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吳廣沒有稱王,事實上,陳勝稱王后,便以吳廣為假王(代理王),率領起義軍的主力,監田臧、李歸等諸將以西擊故韓地滎陽,叩入關(函谷關)攻秦之門。

只可惜吳廣這個人,軍事水平真不咋滴,他率領著張楚軍最強大的主力部隊,頓兵於滎陽城之下數月,卻毫無寸進。

陳勝大急,於是召集謀士,商討對策,有人建議陳勝另擇名將,繞過滎陽,直接突入函谷關,直搗咸陽,並推薦了陳人周文為帥,言此人精通兵法,可堪大任。

周文到底是何方神聖?

周文原是楚國名將項燕手下的視日官(即軍中負責觀察天象的占卜官),參加過戰國末年的秦楚之戰,還當過楚春申君的幕僚,算是張楚軍中難得的經過大戰洗禮的軍事人才。陳勝遂賜其大將軍印,命其再領一軍西行不略地,直插秦朝心臟。

這一招還是甚妙的,秦軍在關東的主力均被吳廣、宋留牽制,周文一路基本上沒碰到什麼抵抗,反而由於沿路不斷有民眾加入,及至函谷關外,周文軍已劇增至車千乘,卒數十萬。

可惜秦軍絕地反擊,秦國名將章邯率領數十萬刑徒軍打敗了周文,於是殺出關外,直撲吳廣。

而周文兵敗後,傻吳廣卻不引一兵一卒救援,坐視章邯出關,滅周文,抄了自己的後路,毫無機變,實在無謀。

周文身死,章邯軍一至,必與滎陽城內的李由兩面夾擊張楚軍,劍都懸在頭上了,吳廣卻仍坐以待斃,不思後路,毫無布置,此無謀之二。

此二無謀,就是吳廣的必死之道。

吳廣是死定了,但吳廣的部將們可不想陪著他一起死。他們暗自計議道:「近聞周文軍已破,秦兵旦夕將至,我軍圍攻滎陽,久弗能下,秦軍一至,內外夾攻,我必大敗!現不若少留兵隊,牽制滎陽,一面悉精兵往御秦軍,決一死戰,或可得勝。惟是假王驕而無謀,難與計議,不誅之事恐不成。」

說干就干,田臧李歸等人於是捏造了一份陳王的聖旨,放在了吳廣的面前。

「陳王有諭,假王吳廣,逗留滎陽,暗蓄異謀,應即處死!」

吳廣抬起頭,剛要分辨,脖子一涼,腦袋已經滾落在地,不可置信的神情,兀自凝結在他那張驚愕且茫然的臉上。

死並不可悲,死了還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死,才是真正可悲。


陳勝和吳廣是一起起義的,但是,陳勝和吳廣的地位不一樣。

陳勝是領導者,吳廣只是陳勝的一個小跟班。

一般陳勝有什麼想法的時候,都會告訴吳廣。讓吳廣去執行,所以,從這層面來看,吳廣只是陳勝面前一個跑腿的。

陳勝這個人,從小就有大志向。

他在給人家打工的時候,就說過一句話,兄弟們若是以後,有誰發達了,一定不要忘記提拔哥們一下。

當時,有人就反駁他說,你一個種地的,能有什麼大出息。

面對這種言論,陳勝說了一句「鴻鵠安知燕雀之志哉?」

這說明陳勝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

到了秦末的時候,正好陳勝,吳廣這一群人,被抓去修長城去了。

他們要去的目的地,就是今天的北京密雲一代,當時他們經過河南的時候,遇到了大雨,然後耽擱了時間。

按照秦朝的法律,若是誤了期限,是要殺頭的。

所以,陳勝就把吳廣給叫了過來,然後他們兩個商議了一下起義的事情。

在起義之前,他們算了個命,大致就是要包裝一下陳勝。

所以,吳廣就開始具體去實施,關於包裝陳勝的事情去了。

他買了一些魚,然後寫一些紙條,大致就是陳勝為王的意思。然後到了晚上,吳廣又開始學狐狸叫,狐狸的吼叫聲,大概也是陳勝王的意思。

就這樣陳勝的大名,開始被更多的人知道了。

別人見了陳勝之後,對陳勝指指點點,然後說這個人就是陳勝。

就這樣陳勝的威望,漸漸的樹立了起來。然後陳勝覺得時機成熟的時候,在召集大家開會,把情況說明了一下。他們必須要起義到了,否則,去也是死, 不去起義的話,有可能活命。

