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本最頂尖的設計師一起出動,只為了這個給小孩看的節目

來自專欄 Major大調22 人贊了文章

每天總有那麼幾個朋友圈,跟租房話題一起令我們脆弱的中產神經隱隱作痛——這些四處旅行的傢伙難道都不用上班的嗎??!好在另有一種樂天的解讀:就算足不出戶,也能替我們打通遠方某座城市的任督二脈。有時候,它們在我們心中埋下的問號和期待,價值不亞於旅行本身。

我最近的發現是東京的一個設計展,在Ins上一搜有2萬多個帖子

用身體去理解

這個超人氣展覽的主角,是NHK從七年前開始播出至今的兒童節目「Designあ(讀作「啊」,日語50音中的第一個字母)」。

它的總指導,是創造了明治牛奶、可爾必思等無數款日本國民級零食的設計大師佐藤卓。5年前在東京赤坂安藤忠雄設計的21_21Design Sight展出時曾吸引了22萬人參觀——對,一個給小孩看的節目,在日本最權威和專業的設計美術館裡展出。

這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設計展。

它不講解設計名作的誕生故事、

不正經解答任何和「設計」有關的疑問,

反而在你心裡種下許多個無釐頭的問號。

便當盒裡的一顆梅子是什麼樣的心情?

十字路口是不是某種新形態的迴轉壽司?

一顆雞蛋的變身有多少種可能?

一目瞭然的符號經過怎樣的「斷舍離」?

調動全身的感官細胞,而不只是眼睛。沒有冗長的說明,但在會心一笑的同時,更引人遐思。如果你也看過它的二次元版本,也就是下面這個節目,大概會對其中感染力的來由明白一二。

掃一眼「Designあ」的官網,會發現這個兒童節目的陣容豪華到嚇人,囊括了幾乎所有我們聽說過的日本設計師:從設計Blue Bottle的長坂常、設計Aesop的TORAFU等新生代力量、到隈研吾、原研哉、深澤直人、伊東豐雄、服部一成這些響噹噹的大師級名字。

看點之一是平時嚴肅臉的大師輕聲細語地賣萌

但大師們的任務只是錦上添花,

十多分鐘一集節目多數時候沒有旁白。

一檔沒有旁白的設計教育節目?!

因為它本身就是最棒的設計語言了。

一目瞭然並優美深刻,

而這恰恰是所有好設計的魅力闕值。

新晉網紅noritake在裡面負責插畫、著名聲優坂本真綾唱著兒歌、佐藤卓讓無數個腦洞大開、且從不重樣的「あ(啊!)」傾情串場……但沒人會感嘆「大材小用」,驚呼「あ」的甚至不止是孩子——這個在日本火了7年的節目在豆瓣上高達9.4分。(儘管大陸看的人寥寥無幾,港臺卻早早引進了中文版。)

noritake早就在擔當「看不見的一二三」環節的插畫,現在我們可以知道他極簡中的餘韻來自何處了

儘管星光熠熠,這卻並不是一個精英舞臺。豆腐作坊的爺爺和設計大師共同組成對設計的思索;一碗拉麵的設計解剖和柳宗理的名作同樣鄭重;片尾小孩畫出的「あ」有不遜於專業設計師的奇思妙想……

同時展出設計師的「あ」和腦洞大開的民間作品

迎來了第8個年頭,從140多期節目裏誕生了近50個妙趣橫生的欄目。不止在日本保持收視長青,還把德國、美國的兒童影像獎都拿了個遍。

「和想像中不同」環節

值得一提的是,它在日本獲得是「設計奧斯卡」Good Design的生活領域媒體獎和只頒給最牛平面設計的JAGDA——組成這沒有旁白的十分鐘的,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而已,帶來的感動和歡笑卻顯然超越了年齡和國別。

下面從中精選了幾個「あ!」的瞬間,向各位發出這枚不止獻給孩子的設計安利。

日常生活就是美感教室啊

「解散」是第一期就有的元老級環節,

也是彈幕最熱鬧的處女座福利。

解散的對象有的文藝,

如森林和海洋的土壤,

也有的平凡,

如葡萄、巧克力、牙刷、

甚至關西大媽……

他們花大力氣

為我們製造小世界中的驚奇探索。

世界名作Y椅究竟牛逼在哪?

一顆橘子的美也不一定輸給大師傑作。

一雙球鞋需要設計這麼多繁瑣部件……

以好奇心重新審視身邊物件,

平凡中竟能滲透出靈光一閃

大自然和設計師精心製造的美麗巧合,

一直藏在被漠視的日常裏。

觀察那些常被忽略的「旁白」

但美只是視覺上的愉悅觀感嗎?

