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從受眾和內涵來說


謝謝葉大@葉佳桐邀請,很久沒有看到這麼有意思的問題了。

寫完發現自己扯了好多題外話w,懶得看的只看黑體長句就可以了


先來大致介紹一下這兩部作品

《櫻桃小丸子》是由漫畫家櫻桃子(本名:三浦美紀)於1986年以自己的童年經歷為藍本創作的漫畫,連載於雜誌《RIBON》。主角的名字套用的是作者的筆名,生日也是作者的生日。1990年第一次動畫化後在富士山電視台播出,之後連續20年,都高居日本動畫收視率前三位。

《蠟筆小新》相對而言大家更了解一些,原作者臼井儀人的死也讓這部原本歡樂的喜劇動畫籠罩上了一絲悲情色彩。值得一提的是,《蠟筆小新》原作最早連載的周刊《漫畫action》是日本最早期的青年漫畫雜誌之一,也就是說《蠟筆小新》最早是一部青年漫畫,只是之後動畫化過程因為過多的性暗示和暴力元素受到了一些孩子家長的舉報,內容逐漸轉向為全家歡的兒童動畫。

貼一個日本動畫收視率來讓各位感受一下何謂「國民級動畫」:

接下來是正文,區別有很多,我們從最基礎的來談。

首先是一個播放時長的區別

一般日本TV動畫的播放時長是在30分鐘左右,而之所以我們平時看到的動畫都是24分鐘,是因為電視中插播的廣告被刪除了,一般而言正常的流程應該是下圖這樣的:

《櫻桃小丸子》和《蠟筆小新》都是這樣的半小時TV動畫。

但很多人可能要問,《櫻桃小丸子》確實是24分鐘一集(第一部最早30集時長是7~10分鐘,之後的1000多集全為20多分鐘),可我看的《蠟筆小新》卻都是7~8分鐘的短劇啊,這就是這兩部作品的第一個區別了。

我之前在知乎答過這麼一個問題:

《蠟筆小新》中有什麼有趣的冷知識??

www.zhihu.com圖標

國內的台配版《蠟筆小新》劇集把一個小故事算作一集,而在日本《蠟筆小新》早期一集由3個小故事組成,在後期一集大都由2個小故事組成,所以國內的《蠟筆小新》集數和日本的相差甚遠。

所以《櫻桃小丸子》和《蠟筆小新》雖然都是單集故事之間聯繫很少的單元劇,但《櫻桃小丸子》的一個故事時長20多分鐘,而《蠟筆小新》的一個故事時長大約8分鐘

然後是內容上的區別

《櫻桃小丸子》是以小學三年級女生的家庭和學校日常為藍本的作品,講述的都是圍繞小丸子和她的家人、朋友發生的一些有趣故事,是主基調溫馨的輕喜劇,笑料主要依靠詼諧的人物演出。

而《蠟筆小新》最早就是在成年漫畫雜誌上連載的搞笑漫畫,所以天生具有荒誕滑稽的喜劇氣質。每一個7分鐘的動畫小品,劇本單獨拿出來就是一則笑話故事,而在動畫的惡搞作怪的演出上,也比《櫻桃小丸子》用力的多。從設定上看,蠟筆小新5歲,櫻桃小丸子小學三年級,然而實際上小新要比小丸子還要成熟一些,5歲的設定只是方便他平日的搞怪行事。

總的概括一下,就是櫻桃小丸子內容溫馨有趣,蠟筆小新內容荒誕搞笑。

題主說到受眾,其實在日本現在這兩部作品走的都是合家歡的兒童動畫,什麼叫做「合家歡的兒童動畫」呢?其實就是到了飯點,一家人一邊吃飯一邊看著樂呵的動畫片,老少咸宜,所以受眾這方面沒多大區別。而國內看《蠟筆小新》的相對多一點,看《櫻桃小丸子》的就只有少部分小女孩和我這種大友了。

而在我看來,兩部作品最關鍵的區別在於兩者的喜劇演出方式。當然,我對喜劇也只是一知半解,只能根據自己的一些知識和觀看經驗姑且來總結一下,如有紕漏,還望賜教。

先來講《櫻桃小丸子》。

實拍有一類劇叫做情景劇,起源於美國,以情景喜劇為主。知名的情景劇有很多,例如《武林外傳》《家有兒女》《成長的煩惱》《摩登家庭》。

這種劇有兩個特點:一、每一集的劇情都相對封閉獨立,所以可以很輕鬆的拍好幾百集;二、一般不用外景,都在攝影棚內拍攝完成。這就導致製作成本相當低,可同時也意味著只有在情節和語言上出彩,才能吸引到觀眾。

