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高雄氣爆風波的李長榮化工,被國際私募基金KKR買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經歷高雄氣爆風波的李長榮化工,被國際私募基金KKR買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老牌的李長榮化工最近被國際私募基金KKR買下,是業界大新聞。榮化在收購完成後將下市,員工百感交集。KKR表示,會繼續在臺灣尋找投資標的,但盡量不碰特許事業。

特許事業被汙名化嗎?問題源於政府機關的態度,名為「特許」,實則「特管」,媒體、電信、金融等業都是滿腔苦水。政府「特管」,有時到了濫權、甚至違法的地步。有名的例子如臺北市長參選人姚文智在新聞局長任內,關了電視臺,結果造成業者提起行政訴願及國賠聲請,臺灣因而被國際媒體認為民主退步。

近期的例子,如前兆豐金董座蔡友纔不服被金管會解除職務,提起行政訴訟獲勝。蔡友才獲平反的一小步,在業界看來卻具有「銀行局首度敗訴」的重大意義。此司法判決告知主管機關:人民不是禁臠,政府不可為所欲為。

政府視人民如禁臠的例子,不僅限於公司法規定的特許行業。看最近仍在等待葉俊榮「有溫度溝通」的臺大校長案,政府不是也把大學當作特許行業嗎?不許校長上任就是不許,就算法律並未賦予教育部實質審查權,照樣「朕說了算」。大學教授們想想,原來學術也是種特許行業,該悲哀落淚吧!

臺灣從經濟到學術都一片慘澹。就算剛完成榮化案,以國際私募基金的投資額計,臺灣在亞太仍排名倒數,僅高於巴基斯坦。美國商會白皮書歸責於臺灣主管機關的不友善。政府愛「特管」,民間能奈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