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紐約8所著名公辦特殊高中的升學考試SHSAT,再次成爲華人高度關注的新聞。因爲這8所高中最新一期的錄取結果公佈,亞裔學生佔到新錄取學生的51%,其次是白人,佔29%,非裔與西裔各佔4%和7%。面對這一結果,一直試圖推翻這8所高中招生錄取政策的紐約市長白思豪(Blasio),激烈抨擊按分數錄取的SHSAT是不公平的,是“大規模種族隔離”,誓言要改革這一主要看分數的招生制度。

紐約市特殊高中時岱文森。(美國《僑報》資料圖片)

SHASAT考試類似於我們的中考,誕生於1971年,是紐約最好的8所公辦特殊高中的入學考試。SHASAT不考慮種族、收入等任何需要特殊照顧的因素,以學習成績爲核心錄取依據。在這一制度下,這8所特殊高中長期被以華裔爲核心的亞裔學生佔據。2017-2018學年,亞裔學生佔比甚至高達60.9%。

白市長並非第一次抨擊SHASAT考試,其上任伊始就開始抨擊這一招生制度。近年在白市長的影響與推動下,紐約教育局局長與議長議員們也曾多次抨擊這一招生制度不公平,並啓動了“人種多元化”的招生改革。

此次錄取結果公佈後,紐約教育局局長卡蘭扎公開批評:“我們又一次看到了特殊高中裏不可接受的現狀,一次考試就決定命運的政策現狀必須被改變。”在他們看來,這種只看分數的錄取制度是不公平的。根據目前擬議的方案,亞裔比例將被削減一半以上,非裔與西裔佔比將得到大幅度提升。

白市長把一個招生制度扯到種族問題,實際上是很嚴重的定性,我們很難想象在美國這種國家,種族歧視意味着什麼,這是不能碰的神主牌,不管是什麼政治人物。從這一點上,足見這位市長招生改革的決心之大。

白思豪市長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中考改革方案,圖源:觀察者網 蘇奎收集

其實最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招生制度當初建立的核心宗旨也是公平。

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興起了一輪對平權法案在教育領域的質疑與否定之聲。

60年代,平權法案開始在美國教育領域得到全面貫徹,其核心做法就是不能僅僅以成績評價學生,必須做族裔平衡,比如照顧黑人的比例。但在60年代末,這一做法引起了廣泛的質疑與批評,對一部分人的保護,必然是對一部分人的歧視,即所謂反向歧視。一位白人女生起訴加州大學,認爲自己因爲是白人而遭受招生不公。

美國平權法案 圖源:鳳凰網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加州大學率先廢除實施平權法案,強調對學生的評價更應以學術水平爲標準,而不是種族。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1971年,爲確保紐約市特殊高中公平錄取優秀學生,不受種族、家庭收入等其他特殊因素影響的入學考試SHSAT誕生。

截止目前,美國不到10個州的州立大學在招生錄取中不再強調族裔平衡,更強調學術成績,但美國多數的私立大學還是非常支持平權法案精神,在大學錄取中非常明顯地存在對亞裔的限制。正因爲此,2015年起,美國的一些亞裔團體,起訴以哈佛爲代表的著名大學在招生中的種族歧視行爲,至今仍然沒有結果。

圖源:New York Times

在這場爭論中,最有意思的是,以白市長爲代表的一些人,認爲考試錄取的方式是不公平的,甚至是大規模種族歧視。爲了強調這種不公平,白市長曾經說,“非裔與西裔窮,上不起考試輔導班,因此是不公平的”。但對於亞裔而言,他們堅持認爲以考試成績爲核心的錄取制度是最公平的,其他的方式不公平,也是種族歧視,認爲白思豪取消特殊高中入學考試的提案是“21世紀排華法案”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2014年加州曾啓動一個族裔平衡的法案,也是爲了扭轉加州大學亞裔過多,西裔過少的局面。其背後的原因如出一轍:加州廢除實施平權法案後,大學招生更強調學生成績本身,而不關心族裔,導致大規模的亞裔佔據加州大學。

