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外資PE巨頭正在套現,對象是2018年唯一實現利潤增長的券商——中金公司。

  據彭博社報道,私募股權公司TPG出售所持75%的中金公司股權,套現3.03億美元(約合23.8億港元)。有知情人士稱,此次出售爲TPG在2010進行的這筆投資帶來約1.3倍回報。

  4月3日上午,投資界(ID:pedaily2012)就此消息聯繫TPG相關人士進一步確認,對方回覆稱不予置評。

  2010年隨同TPG一起入股中金公司的外資PE巨頭,還有KKR、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新加坡大東方保險有限公司(簡稱“大東方”),而他們也正相繼退出中金大股東席位。

  與此同時,一批新進的戰略投資者也十分耀眼。左手阿里、右手騰訊,中金包攬了中國兩大互聯網巨頭,傳統金融機構+新興互聯網的結合,陣容堪稱史上最豪華。

  紛紛減持中金,外資PE巨頭退出潮

  作爲中國金融巨頭之一,中金的一舉一動備受關注。

  早在2010年11月份,摩根士丹利就將所持34.3%中金公司股份轉讓給包括TPG在內的幾個財務投資者。

  9年之後,這批財務投資者正逐漸退出。據券商中國報道,中金公司的前四大股東,已經由2017年中報時的中央匯金(持股比例58.58%,下同)、GIC(6.85%)、TPG(4.31%)、KKR(4.18%),至今年3月份,變爲中央匯金(46.2%)、海爾金控(持股9.5%)、騰訊控股(持股4.95%)、阿里巴巴(持股4.84%)。

  TPG的進退路徑漸漸浮現。2010年11月份,TPG入股中金公司。2015年11月份,TPG持有1.72億股中金公司H股,一直到2018年最新年報披露,均無變化。從股東結構來看,今年2月份阿里巴巴宣佈已增持中金公司至2.03億港股, TPG退爲中金公司第四大股東。(算上當時未完成入股的海爾金控,TPG實爲中金公司第五大股東)

  而如今,彭博消息稱,中金再遭TPG減持,涉及1.288億股,每股作價18.58元,套現23.9億元港元,私募基金 TPG 配售股份佔其持股的75%。

  配售價較中金上日收市價18.96元折讓2%。由於需求強勁,TPG 出售量較原計劃爲高。知情人士稱,此次出售爲 TPG 在2010年進行的這筆投資帶來約1.4倍回報。

  另一個國際PE巨頭KKR已經消失在中金公司股東行列。 2015年11月份時,KKR尚持有中金公司1.67億股港股,到2017年年底,KKR的持股數量減少至7635.43股,2018年1月26日,KKR減持中金公司4297萬股,每股平均作價18.15元,套現近7.8億元,持股量降至2.2%。至2018年3月份,KKR已經沒有出現在中金公司大股東一列。

  而GIC也一直在二級市場緩慢減持中金的股票,目前股份也所剩無幾。2015年年底時,GIC持有中金公司2.74億股H股,至2017年年底,GIC持股數量減少至2.18億股,至2018年3月份,進一步減少爲1.88億股。

  2019年2月14日,GIC一次性減持了1.17億股給阿里,均價15.5港元,總價18.15億港元。GIC完成這次出售後,持有中金H股的比例由7.64% 降到0.87% (持股數量由1.32億股降到1494.6萬股)。

  扒一扒中金背後的這些神祕PE巨頭

  1995年,中金公司成立,建行持股42.5%,摩根士丹利投入中金3500萬美元,持有其34.3%的股權。中金是境內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的投資銀行,也是第一家合資券商。

  受美國次貸危機的直接衝擊,2009年大摩啓動退出中金之路,最終在 2010年年底完成出售。股權收購方包括TPG、KKR、GIC和大東方,價格約爲7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這幾個“接盤手”在國際資本市場上都是鼎鼎大名的巨鱷。

  TPG ,被認爲是PE界神一般的存在,這家PE巨頭由大衛·波德曼、吉姆·科爾特和威廉姆斯·普林塞斯三世於1992年創立。業務主要是爲公司轉型、管理層收購和資本重組提供資金支持,在過去數十年時間裏,TPG投資了許多企業並參與了多宗影響力巨大的槓桿式收購交易。

