疏学浅,所以才会写出这篇报导吧?

 

  而A可能也不知道,法国罗浮宫还办过以罗浮宫为主题的漫画企划展,而那些受邀的漫画家依然「活著」。

 

  其五:A说,以市场行销来谈及客流量,而漫画展更偏向普罗大众与年轻人,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但是参观人数并无成长。

 

  故宫官网有年度月份参观人数,A知道吗?

  

(106年)

(107)

 

  某者连106年一起贴出来(105年以前懒得贴了)。

  

  106年平均参观人数约36万左右,有6个月都是小于36万人。

  再来看看107年上半年,除了一、二月还和去年年底一样维持40万人左右,三月以后到六月,从29万一直跌到24万。

  七月又爬到28万人左右。

 

  郑问展是从六月中开始展出,参观人数有没有成长?

  

  107年,7个月中,有5个月低于30万人。

  106年仅9月参观人数低于30万人,约26万人左右,参观总人数440万。

  105年也是9月份低于30万人的记录,总人数460万。

  104年6月与9月则是30多万人,总人数520万。

  103年,有2个月份30多万人,总人数540万。

  102年,仅有2个月份超过40万人,其它月30多万人,总人数450万。

  103年参访北院总人数大幅度成长后,就开始在下降。

  可是南院开幕后的参观人潮也很不妙啊。

  不知道报导者A有关心南院的市场行销与展览吗?

  

  郑问开展时,某者挺不齿于政府的行为,有的人活著就是传奇,却偏偏等到死了才来纪念。

  但是报导者A,却以人死多久来衡量有没有资格在故宫展览?

  还指责策展人钟孟舜以故宫展来行报恩之实,有公器私用嫌疑。 

  

  把艺术局限于一个窄小的范围,用狭隘的眼光定义何为艺术与通俗。

  再将这种狭隘的艺术文化推广给普罗大众,让人们对艺术望而生畏,让他人无法染指这高高在上且变质的艺术殿堂。

  这样的行为,根本是把艺术视为自己的禁脔。  

 

  不论创作者的作品是什么,职业是什么,创新与突破绝对是身为一个艺术创作者的特质。

  今天雕刻、琉璃彩绘、书法都能成为享誉国际的艺术家。

  郑问为什么不可以?只因为他是漫画家?

 

  这不是文人相轻,而是故步自封的歧视!

  

  2018/8/12 某者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