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4觀賞完畢。

影片的開頭十分精彩,都市咖啡館和鄉村咖啡亭各自的烘培方式、沖泡方式,與供應方式,甚至是場域環境,明顯對比咖啡文化的演進,這裡的「演進」指得是我們對於未知因素的掌握可以更好,例如烘培時的溫度,並不代表原始的就不好。

回到都市咖啡館,裘弟和班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哥倆好,班寄宿於裘弟的家庭,裘弟曾經家境富裕,出國留學,有商業頭腦;班則來自咖啡莊園的家庭,有著從咖啡樹到一杯好咖啡的知識以及天份,兩人合開一家「哲學咖啡館」,一個人是出資者,一個人是技術股,遇到所有開店會有的各式問題:品質、售價、上座率……等等。兩人的理念,也有所衝突,例如裘弟認為在來客率不提高的情形下,只有壓低進貨成本,纔能有所利潤;班則認為反而應該引進更好的咖啡豆,客人因為品質優良,才會絡繹不絕。完全是現在臺灣社會經營者會有的兩種心態,當然第一種取得優勢。另外一件可以反應兩人差異之處在於對於店內是否裝設wifi有所分歧,同樣地,客人是為wifi而來?還是為了咖啡而來?這些關於開一家店會有的各種糾結,在這部影片中描寫得平實,可以拿來當成開店的思維。

若要硬扯「哲學咖啡館」因何哲學?影片的開始,有班的舌燦蓮花,描述每一種咖啡所代表的意象和意義,但是隨著影片展開,則有更深層的意涵。

開了一家這樣的咖啡館,有著龐大的負債,怎麼解決?藝術作品就是有天外飛來的機會。大型建設公司老闆為了取悅標案的案主,來到這家咖啡館,提出一個挑戰,若能煮出案主滿意的完美咖啡,順利拿到標案,則給咖啡館一億印尼盾,班接下挑戰,但是將條件上調至十億,並表示十億對於一個標案得標來說,並不是個大數字,這裡似乎也輕描淡寫但不失社會批判的隱喻。

班開始埋首於咖啡的烘焙與沖泡,完成了他心目中的完美咖啡。這段期間,我們看到了三種特質:1自信。2品質。3專注。

不料一位咖啡書寫者,同時也是鑑賞家的艾兒,在品嚐之後不以為然,認為在鄉村的蒂烏絲咖啡更好,於是三人前往鄉村品嚐。

果然,蒂烏絲咖啡更勝一籌,班認為這其中勢必藏著什麼祕密,於是老農夫賽諾帶著班前往咖啡園,解釋他如何照顧咖啡樹,並且現場沖泡給班,這一切都不是祕密。

真正的祕密藏在三位前來農村的年輕人心中,三個人都要原諒一段人際關係與父親的關係。裘弟開咖啡館、艾兒的書寫,乃至於班的煮咖啡,都是在帶著仇恨的複雜心情下進行的。香氣瀰漫的咖啡宴,老夫婦提到「蒂烏絲咖啡」的名稱來自他們的女兒,當時要從都市搬來鄉間,女兒雖不從,卻也跟著搬遷,之後卻得了傳染病死了,老夫婦豁達逝去的不會再回來,但是在一杯杯的咖啡中請求女兒的原諒,至此影片某種程度傳達著兩代之間的彼此諒解。

班無法接受自己費盡心思的咖啡不如他人,於是找艾兒談判,認為艾兒的出現破壞哲學咖啡館的原有平衡,別有企圖。艾兒曉以大義:「你是用執念煮咖啡,賽諾則是傾注他的情感。」自此我們又找到好咖啡的其他元素:4謙虛5心意6愛。

標案現場的咖啡提供是順利的,裡面有一段很文學的表現,用作影像也一點都不遜色。
(磨豆機把咖啡豆研磨成粉,投標客自顧自地講,投標主暗示他停。)
標案主:「你喜歡咖啡?」
投標客:「當然」
投標主:「騙人,你聽到磨豆機的滋茲聲沒有反應。」

回程途中,班表示那是他最後一杯咖啡。之後,他回到家鄉找父親,父親拿出一包咖啡豆給班,請班煮給他喝,呼應了彼此的諒解。這時父親拿出母親死去時留下的字條,表示若讓班繼續從事咖啡事業,有一天也會像她一樣被棕櫚樹利益團體暗殺,這是父親打破班咖啡夢的理由,如今冰釋。(這段是我從文本中猜測的,原來的陳述比較模糊,我也許詮釋錯誤。)

艾兒來到店裡告別,同樣的蒂烏絲咖啡,讓新進的咖啡師煮壞了,傳遞誰煮之重要。繞了好大一圈,班也終於在父親面前瞭解一杯咖啡為何而煮,為誰而煮,決定回到都市,裘弟已經把店面賣掉,獎金交給賽諾夫婦,這代表他也與父親冰釋了,死守店面與負債,來證明自己「能夠」已經過去,現在的「能夠」是帶著品質極好的咖啡豆,與自己的員工們在餐車上環遊全印尼,煮出一杯好咖啡。

裘弟最後對班說,他們不能沒有彼此,一個是腦,一個是心,一杯咖啡要用腦要用心,腦和心有各自的問題,需要靈魂的串連。

這是一部講「原諒」的電影。
這是一部從印尼在地特色咖啡文化出發的電影。

片中特別提到曼谷的一家咖啡館,從影片內容的脈絡來看,應該是一家注重烘焙和沖泡技巧的精品店家。
https://www.facebook.com/RootsBkk/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