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许雅婷(精神障碍社区工作者、人民民主阵线 算「障」团成员)


震惊社会的随机杀害女童案,点燃全民怒火与恐慌,卫福部祭出的解方,就是医疗端加强管控,除了现行法中「自伤伤人之虞者」需要「强制就医、住院」外,拟将毒瘾、酒瘾、意图自杀者都纳入强制范围,第一线的认定也从公卫为主,转成警消认定即可。  


我是在社区从事精神复健的社区工作者,看到这政策走向让我生气。其实精神疾患者的犯罪比率远比一般人低,更何况,处在一个过劳、低薪、高压的社会中,忧郁压抑的人比比皆是。面对当前,我认为卫福部最该做的是努力让精神疾患者有更好的就业支持与社区处遇,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资源困窘,使他们失业、精神孤立、恶化到自伤伤人,然后只谈如何在尾端监控,实在本末倒置。


【只给药  治标不治本】

曾经,一个精神病人跟我说:「我三餐和睡前都要吃药,一天24小时,吃药不过4分钟,剩下的23小时又56分钟,才是我的生活。」慢性化的精神病人,以西医的治疗,症状是无法根治的。幻听可以变少、变小,但不会完全消失;部分的妄想剧本仍然存在;焦虑与恐慌频率可减少,但无法完全根治;而药酒瘾的病人,成瘾要戒治也是一条漫长的路。

例如一个酒瘾的病人,他在人生经历几个重大打击后,失意堕落走错一些路,坐过牢出狱后找不到工作,能力跟不上,只能被社会淘汰,所以一直藉喝酒麻痺自己。当生活不顺遂遇到压力,压力就会转成为幻听,出来责备、嘲笑他。在他身上,幻听是最严厉的对手,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数落、挑衅他的机会。最后,受不了了只能割手、伤害自己抒发情绪,送急诊让医护人员包扎,获得一个暂时的温柔。

喝酒麻痺自己是问题,但拉他一把方法,绝对不是把他当成不定时炸弹,定期监控和管制。怎么陪伴他稳定情绪、进入支持性就业得到成就感才是根本。但现实是怎样呢?现实是,政府协助精神病人的资源偏重在医疗,至于更根本的就业、就养、社区照顾等资源,非常不足。


【 服务切割各自为政   停滞的发展让人无望】

陪伴精神障碍者就业是需要支持性人力的,多数精障者于青少年时期就发病,发病后学业停摆难找工作,普遍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学习的机会,工作能力与态度都需要培养,胜任一份工作,需要更长的学习与调整期。

精障者普遍长期处于挫折,生活缺乏正向、成功的经验,遇到压力后,被勾起的情绪除了当下的挫败外,过往的失败经验也一并被勾动,被巨大的失败与无能感袭,陷入情绪的回圈中,情绪带给精障者的挑战比一般人更大。

因此当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如何不让他们落入情绪的焦虑、恐慌、甚至妄想幻听,而是鼓励他们面对问题、找出解法,是急不来的。但现在劳动部在发展身心障碍者支持就业时,要求社工要能交出「绩效」,常常是「重量不重质」,因此社工若要能辅导更多人,势必条件较差的障碍者就容易被筛掉,多数的病人进入不了就业系统,只能停滞在复健阶段。

既然很难工作,病人就可能待在家里或复健机构中。如果在家,对家人当然是不易的承担,一旦病人出现情绪问题,在没有其他人力分担下,最快也是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回诊请医生开药,医生也在没有其他资源可协助的情况下,只能开药处遇。病人无法从情绪中,学习如何面对处理,快速用药压制,反倒让病人更加失能,更依赖药物。治标辅助反倒成为生存之道,长期下来,病人离不开药物,一遇到压力就瘫痪、失能。

另一条路是精神疾患者放弃工作,家里也无力承担,送到社区复健中心、日间留院、康复之家,多数复健系统的设计,关起门来和社区缺乏互动,成为社会中隔离的系统。精神病人与一般社会没有互动,而是关起门来的,那个大门深锁的家、深锁的机构。

正值中壮年的人,无法工作、被社会视为没有生产力的该被放弃的人,难以找到伴侣、少有朋友…精神上的折磨能往哪里去?

更何况,政府资源切割各自为政,卫政管医疗复健、劳政管就业、社政管社区,复元之路漫长难行,但每个专业人员都只管他负责的一小部分,并想像病人从急性治疗─复健训练─再到就业媒合,单向线性向走楼梯般,走过一阶才能到下一阶,事实上患者的状况可能是不断从A点到B点反复来回的,但没有专案人力一线到底,政府部门彼此之间也缺乏统合。


【发展社区生活  落实社区照护】

我看见的精神病人,是一群长期吃药后,带著残余症状,每天用力「带病生活」的痛苦边缘人。看似好手好脚,但慢性化对其身体、体力或心理状态都造成一定的耗损,是一群因为疾病,而能力被打七折甚至更多的人。

在我所处的机构中,不把他们看成「病人」,而是看成「有能者」,因为病人通常是被弱化的被照顾者,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他的能力,让精神病人发挥他的能力,让他被另一个人需要,成为团体的一份子,让他的生活圈可以不断地扩散、增加,真实地和人发展关系,生活好好坏坏都去经历,是我认为让精神病人复元的重要做法。我会组合不同能力的病人,成为一个工作小组。「我们无法一个人完成一件事,合起来做好一件事」就是我们在执行的重要精神。

或许你会问,好好坏坏都去经历,给病人压力可以吗?病人受伤了怎么办?就看著办吧,压力是精神病人必须经历的,这是重要的学习经验,但重点是身旁的人,必须花费足够的时间和力气,不断地讨论。

卫福部目前最该做的,是面对社区复健的资源不足,治疗只是复元的一个环节。公共卫生体系访视不足,访视后又缺乏后送的服务系统,真正长期陪伴精神病人的社区资源不足,让病人出了医院之后,暴露在破大洞的照护网,补网的方式,不是在加强医疗端的管控,而是增加社区资源,让社区发展多元的服务方式,让病人有生活,才能真正落实社区照顾。


【随机杀人犯是社会问题】

我无法回答「精神病人是不是不定时炸弹」,我可以相当笃定地说,在我的经验里不是,但我无法把郑捷、王景玉画到人格疾患中,成为另一种「变态」的新疾病。对我来说,一个人之所以成为随机杀人犯,我相信有太多的社会环节是必须改善的,治疗仅仅是最后一道防线,而且未必有效。

看到新闻时,我在想是什么让这个年轻人,如此丧心病狂,犯下这么重大的案件?是什么原因才让他的精神受挫?又为什么需要使用药物(所谓”吸毒”)?为什么无法工作?是怎样的人生,让他需要用这样的方式取走别人的生命?我对他的犯罪行径愤怒,但让我更难受的是,我对于他为何如此「行恶」一无所知。我们所知道的犯案过程,只是他三十三岁生命中的几小时,但他是怎么走过来的?


这个社会,正有一些年轻人,在被社会淘汰与孤立的过程中,走向恶路。


没有人天生是杀人犯,社会结构如何排斥、放弃、使人走上「行恶之路」才是真正的难题。


我相信,积极复元有好的生活,才能阻止精神病人经历长期挫折与隔离,走向报复社会、玉石俱焚的社会悲剧。

 

20160328-104224_U589_M142345_925c.jpg


图:撷取自风传媒新闻< 毒瘾、酒瘾及自杀者 卫福部拟纳强制就医住院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