按考試分數錄取到底公平還是不公平?不同立場的人在不同時代得出的結論可能完全不同。站在黑人角度,平權法案是公平的;但是站在白人角度,它就是不公平的。當年搞SHSAT考試是爲了公平,今天廢除這一考試也是爲了公平,就像在不同時期,平權法案在美國學校招生錄取的評價完全不同一樣。

這一系列爭論,對於我們目前推進的中高考改革,有着一些有益的啓示。

在中國,表面上來看,以考分爲錄取標準的招生方式變成了一個科學與否的問題:即惟分數評價是不科學的,不全面的。因此一系列招生考試改革的核心是去分數評價,希望代之以綜合素質評價。但另一方面,這一理念與思路也一直備受公平的質疑,有這方面的風險存在。

2012年,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史靜寰教授發佈了其研究成果《中國高等教育公平狀況報告》。報告中,根據對獲得保送生資格與自主招生資格學生的家庭來源分析,可以清晰地得到一個結論——這種不以高考分數爲唯一依據,更強調全面評價的招生制度,即便沒有任何招生舞弊,也容易導致一個結果:更有利於來自大城市家庭的學生,尤其是直轄市與省會城市。

不同家庭所在地學生獲得保送資格情況

不同家庭所在地學生獲得自主招生名額情況 圖表來源:中國高等教育公平狀況報告(2011)

這一結果與美國一些著名高校的錄取結果大同小異。一份最新披露的哈佛新生調查表明,在新一屆哈佛學生中,富貴家庭還是主體,其中46%家庭收入超過50萬美金,這在美國屬於超級富豪家庭了。同時,有1/3的新生家庭至少有一位哈佛校友。

圖源:梨視頻截圖

100多年前,美國的大學與今天中國大學錄取模式差不多,學習成績是核心,結果,勤奮且聰明的猶太人佔據了美國最好的大學,尤其是常青藤大學。但是和英國、中國不同,美國私立大學的核心收入是社會捐款,於是以哈佛大學爲代表的常青藤大學開始修改錄取規則,強調成績只是一方面,還需要其他方面的東西,包括特長,社會實踐能力,家庭背景等等,因爲後者往往更容易成爲成功人士,從而成爲私立學校有力的捐贈者。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綜合評價實際上是評價未來最有出息,有成就的人,而不是學習最好的人。這一制度經過長時間實踐並不斷完善,演化成更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

但這一評價理念夾雜了太多社會因素,極易造成社會分層的固化,所謂“拼爹”,就如哈佛的錄取結果一樣。因此,這些年我們國家嚴格控制包括自主招生在內的各種特殊類型招生,不僅是因公平的風險,還有社會階層固化的爭議。

站在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結論。

在推進中高考改革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結閤中國國情,謹慎把握這其中的分寸,在摒棄惟分數評價的同時,又要最大程度地保障公平正義——中高考的公平正義在中國社會有着極其重要和特殊的意義,絕不是一個教育問題、招生問題。

紐約這起爭論提示我們,分數評價不科學,不全面,但卻有其獨特價值,尤其是在公平的標誌性意義上,符合國情文化,那麼怎麼辦?

圖源自網絡

美國的做法是一個混合評價的思路,即綜合評價。我們可能不適合搞一個混合評價尺子,分類評價也許會更好?也就是制定不同的賽道,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跑道或者賽道的選擇,實現機會公平。比如有分數評價,有綜合素質評價,各得其所。當然,分數評價上,需要改變目前中高考考試越來越簡單化,模式化,缺少區分度的趨勢;對於綜合素質評價,則需要把握好核心指標,完善監督機制,最大程度保障公平。

中高考改革,無論怎麼改,最後都不能丟了公平,這是改革的一個基本原則。紐約中考與平權法案的爭議核心也回到了公平,看來他們也無法在這個問題上淡定。對於中國,公平是一個更爲敏感的社會問題,但在解決的思路上,可能更需要強調的是機會公平,給晉升渠道的選擇機會,而不是結果公平——強制性的族裔以及其他方式的比例分配。

爲了一種公平,帶來的必然是反向歧視,也必然導致不同時期的鐘擺效應。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