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撰文 / 打打、坦克

  2017年,《戰狼2》全球狂收8.7億美元,成爲首部進入全球票房TOP60的非英語、非好萊塢電影。

  然而,比起對中國電影市場的貢獻,中國電影對於國際市場的貢獻,卻微乎其微。中國電影的對外輸出能力,進一步被質疑。

  根據廣電總局公佈的國產電影海外銷售收入的統計,這銷售收入包括國產片的海外院線、網播以及電視播放版權收入。雖然這個數值在連年增加,但是2017年海外銷售收入佔國產片總票房產量的比例僅僅爲7.6%。對比鄰國,印度電影的海外收入一般佔總收入的40%以上。而日本、韓國等成熟市場的海外輸出能佔國內票房市場的15%以上。

  從國內單片方面來說,雖然《戰狼2》全球狂攬8.61億美元,但其中8.54億美元來自中國內地票房入帳,海外收入814萬美元,僅僅佔總票房的0.95%。

  以下紀錄,香港臺灣地區統計內地電影的票房紀錄。海外其他國家則統計整個華語電影的票房紀錄。

  香港地區:

  1945年,香港解放伊始,就受到了上海電影工業影響,雖然解放後兩地經濟社會朝着不同方向發展,但文化交流一直很緊密。

  上海電影製片廠製作的越劇電影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於1955年赴港上映,依靠出色的畫面與臺詞功底在港九放映了兩輪共173天,累計票房高達113萬港幣,戰勝了《亂世佳人》的五輪上映92萬港幣的賣座紀錄,不僅成爲第一部破百萬港幣的華語電影,還是歷史上首部首輪映期過2個月的電影。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大陸第一部風光音樂故事片《劉三姐》登陸香港,掀起了一股民歌對唱的巨浪。首輪只在普慶、麗都兩家劇院上映最後42天,收入了31.8萬港幣,由於供不應求1964年重臨香江收入60萬,第三次1978年復活節前再度公映,又收入500萬勝過同期上映的李小龍《死亡遊戲》,表現風頭無兩。

  此後謝晉導演的《芙蓉鎮》以753萬港幣的成績成爲內地收入最高的電影,除了題材本身外,還有國內外獎項助力的原因。

  此後由於市場合作加深,文化隔閡斷代出現,純內地電影在香港很難有出頭之日。這一紀錄一直延續到2012年才被《金陵十三釵》1033萬港幣打破,隨後又迅速被《北京遇上西雅圖》取代,現在這一紀錄由臺灣力量介入的《被偷走的那五年》以1813萬港幣保持。

  臺灣地區:

  自1949年起,國民黨政府對大陸電影實行非常嚴格的限制,連一些有進步思想的老電影如《一江春水向東流》等都一併限制。甚至在80年代還對演員都進行限制,武打巨星李連杰也是在香港呆滿五年符合要求後,其主演電影才被允許獲準上映。

  近年來臺灣對內地電影採用抽籤+金馬獎與世界大獎獲獎免選方式引進,一年只能引進12、13部影片,並且大多數延期長達一年以上。例如,今年春節檔多部電影,唯有《神探蒲松齡》一部電影獲準在臺同步公映。

  由周迅、趙薇、陳坤等主演的東方魔幻愛情電影《畫皮Ⅱ》當年幸運中籤,只晚了內地三週就上映,在大臺北收入1886萬新臺幣,成爲第一部在臺灣破千萬的純內地電影,這一紀錄至今未曾有人打破。

  注:匯率爲2019年實時匯率,與電影上映時期匯率會擁有些許差距,僅供參考。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除港臺以外的海外地區,賣座華語片基本都是以功夫、武俠片爲主。其中,北美、歐洲地區的最大贏家,非《臥虎藏龍》莫屬,這部獲得奧斯卡四項大獎的武俠電影在全球席捲2.12億票房,也是武俠類型片第一次大規模走向全球。

  而東南亞、印度以及俄羅斯獨聯體等國家,則對成龍更加喜愛,曾在內地創造不俗票房成績的《十二生肖》《功夫瑜伽》都是當地觀衆的最愛。

  而越南、日本、韓國則因爲處於東亞文化圈內,與其他國家地區口味不是太相同。受港式喜劇薰陶嚴重的越南市場目前的華語片票房冠軍爲星爺的《美人魚》,而三國文化濃厚的日韓的票房冠軍,則是吳宇森導演的《赤壁(下)》,日本著名配樂師巖代太郎也負責本片的配樂工作。

  隨着今年《流浪地球》在全球市場大賣,海外票房佔比達到1.1%,超過《戰狼2》,中國電影又多了另一種出口的新類型。雖然現如今,中國電影的海外輸出能力還處於起步發展階段,相信隨着中國影人、公司的不懈努力,我們會在未來,看到真正的中國電影走向全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