他們設置了足夠多的環節

來打破這條常規誤解。

比如另一個元老級環節

「設計的觀察」。

不僅觀察壽司和帽子等實體物件,

還有微風的形狀、

米飯的香氣、

雨水在傘面上綻開的樣子、

清洗叉子時蝴蝶狀的美麗水花;

撥動吉他弦時空氣的震動、

奏出的樂音……

節目中代替說教式旁白的

不是精心製作的配樂,

而是剪刀利落地劃開紙頁、

筆尖在細膩的白紙上摩擦、

醬油注入碟中時的簌簌聲……

想起有人問音樂家坂本龍一:

影像和音樂最不幸的關係

他說當影像已經說明得足夠充足,

音樂又再度說明瞭一次。

實在是愚蠢透頂。

設計的對象是「物」,

但「物」只是眼睛能看到的東西嗎?

在鼓勵人們」動手動腳「的「Designあ展」上 ,可以觀察足跡和時間流逝

設計了MUJI那款著名CD機的

深澤直人這樣定義「觀察」:

發現人們未意識到的感受。

「音樂如風」

「美感」的重點是「感」

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是

「動線的設計」

為什麼居酒屋的收銀臺總在門口?

為什麼美術館的人氣作品常靠近出口?

小紅人在一次次撞到滿頭是包的試錯中,

證明那些潛伏在我們身邊的好設計。

「扎哈設計的SOHO一定很不錯。」

「隈研吾的展覽必須得打卡。」

但灑水壺的壺嘴靠下、

飲料瓶的瓶蓋是螺旋狀、

地鐵的把手有圓形和方形,

卻好像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MUJI紙巾盒和抽紙巾的構造

古典寺廟的木構件比訂書機精巧嗎?

Eames椅比筷子高級嗎?

或許是因為「名作」、「大師」的頭銜,

我們從未賦予它們相同的欣賞眼光。

又或者定義什麼是「好」纔是最難的。

無數個「理所當然」

帶我們跳過了感受和思考的中間步驟,

別人給的等級序列

代替了追問和好奇目光。

對大師和名作的解剖在小朋友對教授的無數個提問中完成

「世界是由人類的想像力創造的。」——野口勇

我們一直在強調「美感」,

但其實美醜並無精確定義,

「感」纔是最重要的。

好在美感的課堂

有時候可能只是一個飯糰而已。

站在過去的延長線上

落語家扮演一隻防災電筒

每次彈幕閃過最多的還有

「めでたい(可喜可賀)」欄目

枯燥傳統?

其實是首了不起的Rap。

「森羅萬象」是展覽中的人氣部分,

孩子們拿起和圓規和尺

創作傳統日本家紋。

這也出自節目中的同名欄目,

「圓和線畫出世界」——

這句Slogan幾乎每集都會出現。

第一次看的時候很驚訝

看似複雜多變的日本家紋

竟然只脫胎自圓和線。

這讓我想起了梁思成在《營造法式》中破譯出的中國古代木建築的密碼:「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成千上萬的設計尺寸,皆由標準材構成。

大概是越源遠流長的經典,

其中的智慧就越純粹。

靜靜躺於我們故紙堆上的「傳統」,

在日本節目裏是動畫和Rap、

是奶奶編織掃把時的專註眼神、

和手拿成品的微笑,

化為感動、自豪和生趣,

被下一代人放進生活裏。

原研哉說,

「在我試圖掌握設計的感覺的背後,

是一種叫做『日本』的概念。」

未來並不是憑空產生的,

它必定站在過去的延長線上。

在我們的土地上也有很多像這樣動人的事物,

他們都是設計師的養分,

也構成了設計的厚度。

大師的話,最簡單也最雋永

彙集了設計大師的環節,

被安插在每期進度條快撐不住的時候。

他們回答同一個問題:

「如何磨練設計之心?」

值得注意的是

這個環節並不叫「設計大師」

或「設計前輩」,

而叫「設計之人」。

MUJI的設計總監原研哉說:

「不妨想像一下

如果你的手機有小動物一樣

毛茸茸又溫暖的觸感會怎樣吧。」

原研哉 作品:梅田病院VI

創立min? perhonen的時裝設計師皆川明說:

「想像一下石頭的魅力吧。

它像什麼動物嗎?