因為陳勝之前,把自己包裝的好。

所以,他說的話,別人都聽,就這樣陳勝帶領的這900人開始起義了。

沒想到起義竟然如此的順利,幾個月的時間,陳勝的大軍,就發展了幾十萬人。

這時候陳勝覺得,該是時候,給自己一個名號了。

所以,他就稱王了。

要知道王可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就可以稱的,陳勝覺得自己的威望已經夠大了。稱王應該沒有問題,但是,還是出現了意外。

要知道槍打出頭鳥,陳勝一稱王,章邯就帶著秦軍來滅他了。畢竟王只有皇帝才能封,而且秦朝只有皇帝,是不封王的。

你陳勝一個平頭老百姓,憑什麼稱王。

這就是章邯要先滅陳勝的原因。

陳勝稱王之後,就把一路輔佐他起來的吳廣,給封了一個大將,讓他直接帶兵去打仗。

吳廣只能算是最早一批追隨陳勝的人,他只是陳勝的一個頭領,所以,沒有稱王和陳勝平起平坐的資格。

說實話就是擁有幾十萬大軍的陳勝稱王,都不怎麼得人心,要不他也不會被自己的車夫給殺掉了。

陳勝尚且如此,就不用說,無論是威望,還是名聲,都比不上陳勝的吳廣了。


首先一個集團不可能有兩個完全平等的王,和天無二日一個道理,所以陳勝和吳廣,一定只能有一個可以拍板的。而陳勝相對吳廣,應該是組織力、號召力更勝一籌,所以陳勝是張楚王,而吳廣只是都尉。但是吳廣這個副手,相比其他人地位也明顯不同。張楚是按照楚國的建制,楚國國王以下的一把手是令尹,二把手是柱國(司馬);張楚也同樣有柱國蔡賜,但是一開始沒有設置令尹,而讓吳廣以都尉擔任「假王」。

所謂「假王」,不是「假的王」;「假」通「借」,是「代理王」的意思。也就是說吳廣實際上也是王,而且是可以代理陳勝的,說明其在張楚集團中,權勢地位是非常高的,幾乎可以和陳勝平起平坐了。之後吳廣被派遣駐守滎陽。但是在張楚先鋒周文被章邯擊殺後,張楚軍隊節節敗退;而滎陽將軍田臧、李歸等認為吳廣不懂軍事還瞎指揮,所以把吳廣殺了。陳勝要依靠田臧守城,不但不怪罪,反而封田臧為令尹。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自古以來「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但凡是一個政權、哪怕僅僅是名義上的政權,都不可能同時出現兩個「一把手」。否則,政出多門,分崩離幾乎析是必然的。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史記》記載的原因是:謫戍漁陽的「閭左」們因為大雨耽誤了行期,按秦法當誅,為了保命,由領隊陳勝、吳廣帶頭,被迫舉事、揭竿而起。實際上並非如此,根據「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簡牘來看,秦法對於耽誤行期的處罰實際上並不重,根本不會丟掉性命。換句話說,陳勝、吳廣是有預謀地「造反」,而不是被逼無奈。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是臨時決定、被迫造反,群龍無首,你覺得陳勝可以當一把手,他覺得吳廣可以當一把手,短期內或許會產生並列一把手的特殊情況。但是,有預謀呢話,基本上不太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否則,無異於自掘墳墓。更何況,都搶著當一把手的話,這個事先的「預謀」首先就無法完成。因此,可以推測,陳勝、吳廣等人在密謀之時,吳廣就已經默認了陳勝的一把手地位,而自己甘居其次。否則,後面的一切也就都說不通了。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後,打出了楚國的大旗,詐稱項燕所部,陳勝自任將軍、吳廣任都尉。由於秦暴政不得人心、百姓困苦,陳勝、吳廣麾下很快便聚集了不少民眾,實力大增。在攻下陳縣之後,陳勝正式建國號張楚,稱王。到這個時候,陳勝的地位已經確立,吳廣再想稱王,除了製造內訌,已經沒有其他可能性了。而面對強大的對手,製造內訌無疑是自尋死路,吳廣不可能想不到。因此,陳勝和二把手吳廣之間雖然有矛盾,但總體關係還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狀態。之後,吳廣還被陳勝封為了假王,大概其就是現在副總的意思。

