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前夕,第六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以國家最高禮儀接回安葬。與此同時,退役軍人事務部聯合多家媒體共同發起“尋找英雄”大型媒體行動,各界積極響應。人們以這樣的方式來慰籍烈士的英靈,告慰烈士的親人。“山河已無恙,英雄可歸家”,英烈的事蹟永遠流傳,英雄的精神千古流芳。

  在任何國家、任何民族,英雄都是一個閃光的詞彙。能夠稱之爲英雄的人,其身上包含着責任、擔當、敢於犧牲等崇高品質,這是一個民族能夠不斷向前、面對一切挑戰的精神資源。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崇尚英雄的光榮歷史,這種英雄價值觀一直閃耀在民族星空。可以說,中華民族走到今天,正是無數先烈和英雄甘灑熱血寫就的春秋。我們因爲擁有英雄的先輩,擁有英雄的歷史,擁有英雄的傳承而備感自豪。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他們的事蹟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如果說,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那麼英雄就是民族最閃亮的座標。今天,中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要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更需要英雄精神。這兩天,人們在互聯網上自發而由衷地表達對30位在西昌犧牲的救火英雄們的敬意,就是這種價值觀的生動體現。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家以最高禮儀將志願軍遺骸接回來,不僅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直觀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的傳播,是對英雄精神資源的昇華,具有非常現實的教育意義。

  蘇聯著名無產階級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曾說,要像燈塔一樣,爲一切夜裏不能航行的人,用火光把道路照明。英雄就是照亮民族星空的燈塔。1930年,年僅25歲的共產黨人裘古懷在獄中英勇就義。臨終前,他留下一封絕筆信:勝利的時候,請不要忘記我們!今天,我們可以欣慰地對爲中華民族的復興而犧牲的所有先烈、英雄們說“這盛世如你所願”,將英雄安放在價值座標的高地,英雄們可以含笑九泉!

  人們對待先烈和英雄的態度,體現出一個國家的心靈溫度。在清明的時候,慎終追遠,最應該懷念和祭奠的就是英雄先烈。曾經,少數人或是解構歷史,以奇談怪論抹黑英雄;或是極化情緒,用各種噪聲撕裂共識;或是秉持精緻的利己主義,以利益爲唯一的標準;過度娛樂化,讓英雄流血也流淚;“精日”分子跳梁,讓價值失序成爲社會隱憂。這些挑戰着傳統價值的行爲,折射出責任淡漠、道德離席、心靈失衡、價值錯位,嚴重傷害了國人的感情。對這樣的歪風逆流,必須旗幟鮮明地進行抵制和抨擊,更需要以強有力的行動進行撥亂反正。由此,國家立法保護英烈,以此確立正確的價值座標,抵制逆流阻遏歪風,傳承民族的優秀價值基因,形成全社會尊崇英雄、英烈的社會共識。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這個偉大的時間節點,我們祭掃英烈,致敬英雄,還有着特殊的意義。不僅要警示世人,英雄們的鮮血沒有白流,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更要告慰英雄,他們永遠活在人民心中。這也是對國人的一次精神洗禮。今天,共和國以最高禮儀把這些在朝鮮戰爭中犧牲的英雄接回家,就是對他們的最大告慰,同時昭示今人和後人:絕不能讓英雄們帶着遺憾入土。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致敬英雄、祭奠先烈,就是要呵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作者王傳寶系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