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父母覺得自己是在教育孩子,但他們給予孩子的既不是知識,也不是審美,而是自己狗屁不通的見地。

  ——遇·和菜頭

  近日,有網友在微博上表示,自己反對女兒讀《安徒生童話》中的《海的女兒》

  矮化海洋女性,跪舔人類男性。

  就爲了一個只看過一眼的男人,需要用姐妹的資源(美麗的長髮)、自我的閹割(無法說話),以及終身痛苦的代價(直立行走如刀割),換一個所謂的愛情。

  沒有人值得你付出自己的生命。

  這條微博引發了大量爭議。

  贊同方認爲,孩子的三觀尚未形成,幫助他們甄別讀物是家長需要做的

  反對方認爲,孩子的世界觀是單純的,父母不要把成人視角強加給孩子

  微博上的這位母親並不是第一個公開反感《海的女兒》的女性

  去年年底,英國女星凱拉·奈特莉《艾倫秀》中就曾提到,自己堅決不允許3歲的女兒看《灰姑娘》

  人應該想辦法自救,而非等待富有的男子來拯救自己。

  奈特莉說。

  此外,奈特莉還表明自己對《海的女兒》感到糾結。

  “我其實挺喜歡這部迪斯尼電影,”奈特莉說,“但是我不能認同爲了男人而捨棄自己的聲音。”

  遇言姐看到有母親diss《海的女兒》的價值觀還挺意外的,因爲安徒生至今都是我最喜愛的作家(不只是童話作家)之一

  每次打開《安徒生全集》,讀上一小段,我的心中都充滿了美好與靈感

  微博上的媽媽說,聽到美人魚化成泡沫,自己趕緊關掉故事機,急切對女兒的人生觀進行補救:

  “它們魚類智商低,你是人類女孩,你有腦子,沒有任何人值得你付出生命。”

  這是一個現代成年女性的視角,我不能說她錯,但這種解讀並不是《安徒生童話》的打開方式

  《安徒生童話》最爲令我心醉的是它的美,以及在給予美的同時,拓寬了我們對人性與世界的認知。

  我最初接受到的美的教育,就是來自葉君健先生翻譯的18篇故事

  猶記書中的18篇童話包括:《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打火匣》、《野天鵝》、《豌豆公主》、《白雪皇后》、《小鬼和小商人》……

  其中,最令人難忘的莫過於《海的女兒》這篇出版於1836年的故事。

  在海的遠處,水是那麼藍,像最美麗的矢車菊花瓣,同時又是那麼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錨鏈都達不到底。

  海王宮殿的牆是用珊瑚砌成的,它那些尖頂的高窗子是用最亮的琥珀做成的;

  不過屋頂上卻鋪着黑色的蚌殼,它們隨着水的流動可以自動地開合,每一顆蚌殼裏面含有亮晶晶的珍珠。

  讀到這些瑰麗的想象、充滿畫面感的句子,我都感覺自己像是被催眠了。

  很多90後是看迪斯尼“人魚公主”長大的

  我還曾試圖將每一位人魚公主浮上海面的情形畫出來。

  她們有的躺在月光下的沙灘上,凝望着城市裏星星點點的燈光;

  有的浮起在黃昏時的水面,頭頂一片玫瑰色的晚霞;

  有的遊向青山下的溪流,岸上的田野間種滿了葡萄;

  有的坐在巨大的冰山上,讓海風吹起她細細的長髮……

  在霧霾與煤灰籠罩的北方的冬天裏,我想象安徒生筆下的北歐,天空像是透明的玻璃罩子,石砌的宮殿在鬱茂的樹林中隱現。

  後來,當我讀到蔡元培先生倡導的“美育代宗教”,深有感觸。

  美是一種救贖,美是一種敬畏,具有令人超脫世俗煩憂的力量。

  而安徒生就像一位佈道者,給予孩子們美的浸潤

  如木心先生所言,安徒生對於醜是盲的。即便是醜陋和悲涼在他筆下也帶有詩意的美感

  而木心先生自己也是在對美的圓融信仰中實現自我救贖的溫柔長者

  陳丹青在回憶木心時說:“跟他對照,我們不懂得美,我們不懂得尊敬。

  木心用安徒生的剪紙作爲自己作品的封面

  在《一本不說話的書》中,安徒生這樣寫:

  在一個開滿了花的紫丁香涼亭下,停着一口敞着的棺材,一個死人躺在裏面。

  他的頭底下墊着一大本厚書,每一頁上夾着一朵被忘記了的萎謝了的花。

  一片萎枯了的櫟樹葉子,那是一位老朋友曾經把這片葉子插在他的帽子上。

  一棵嬌嫩的異國植物似乎還保有香氣,那是一位貴族小姐摘下來送給他的。

  這是一本植物標本,每朵花草都聯繫到他生命的一章。

  在《野天鵝》中,安徒生這樣寫:

