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辜海燕 記者 孟俊蓮 北京報道

在本報此前連續報道的“紅海行動”特大網絡詐騙案中,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涉及其中,成爲受害人資金被流轉出去的渠道。銀盈通支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盈通”)便是其中一家。

近日,《華夏時報》從該起詐騙案受害人之一的汪鋒先生處瞭解到,在其被詐騙的近48萬金額中,約有41萬是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銀盈通轉移到別的公司賬戶。汪鋒已經向人民銀行投訴舉報了包括銀盈通在內的多家第三方支付機構。

記者多次聯繫了銀盈通,對方並未作出回覆。

汪姓受害人被騙48萬

根據受害人汪鋒的口述及提供的資料,其於2018年5月偶然與微信推薦網名暱稱爲“大聖”的炒股大師加爲好友,後在該炒股大師助理(微信暱稱爲“樂心”)誘導下,分別在黑石投資交易系統平臺和博思金融開戶平臺註冊開戶。同年6月,汪鋒在黑石投資交易系統平臺上進行了多筆“投資”後,微信暱稱爲“樂心”的人將其拉黑。7月,汪鋒感覺到不對勁,意識到自己可能被騙,於是到銀行查流水,發現自己此前“投資”的資金已經分多筆流轉到2家不同地區的公司賬戶。

《華夏時報》從汪鋒提供的其於2019年1月23日寫給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辦公室的“投訴舉報書”得知,通過銀行流水與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聯上海分公司客服工作人員查證,有6筆資金通過中國銀聯上海分公司轉入到銀盈通,再由銀盈通轉移到廣州聯融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通過銀盈通渠道轉出的資金共達409959.9元。另有2筆通過上海迅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流入到廣西御笑捷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總金額達68991.3元。

“與資金轉出銀行工商銀行及中國銀聯上海公司進行溝通過,工商銀行給予的回覆是‘銀行轉入銀聯是正常行爲’,中國銀聯也說通過銀聯轉入第三方支付機構是正常轉出,並沒有產生購買(投資產品)。而根據在銀盈通平臺產生的商戶訂單號,已經購買了(投資)產品。”汪鋒認爲,資金被騙的關鍵環節在於銀盈通等第三方支付機構。

汪鋒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2018年8月份通過客服電話聯繫過銀盈通幾次,銀盈通方面要求其提供銀行卡、身份證、銀行流水等相關資料,並讓其到公安部門報案。隨後,也就沒有任何下文。

直至今年3月,銀盈通聯繫了汪鋒。根據汪鋒於2019年3月26日寫給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辦公室的新的“投訴舉報書”,銀盈通一位姜姓男士分別於3月22日和3月23日電話聯繫了汪鋒,兩次都要求汪鋒撤訴,否則不予追討汪鋒的經濟損失。

4月3日,《華夏時報》多次聯繫了銀盈通,客訴部工作人員稱“關於詐騙案這一類案件,之前很多已經處理了。”對於記者提到的受害者汪鋒的情況,該工作人員表示,會向相關部門反映,覈實情況後再作回覆。但截至發稿前,記者未收到銀盈通的回覆。

汪鋒向本報記者表示,已經向屬地派出所報案。其向《華夏時報》提供的立案告知書顯示,汪鋒於2018年7月8日向該局舉報的“汪鋒被詐騙”一案,經該局審查,認爲符合刑事立案條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條之規定,已確定立案。該立案告知書的簽署時間是2018年7月28日,但至今未果。

第三方支付的角色

據瞭解,銀盈通原名北京銀盈通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於2005年4月在北京註冊成立,註冊資金一億元人民幣,是中國最早從事第三方支付業務的機構之一。2013年1月獲得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2013年9月成爲國內首批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之一。

從經營業務上看,銀盈通主要從事預付卡發行與受理(僅限北京市、山西省、雲南省、貴州省)、互聯網支付(全國);經營電信業務;企業管理諮詢、信息諮詢等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銀盈通背後有國美這樣一棵“大樹”。

2016年10月27日,銀盈通與國美集團正式締結戰略合作關係。銀盈通向國美集團旗下各產業公司提供全面的支付服務,並致力於探索零售行業垂直領域的專業支付清算模式。

2017年3月,國美以5億元左右的價格完成對持牌支付機構銀盈通70%股權的收購。同年6月7日晚間,國美金融科技宣佈以7.2億元收購天津冠創美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簡稱“冠創美通”)。而銀盈通爲冠創美通的全資子公司,國美金融收購冠創美通後,也就意味着將銀盈通完全收入囊中,斬獲了互聯網支付牌照。

此外,根據工商資料信息,銀盈通於2017年1月完成法人代表的變更,法人由原來的陳忠變更爲張景行。而張景行是國美金融的高管,還是國美旗下國美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的董事之一。

根據銀盈通官網披露的2018年度風險事件信息,2018年度,銀盈通賬戶泄露類風險事件爲0件;資金損失類風險事件爲3件,涉及客戶數量3個,涉及銀行賬戶3個,涉及支付賬戶3個。銀盈通對2018年度的客戶投訴情況披露顯示,交易類客戶投訴事件爲54件。

責任編輯:馮櫻子 主編:冉學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