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義安

“3月5日,今天我看到很多人幫助老師開鎖。”“3月6日,潘辰宇把倒了的隊旗扶起來。”“3月21日,李浩宇扶起了跌倒的朱益樂。”……杭師附小的好人好事本,就掛在班級後面的黑板邊上,只要發現了好人好事,或是自己做了好人好事都可以記錄在上面。雖然每件事都非常簡單平常,但讓人心裏暖暖的。(4月1日錢江晚報)

“好人好事本”,曾經佔據着教室的重要位置,發揮着重要的教育作用,應該說,在許多人的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可後來,“好人好事本”漸漸失去了位置,並且消失已久。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好學生”的評價標準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學習成績好成爲“好學生”的首要標準,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自然成爲“好人”,類似於“頭懸樑,錐刺股”的事纔是“好事”。

如今,“好人好事本”在校園內、教室裏重現,這是教育本質的迴歸。不過,“好人好事本”能否長期佔據校園或教室的重要位置,能否重回更多學校,關鍵在於能否重新審視“好人好事本”的作用與價值。在筆者看來,“好人好事本”可謂是本小作用大,用好了,可以產生激勵效應、傳導效應、溢出效應。

首先,“好人好事本”可以產生“激勵效應”。在賞識教育盛行的今天,“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已成爲共識。然而,在賞識教育中,卻存在“假大空”現象,比如,“你真棒”式的表揚,言之無物,過於抽象,表揚的效果並不理想。而“好人好事本”中記錄的雖然都是小事,但真實、具體,每一條記錄都是對“好人”“好事”的肯定和褒獎,可以產生“激勵效應”,不僅對主人公是一種激勵,而且鞭策和硬性帶動着班級的其他人。

其次,“好人好事本”可以產生“傳導效應”。在班級設置“好人好事本”,是一種價值導向,弘揚正氣的指向明確,能夠時時傳遞正能量。“好人好事本”中的“好人”或者“好事”,都具有很強的示範性和感染力,可學生學習效仿的標準和標杆,進而形成“傳導效應”,有助於在班內、校內形成大家爭做好人做好事的新風正氣。正如該校老師所言,有了“好人好事本”後,大家會在小本子上記下自己得到的幫助、看到的感人事蹟,因此這本子就成了大家表達感謝和傳遞溫暖的方式。

再次,“好人好事本”可以產生“溢出效應”。“好人好事本”記錄的“好人”“好事”儘管只是條文式的,每件事都非常簡單平常,但“好人”“好事”背後蘊藏的故事,卻不簡單,也不平凡,那些具體的細節一定會是溫暖的、感人的。“好人好事本”不只是班級的榮譽簿,更是立德樹人的資源庫。講好“好人好事本”中的每一個故事,挖掘出“好人好事本”中的教育資源,便會產生更多的“溢出效應”。

把“好人好事本”作爲立德樹人的一個重要抓手,既記好“好人好事本”,又用好“好人好事本”,那麼“好人好事本”就會成爲學生成長的閃光點、班級文化的新亮點、立德樹人的增長點。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