  她看到她的哥哥們手挽着手站在她的周圍,除了僅夠他們和她自己站着的空間以外,再也沒有多餘的地位了。

  海濤打着這塊礁石,像陣雨似地向他們襲來。

  天空不停地閃着燃燒的火焰,雷聲一陣接着一陣地在隆隆作響。

  兄妹們緊緊地手挽着手,同時唱起聖詩來——這使他們得到安慰和勇氣。

  這些故事奇趣、浪漫、深遠,毫不諱言死亡與失意。

  連兒童也能感覺到真善美的崇高,跟我之前讀到的《格林童話》截然不同。

  (多說一句,其實我對來自於中世紀民間傳說的,殘酷血腥還帶有亂倫情節的《格林童話》,意見更大些。)

  《安徒生童話》的另一重觀感是朝聞道,夕可死的純真信仰,高貴的人文主義精神

  作者不吝讚美生而爲人的莊嚴正直、與神相親、以身殉道。

  人魚捨棄了300年無憂無慮的一生,只爲獲得永恆不滅,因愛而生的靈魂。

  一條腿的錫兵愛上了剪紙做成的舞娘,心甘情願地被爐火融化爲一枚錫塊。

  救人的本能令雨兒根在黑夜的海面上,抱着溺亡的女孩精疲力盡不肯放手。

  在愛與被愛中走向喜樂,任何生命都不會滅亡。永恆的幸福。哈利路亞。

  這是安徒生在《沙丘的故事》的結尾寫下的一段話。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萬古如長夜。

  這種帶有宏大情懷的犧牲,不適宜以市井角度來解讀。

  《安徒生童話》之所以是傳世經典,還在於它的豐富和複雜

  木心先生說過:“別人寫童話,不如安徒生,他的童話是真的。”

  關於這句話,我的理解是,對於經典作品,慎用三觀標尺,因爲它有多元宇宙

  長大後,我找來《安徒生童話全集》逐一閱讀,這才發覺,葉君健先生早年選出的18篇已經是最像童話的童話

  而安徒生筆下的大量故事,更像是面向成人的寫作,充滿着愛而不得的悲傷

  櫃檯上的兩塊薑餅,一塊是男子的形狀,戴着禮帽。一塊是女子的形狀,戴着一片金葉子。

  男子左邊心臟位置有一顆苦杏仁,而女子全身都是薑餅。

  他們在櫃檯上日久天長地待着,慢慢產生了愛情,但是誰也不願意先說出來。

  女薑餅覺得男子先說纔對,男子則認爲她一定已經知道自己的心意。

  最後,女薑餅變幹了,裂成了兩半。

  直到今天,豆瓣上仍然有人提起這個薑餅人的故事。

  它那難以名狀的隱喻,有種直指人心的悲傷。

  《海的女兒》也是我與甜豆、甜寶反覆詠頌的故事。

  每次我們讀到“通過你的善良的工作,在三百年以後,你就可以爲你自己創造出一個不滅的靈魂”,小姐倆的眼中就浮起晶瑩的淚水。

  “媽媽,我覺得既難過又驕傲。”孩子們說。

  對於兒童來說,閱讀《海的女兒》首先感受到的也許不是所謂的女權(孩子很難明白這一層含義),更可能是故事本身的審美與想象,是點亮情感的,純粹的人物形象

  既然如此,爲什麼不能讓孩子享受故事本身的純真美好, 而非要強塞給她所謂的成熟和理智呢?

  2008年,宮崎駿製作了《懸崖上的金魚姬》,這個由《海的女兒》託生出的故事同樣傳遞着被成人世界嗤之以鼻的純愛與信任

  “兩性關係中要懂得及時止損”、“婚姻就是兩個人合夥開公司”、“愛情不能一味單方面的付出”……

  不是說這些話不對,而是這些跟安徒生所表達的內容毫無關係。

  在遇言姐看來,微博上反對女兒讀《海的女兒》的媽媽,她那洋洋得意的現代教育,不僅僅是對作品內涵的窄化,更剝奪了孩子感知美的機會,壓縮了孩子的情感發育空間。

  當年,葉君健老先生在譯本序言中寫道:

  安徒生把“人”描寫得那麼莊嚴、那麼高貴、那麼美麗,海的女兒把獲得一個“人”的靈魂當作她最高的志願和理想,其對高級生命的追求,堅強毅力和犧牲精神,打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的心。

  如此顯而易見的正向價值,卻被自作聰明的槓精家長詮釋爲矮化、跪舔、閹割

  用和菜頭的話說,“這些父母覺得自己是在教育孩子,但他們給予孩子的既不是知識,也不是審美,而是自己狗屁不通的見地”。

  關於兒童教育,遇言姐真心覺得:

  比起什麼都不懂的家長,那些似懂非懂、自以爲是的家長只有更加糟糕。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作者:席越(遇言姐),“遇言不止”創始人。更多能量視頻及好文,敬請關注微信公衆號“遇言不止”(微信搜索:Yuyantalks),這裏是精英男女聚集地,讓我們用真實的故事和視頻,伴你勇往直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