它的重量可以用來做什麼?」

/ 皆川明 作品:min? perhonen的經典面料

設計優衣庫logo的佐藤可士和說:

「路邊有這麼多房子、汽車、招牌……

試著找出讓你心動的東西吧。」

佐藤可士和 作品

設計蔦屋書店的英國建築師二人組說:

「『如果街道上有這樣房子就好了,

自由地想像一下從沒見過、

但會讓你驚奇快樂的房子吧。」

Klein & Dytham 作品:代官山T-SITE和樹葉教堂

景觀設計師田瀨理夫說:

「葉子是綠色的,

但是仔細看,

每一個都是不同顏色,

隨著季節也會變化,

去森林河川磨練眼光,

再和自己獨有的想法連在一起。」

田瀨理夫 作品:「アクロス福岡」

最出色的設計師,

都是最溫柔的人啊。

來自為長坂常設計的水果店製作VI的設計師平田奈美緒

但樸素的話卻偏偏一針見血。

其實早在這次的展覽之前,我就已經開始關注這檔節目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因為太喜歡,反而不知道從何說起。對我來說「Designあ」就是這樣的存在。

在這之前,「大師」之於我只是個嚴厲又渺遠的頭銜,人氣設計師也只憑一晃而過的噱頭去辨識,甚至覺得是褒獎之辭,但從這個給孩子的節目裏,我們似乎可以為所有的「出色」找出緣由了。

長坂常 作品:Blue Bottle京都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後這個「設計之人」環節裏,除了通常意義上被劃入「設計」這一類目的平面設計師、建築師、時裝設計師、工業設計師等之外,還有些意想不到的人。

比如MUJI創始團隊成員之一的小池一子,她當年的精彩文案塑造了一張張餘韻十足的MUJI廣告;Book Director幅允孝,他認為書本的排列組合也是需要被設計的,因此自己「發明」了這個職業;木工藝作者三谷龍二,他用雙手在器皿世界中塑造生活的理想樣貌……

我們總覺得設計世界看起來門檻很高,而陽春白雪是不能被輕鬆談論的。

這檔節目的總監製佐藤卓這樣說

經營人類社會的一切要素都寓於設計之中,無論是政治、經濟、醫療、福利、科學、藝術、教育、地域活動還是日常生活。」他的結論是,設計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相比之下,我們的生活環境卻是更務實的,從小被教導著考試是重要的,美學素養不是;和大眾保持一致是重要的,自己的喜好不是。儘管嚮往美好的生活,但我們的教育從來不教導我們如何生活。缺乏了美學的思考和訓練,一腔熱血地撲向市場時,最「聰明」的捷徑是模仿,但模仿卻從來不能通向品味。

節目給我們打了很多雞血:美不止是大師們的創造,而是喫飯走路的日常小事;藝術不只在博物館和名人富豪的收藏櫃裏,而是無論任何年齡、任何人都能享受的快樂。

這一切的感動,

前提都是美感的教育。

節目中的「速寫あ」環節,音樂人坂本慎太郎等也常在裡面變為享受畫畫的普通羣眾

我們不僅需要有擁有思考厚度的設計師,也需要與他們能力對等的鑒賞者、使用者、企業家。

我想分享給大家負責節目動畫製作的中村勇吾說的話:

「所有的創造都始於「觀察」,這是我們製作節目的原點。而在我們的身邊,就潛伏著大量的美和有趣。擁有了獨屬於自己的視點,就意味著一個自己的祕密世界。越是從觀察中得到樂趣,自己的世界就越豐富。然後再試著去創造吧,把你做的東西讓更多的人看到。創造出豐富的」我「這件事,一定會讓注視它的下一個」我「變得更豐富。」

「和想像中不同」環節

豆瓣上這個節目點贊最高的一條評論是,「別再說什麼種族天賦了,明明就是教育的差距,看完就知道為什麼日本的設計這麼強。」

鈴木啟太 作品· THE包裝設計

事實上,關於好設計是什麼,或者到底應該怎麼做,這個集齊了全部日本大師的節目並沒有給出答案。

「把喜歡某件事物的心情用語言來表達吧(柴田文江)」、「列出100件自己喜歡的東西吧(KIGI)」、「想想讓雨傘站在屋角保持不倒的方法吧(深澤直人)「問問朋友的喜好,親自做個小禮物給他吧(鈴木啟太)」……

沒有人提議去拿起畫筆磨鍊技巧,他們說的都是被快餐時代的大人們嗤之以鼻的小事:我們拋棄了樹葉,選擇了效率;忘記了心動,習慣了便利;懶於打理日常,急著踏上遠方……

柴田文江 作品· 9h膠囊旅館

KIGI 作品·Hope Forever Blossoming

原研哉說過:「日本國民教育從小的美意識,纔是日本設計源源不斷的寶藏」。

日本是一個對個人約束很強的民族,所謂個性,都被藏進了自己創造的「物」之中。如果從高處俯瞰,設計師能給後代留下的是什麼呢?比起某個長青設計本身,締造它的思維同樣重要。它並不是「如何定義美」的標準答案,而是一個更參差多態的未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