  TPG一向重視在亞洲的投資機會,在中國曾經投資過聯想、深圳發展銀行、摩拜等知名公司。另外,TPG在亞洲的金融領域投資也創下多個“第一”,包括第一家擁有韓國商業銀行的外國公司、控股中國首家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深發展等。

  有趣的是,股權減持的同時,TPG 和中金在資本層面的合作還在進一步推進。今年1月,TPG與中金資本成立“中國協同效應”平臺,表示該平臺採用美元/人民幣雙貨幣結構,憑藉雙方強大的跨境投資和業務能力,將在全球範圍內尋找並把握與中國相關的投資機會。

  中金公司爲TPG的亞洲投資業績增添了不少色彩。2015年11月9日,中金公司在香港掛牌上市,TPG獲得退出,當時賬面退出回報爲75.84倍。

  而KKR來頭也不小,最初由美國人Jerry Kohlberg、George Roberts和Harry Kravis創立,在1988年對美國食品和菸草企業RJR Nabisco的收購案中聲名大噪。2005年,KKR在中國香港建立辦公室,邁出了進入亞洲市場的步伐。雖然進入中國的時間不算早,但其在中國私募股權投資領域十分活躍。

  GIC是新加坡兩大主權財富基金之一,活躍在4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1000億美元的資產。GIC,全名,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據悉,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爲新加坡兩大主權財富基金之一,成立於 1982 年,負責投資並管理新加坡政府的海外資產。GIC是新加坡政府(“政府”)全資擁有的豁免私人企業,其股東均爲財政部長,而且根據憲法,GIC的董事會成員變動需要總統批准。

  GIC屬於實打實的財務投資者。2017年8月25日,中金公司發佈中期業績,在業績利好刺激下,中金公司股價大漲,日漲逾3%,8月28日漲近7%,一度大漲12%,此後衝高回落。GIC當天隨及拋售中金股份2700萬股,所持股份由17.96%減少爲16.16%。此次減持,以8月28日平均價14.95港元計算,GIC兩日淨賺3726萬港元。經過這兩次減持,GIC淨賺高達近5000萬港元。

  左手阿里,右手騰訊,

  老牌貴族投行邁開轉型之路

  回過頭來看,中金的此次股權結構大變動始發於2018年4月11日。當天,中央匯金在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中金公司3.985億股(內資股股份),約佔中金公司總股本的9.5%,掛牌價格54.12億元,支付方式爲“一次性付清”。

  “本次股份轉讓,旨在進一步優化標的企業股東結構,以及引入具有清晰的經營發展戰略及相關商業資源配套能力的投資者,助力標的企業更好、更全面地服務其客戶等。”中央匯金股權轉讓公告如此表示。

  當時有市場猜測,新引入股東方可能是阿里。但是兩個月後,中金公司公告,海爾金控已與中央匯金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海爾金控以掛牌價接盤。之後此交易獲得了證監會的批准,並於今年3月11日完成股東名冊變更。海爾金控公司惟一股東爲海爾電器,持有其100%股份。至此,海爾金控持股9.5%,成爲中金第二大股東。

  股東方的重大調整,被認爲是中金進行戰略轉型的一個信號。此後,阿里順利入局,也進一步證實了這家老牌貴族投行深度觸網的決心。

  2019年2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透露,已於近日完成對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的入股,持有中金公司港股約2.03億股,佔其港股的11.74%和總已發行股份的4.84%。

  除了阿里之外,騰訊也是中金公司的股東。2017年9月,騰訊認購了中金公司定向增發的2.075億股H股,佔總股本的4.95%。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近30億拿下中金4.84%股份或比騰訊多花費5億元。

  有人算了一筆賬:2017年9月,騰訊認購中金2.075億股,認購價爲每股13.80港元。據此也可以算出,騰訊此次戰略入股中金耗資28.64億元港幣,按當天匯率折算人民幣約24.13億元。而阿里本次入股中金,認購約2.03億股,按今日收盤價16.92港元計算,阿里本次花費高達34.35億港元,摺合29.65億元。即使按打八折計算,阿里認購價13.54港元,本次花費27.5億港元,摺合24億元人民幣。如果按打九折計算,阿里認購價15.2港元,本次花費30.86億港元,摺合26.6億人民幣。

  在行業人士看來,騰訊和阿里接連入股中金公司,從入股的比例來看並不是簡單的財務投資。事實上,騰訊已經拿到了中金公司董事會席位,可以預見,阿里大概率也將獲得一個董事會席位。而雙方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令人充滿想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