但是,稱王之後的陳勝逐漸顯示出了「暴發戶」的一面,不僅早已將方年那句「苟富貴勿相忘」拋諸腦後。或許是出於對自己出身的不自信或者自卑,稱王后的陳勝對於自己微時的朋友、故人更是擺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態,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將曾經的發小一刀給殺了。自此,眾人開始對陳勝離心離德。

由於陳勝自身缺乏領導才能,更加缺乏馭人之術,其外出征戰的部下們也紛紛背叛陳勝自立。被陳勝封為假王(副王)、率軍進攻滎陽的的吳廣也被與之不和的將領田臧借陳勝之名殺害(個人覺得,這裡面到底有沒有陳勝的授意,很難說),張楚政權開始分崩離析。之後,秦將章邯率軍猛攻陳縣,一代梟雄陳勝居然戲劇性地死在了自己車夫的手中,由此也足見陳勝有多麼不得人心。

從大澤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到陳勝被刺、張楚滅亡,前後總共也就半年左右的時間。說白了,張楚政權建立沒多久便滅亡了,大佬之間想玩權利鬥爭都沒有機會。從吳廣參與策劃大澤鄉暴動來看,他也不是一個甘居人下的安分人。或許吳廣沒有自立稱王,只是在等待時機,想取陳勝而代之。只可惜,張楚政權如流星一般,轉瞬便滅亡了,而吳廣更是死在了陳勝前面,這一切也就再也不可能發生了。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陳勝和吳廣性格迥異,陳勝善謀略、有大志,吳廣更加平易近人,「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這樣的性格互補決定了陳勝稱王吳廣為助手的架構。

陳勝和吳廣是在徵兵戍邊的路上認識的朋友,二人當時都是屯長,所以有共同語言,一路走來二人已經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對於起義之事陳勝其實已經謀划了好久,他找到吳廣一口氣分析了當下的時局,並找到了「旗幟」(扶蘇、項燕),還想到了利用鬼神之力來激發人們的鬥志。

陳勝的一番謀劃讓吳廣欽佩不已,再加上又借狐仙之口喊出了「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所以說從起義之初陳勝和吳廣的位置就已經非常明確。

起義發動後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這時候級別已經確定下來了,按照官職來看將軍下依次為國尉、都尉。

陳勝一手謀划了起義並且身先士卒取得了輝煌的戰績,若要稱王非陳勝莫屬,三老和眾豪傑的推舉不過是順勢而為。可以說事情發展到這個階段陳勝在智慧謀略上都要高於吳廣,而吳廣也無奪權之意甘為副手。

其實吳廣也是王,張楚政權建立後,吳廣被封為「假王」領主力西征,假王不是假的王,而是可以代表陳勝的王,可以說已經是張楚政權中僅次於陳勝的二號人物。

試想,如果起義之初陳勝、吳廣都稱王了,沒有明確的領導人,陳勝吳廣起義恐怕也不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原因很多,陳勝過早稱王后的驕縱,起義軍的內部分裂等等,但絕不是因為稱王的人是陳勝而非吳廣而導致失敗。


