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代表政府宣佈新的年號:令和。

這是日本第248個年號,據稱創下了4個第一。其中一個第一就是:年號首次出自日本古籍。過去的274個年號中能考證出處的,都來自中國古籍,如四書五經等。

據日本官方介紹,這個在5月1日新天皇登基時啓用的年號,出自日本古籍《萬葉集》。

《萬葉集》是日本古詩歌的總集,相當於中國的《詩經》,但比詩經晚得多。收錄的詩歌,產生於4世紀至8世紀,很多並沒有標註確切的創作時間。

但幸運的是,日本新年號的出處,是有明確的年代記載的: 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天平是日本聖武天皇的年號,天平二年就是公元730年。

《萬葉集》“梅花之歌三十二首”序言中有“初春令月,氣淑風和”的句子。這就是日本新年號的來源。筆者覺得這句話非常熟悉,果然順手一翻就在中國古籍中找到“原版”了。

但其實令月、風和只不過的中國古典文學裏的常用詞彙,這些詞彙都是日本從中華文化裏借鑑過去的。令月指吉月,又指夏曆二月。

在中國古籍《昭明太子集》卷三《錦帶書十二月啓》中,有“時登令月,和風拂逈,淑氣浮空”的句子。令月、和風、淑氣都出現了,意境幾乎完全一致。昭明太子名叫蕭統,是梁武帝蕭衍的長子,生於501年,死於531年。有學者認爲《錦帶書十二月啓》是宋人僞作,有的學者則認爲確爲蕭統所作。既然有爭議,咱們先放下不表。

東漢張衡(78年-139)的《歸田賦》中就有“仲春令月,時和氣清”的句子。這要比《萬葉集》要古老很多。

唐代宰相薛元超(622年-683年)在給皇帝的一道疏中有“時惟令月,景淑風和”的句子。萬葉集中的“初春令月,氣淑風和”和這句話是不是很像?這篇疏中屢次提到“天皇”。這位天皇,指的是唐高宗李治。

當時,日本正以唐爲師,包括天皇的稱號,也是從中國搬運過去的。文學典籍,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傳到日本。

我相信,只要稍微檢索一下中國古籍,類似提到“令月”“風和”的詞句還能找到不少。

只要用漢字作爲年號,就很難繞過中國古籍。“令和”二字,就是明證。希望下次改年號的時候,日本專家多動動腦筋。

本文作者北嶽客。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