《史記》陳勝吳廣起義是寫在我們的教科書里的。吳廣開始被封為都尉,後來在第三個月月中時被封為假王,是真的「假王」。按常理,那麼多史學界專家或泰斗篩選審定的文章,應該是千錘百鍊的。我等草民本不該忘議。然並卵,僅從司馬遷筆下的陳述看,陳勝吳廣起義的理由確有點荒唐或自相矛盾。

最最關鍵的,「失期當斬」是不準確的。

第一,《秦簡》橫空出世顛覆司馬遷。

1975年12月,湖北省雲夢縣的睡虎地秦墓中發現了大批秦始皇時期的一千餘牧秦簡,記述了當時的秦朝的法律法規(秦律)。這是證實秦朝法律的第一個實物憑證,鐵證如山。專家鑒定後皆曰真實珍貴。 那我們現在就拿陳勝吳廣900戍卒因老天下大雨而誤行期做個現身說法,是否說「只要是遲到就立刻全部被斬殺?」回答是:否。秦簡中有篇《徭律》明確寫道:如果遲遲不出發,懲罰二甲;遲到了三至五天不等,斥責;遲到十天以上,罰二甲;遇到天降大雨不能按期到達動工的,免除這次的工程項目。

第二,陳勝吳廣最重處罰是「罰二甲」。

這裡的「罰二甲」是啥個意思呢?答:同一家庭中的適齡男子要徵發兩個人去當兵。因為秦朝為了不影響農業生產,規定不能同時徵發一個家庭中兩個兵役,否則主管的縣嗇夫、尉及士吏都要受罰,讓他們也受「罰二甲」——家出兩個兵丁。由此可以推斷出,所謂秦朝「嚴刑峻法」「苛政暴政」等等,都是漢朝以後的儒家們為抹黑法家或秦始皇而有意編造的故事。看看就明白,象陳勝吳廣900人因大雨不能按期到達工地,這件事,按當時秦朝法律,最嚴重的處罰是三個領頭的即陳勝吳廣與一個帶隊將官,每家徵發兩個男丁去當兵(兵役),僅此而已。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反對暴秦統治。雖然陳勝只做了六個月的王,但陳勝稱王,實至名歸。

第一,陳勝是一個有思想的農民。

早期的陳勝給人當長工,整日辛苦勞累都不能填飽肚子。換作常人,多半都會將自己的遭遇歸結於命運,屈服於現狀。

但陳勝不同,他沒有向命運低頭,決心將命運攥在自己的手裡,向世人說出自己的理想:「苟富貴,勿相忘。」不過,別人不理解他胸中的大志,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妄談富貴,無異於痴人說夢。於是觸發了陳勝的感慨,道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身為一介布衣,常年耕作于田間地頭,能有如此深邃的思想,足以說明陳勝是一個有志向、善於思考的人。

(陳勝塑像)

第二,陳勝是一個有智慧的農民。

當900名貧苦農民因大雨而無法如期趕到漁陽,「按秦法當斬」時,陳勝向我們展示了他的睿智。

一是陳勝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壯士不死則已,死則舉大名耳」等極具煽動性的口號。橫豎都是一死,不如拼個魚死網破,或許還有稱王拜侯的機會,以此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900人的貧苦農民隊伍在陳勝的號召下,萌生了起義的慾望。

二是陳勝順應民意,扯起了扶蘇和項燕的名號。

他極善揣摩人的心理,知道「天下苦秦久也」,也明白扯虎皮做大旗的道理,為自己的起義披上合法的外衣,做到師出有名,充分利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決心和意志。

(吳廣畫像)

三是陳勝懂得利用鬼神升華個人魅力。

他利用了「藏帛魚腹」的辦法,將事前寫好有「陳勝王」字跡的帛書藏在魚腹里,第一次提升了自己的魅力。

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陳勝認為影響力還不夠。於是,他又採用了「夜學狐叫」的方法,讓吳廣在附近的神廟中,偽造鬼火,模仿狐狸大聲喊叫:「大楚復興,陳勝為王!」

通過兩次詭異事件,陳勝將自己塑造成了受命於上天,救民於水火的人物形象,完美地營造了輿論氛圍。

四是陳勝人為地製造了起義的導火索。

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情況下,陳勝授意吳廣,故意屢次散布逃跑的言語,激怒醉酒的官兵鞭撻吳廣,吳廣藉機搶奪官兵兵器,擊殺了兩個軍官。

這時,所有人都勢成騎虎,不得不反。由此,陳勝、吳廣帶領900名貧苦農民組成的戍卒隊伍,掀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浪潮。

(大澤鄉起義)

我們再來看看,在這場起義的整個過程中,吳廣起到的作用。

起義之初,因為吳廣是隊伍中的兩個屯長之一,陳勝把起義的想法告知吳廣,吳廣表示贊同;兩次利用鬼神渲染氣氛、激怒軍士用竹板鞭打吳廣的主意都出自陳勝,吳廣具體執行。

所以,在這場起義的謀划過程中,陳勝是決策者,吳廣只是執行者。由此可見,陳勝不管是在思想、智謀、才幹上都略勝吳廣一籌。

第三,起義隊伍里的王只能有一個,吳廣被陳勝封為「假王」。

「假王」和陳勝的「王」只是稱呼上的區別。實際上,「假王」同樣具備王的權力和地位,只是沒有繼承權。只不過,吳廣在「假王」位上實在太短,在起義軍圍攻滎陽時,被部下田臧殺害。

第四,陳勝稱王是有人推舉的。

在起義軍打下陳縣後,當地三老和豪傑認為陳勝「親自披甲上陣,手拿武器,討伐殘暴無道的秦國,恢復楚國的社稷,論功應當稱王。」陳勝也就就坡下驢,自立為王了。

不過,正是由於陳勝的過早稱王,脫離了戰爭一線,疏遠了和士卒的關係,導致起義迅速失敗。

陳勝也最終被自己的車夫庄賈殺害。


大澤鄉效應

陳勝吳廣在因雨耽誤行程,因此犯了秦法,得被殺頭。但是又不想就這麼白死了,所以商量一番之後,打出了「大楚興,陳勝王」的旗號起義造反,拉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巨幕。從而形成了大澤鄉效應,使得秦朝快速的就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號曰假王

在《史記·陳涉世家》中有這麼一句話:

乃以吳叔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

那麼這個吳叔是誰呢?吳叔當然就是吳廣。這個在《陳涉世家》開頭寫的清清楚楚。陳勝者,陽城人,字涉。吳廣者,陽夏人,字叔。這裡很明顯就告訴後人,吳廣也是一個王:假王。

大澤鄉這件事主要就是陳涉在主導並且掌握大權,所以即使吳廣號為了王,但是吳廣被手下田臧殺了之後,就沒有吳廣的事情了。而且陳涉都沒有殺掉田臧反而加封了他,這件事也不排除陳涉為了自家獨大,除去最大競爭對手的這種說法。


《史記》中的名言很多,其中有多句就和陳涉有關,就來說說關於陳涉抱負的兩句:一句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句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都是陳涉說的,一個是小時候,一個是起義時。可見陳涉是一個非常有志向的人。但是關於吳廣的志向,司馬遷並沒有提到,可見其並沒有多大的志向,這就拉低了後人的印象分。

從《史記》的篇名《陳涉世家》來看,就知道在司馬遷眼裡面,吳廣還不足以真正稱王或者諸侯。而之所以給陳涉一個世家的名號,陳勝後代都沒有,主要是因為念其是一個導火索罷了。後來基本上都是通過《史記》來了解先秦史,而明顯《陳涉世家》中吳廣只是一個配角。再放到整個史記中來看,吳廣就更邊緣化了,所以很多人只知道他們起義,不知道吳廣也封了王。

這樣一綜合下來,不去看史記的,就還真有部分人不知道吳廣其實還是有一個「假王」的名號的,只是被陳涉的光環「遮蔽了許多」而已,不然那起義的口號就不是「大楚興,陳勝王」了,而是「陳勝吳廣王」了。


秦二世元年七月,實際上是這一年的第十個月,有點拗口不要緊,不影響後面的事實。

這一個月,陳勝和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在全國首先豎起反秦的旗幟。

在現在看來,這個事情多少有些疑點。史書上說,陳勝和吳廣是900人的戍邊隊伍的屯長,這支隊伍要趕到漁陽郡,然後因為連日大雨,道路不通。因為趕不上約定戍邊的日期了,按照秦律當死,所以乾脆提出「等死,死國可乎?」,起義了。

但是如果看地圖,大澤鄉在今天的安徽境內,而漁陽郡在今天的北京附近,路途尚有千里之遙,幾乎是從秦國的一頭到另外一頭。顯然路程才剛剛出發沒多久,這時就說趕不上約定的日期,似乎並不可信。而考慮到陳勝和吳廣的家鄉都離大澤鄉不遠,極有可能兩人從征戍一開始,就打定了不去的主意,在謀劃反秦。

起義之後,很快攻佔了陳縣作為大本營,陳勝火急火燎地自己稱王了,然後給吳廣封了假王,「假」就是代理的意思。

陳勝的心胸特別狹窄,他並不願意有人和他平起平坐,哪怕這個人是吳廣,「假王」已經是他能給的極限了。

他的心胸狹窄可以從很多地方看出,比如他派出去攻城略地的大將葛嬰,在不知道陳勝已經自稱王的情況下,在外面立了一個楚王,後來知道陳勝稱王后,葛嬰立馬把楚王殺了並回去報告。儘管如此,還是犯了陳勝的忌諱,被陳勝誅了。不過葛嬰的後人比陳勝的後人要有出息,他的後代將誕生一位在民間最有聲望的蜀漢丞相諸葛亮。

陳勝派去北面攻取趙地的武臣也想自立為趙王,陳勝同樣非常惱怒,可見他的確是個自私,無法與人分享利益之人,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他眾叛親離、失敗的命運。

吳廣後來的結局,也證明「假王」這個稱號,其實也超過了他能力的極限。

吳廣圍攻李斯兒子李由把守的滎陽,這時秦國大將章邯剛剛擊敗周文大軍,準備過來幫滎陽解圍。吳廣卻沒有任何調整,急壞了手下田臧,田臧認為,章邯一來,和李由裡應外合,這仗就沒法打了。情急之下,田臧偽造陳勝之命斬首吳廣,作出了新的戰術。雖然最後也輸給了章邯。但至少可以說明,吳廣和陳勝一樣,在起義軍中並沒有特別好的群眾基礎。


只要提到起義,很多人都會想到陳勝吳廣,在秦朝末年帶領著農民起義軍一起擼起袖子反對秦朝的暴政。雖然失敗了,可是這場起義卻讓很多人記住了它的存在,記住了領導者陳勝與吳廣。很多人都知道陳勝還在起義的過程中,稱王,並稱「楚國」。但是吳廣卻沒有稱王,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這場起義是有他們2人共同帶領的。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盡,國不可有二主。因此,稱王的只能有一個,而這個稱王的人卻只能是陳勝,而非吳廣。因為這其中其實還是有原因的。

首先,陳勝和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正式開啟了這場農民起義戰爭。陳勝和吳廣揭竿而起的時候,其實是經過一些私下商議的。大家都知道,蛇無頭不行,既然要擼起袖子根國家對著干,那麼自然要有人當都領才行。但是大家又都知道另外一件事,槍打出頭鳥,誰是帶頭大哥,誰就要負責。因為這個時候大家都不知道能不能成功,萬一失敗了,「出頭鳥」可是要被滅族的。因此,在推選「帶頭大哥」的時候,吳廣已經把陳勝推了上去,陳勝做一把手,他二把手。因此是陳勝吳廣帶來的起義,而不是吳廣陳勝名字順序換過來寫。所以陳勝成為,吳廣自然就不能了。

但是陳勝為了照顧「兄弟」面子,還是封了一個「假王」給吳廣。表示我是老大,你就是老二,比我小,比他們都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