《櫻桃小丸子》這種就可以說是動畫中的情景劇。

用動畫來做情景劇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在於擺脫了攝影棚的限制,內景外景什麼的反正一樣都是畫,所以小丸子可以很方便的「多出外景」(儘管這樣,早期《櫻桃小丸子》的「外景」還是很少,基本就是家庭-學校兩點一線,後面新版本好一些了)。

而動畫的劣勢在於工期和成本,熟悉動畫製作流程的朋友都知道,這個動畫製作工期和成本是死的,從分鏡到作畫到攝影這一套流程你必須得走完,不像實拍拍完之後剪輯一下就ok,拍多拍少也就是個膠捲的問題,現在數碼攝影了就更沒問題了。

《櫻桃小丸子》必須在上千的劇集里用有限的成本和時間做出有趣的輕喜劇來吸引觀眾,所以我們現在的動畫觀眾去看《櫻桃小丸子》,會覺得這個動畫片怎麼這麼「窮」,人都不怎麼動,跟PPT一樣,就動動嘴動動頭。

那《櫻桃小丸子》又是如何來達成自己的喜劇效果的呢?

上文提到過時長的區別,24分鐘的劇集對一些故事片來說可能還不太夠,但對於《櫻桃小丸子》這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女生的日常來說,卻顯得太過冗長,那麼該如何在24分鐘里講出有趣的故事呢?

首先,《櫻桃小丸子》的大部分鏡頭都是正面的中景或近景,觀眾可以輕鬆地看清動畫中人物的神態和表情。同時,櫻桃小丸子的「平面感」特彆強,很多時候不用透視法去展現人物的立體感,如同在紙面上一般,所以人物對話時一些斜眼瞟的神態相當有趣(現在新版本的櫻桃小丸子加強了人物的立體感覺,反而感覺缺乏了過去的那種味道)。

我隨便找了一集,截了點小丸子的表情下來。

憑藉平面寥寥幾筆,將小丸子的有趣神態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這些生動的小表情是《櫻桃小丸子》這部動畫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語言。

其次是優秀的群像創作,《蠟筆小新》也有群像,但7分鐘的時長使單集故事只能局限在個別人物身上發生,例如野原一家的故事中就沒有風間正男等幼稚園的朋友出場,而雙葉幼稚園的故事就沒有美伢和廣志的出場。

而《櫻桃小丸子》的時長讓片中的更多配角在單集中的出場機會更大,小丸子家裡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姐姐,市立入江小學更是有二三十個同學,而一集里的出場人物基本不少於10個,人物越多,衝突和矛盾越多,能創造的笑料也越豐富。

正統的情景劇,會在笑點插入笑聲,讓電視觀眾有臨場感,而《櫻桃小丸子》雖然沒有插入笑聲,但在笑點會有一個旁白男聲一本正經地把槽點吐出來,跟相聲里的抖包袱一樣,讓笑料一下子迸發開來。

輪到《蠟筆小新》了。

其實在我看來,作為「動畫喜劇」而言,《蠟筆小新》是比《櫻桃小丸子》出色許多的。

小新:有醬油賣嗎?

魚鋪老闆:沒有。

小新:有芥末賣嗎?

魚鋪老闆:沒有。小新:什麼都沒有還敢開店。

這個笑話我們很多人都聽過了,用荒誕誇張的語言邏輯抖包袱是《蠟筆小新》里常用的一個手法,這一類包袱在蠟筆小新動畫里特別常見,最出名的就算那兩句句「你回來了」「小姐,你喜歡吃青椒嗎?」,當然現在這兩句句都已經變成日常了,更多的語言邏輯包袱還有例如諧音混淆等。

不得不說的是,無論是日配還是我們看得比較多的台配,小新的配音都味道十足,那種悶厚而又搗蛋狡猾的特點,實在是將蠟筆小新這個角色塑造得越發立體。所以蠟筆小新你就算是當相聲聽,搭配小新那特色的嗓音,也能喜感十足。

當然蠟筆小新的笑料更離不開的是其出色的搞怪演出的,「鬧劇」是蠟筆小新搞笑的主要表現形式,「小新搗蛋→美伢發火→大混亂」是小新最常見的鬧劇套路之一,而為了表現鬧劇的混亂滑稽,對作畫有很高的要求。

網上流傳這麼一組蠟筆小新的人設變遷圖,小新的臉從原來的圓潤變得越來越扁長,線條也越來越扭曲。而事實上,在人設變得逐漸扭曲之前,蠟筆小新的作畫為了表現出日常的搞笑的混亂場面,就已經在超現實主義的道路上漸行漸遠(笑),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極度誇張的形變。

高能預警:

這段正是做《櫻桃小丸子》和《蠟筆小新》出身的動畫師湯淺政明在蠟筆小新劇場版里的一段原畫,同類的滑稽鬧劇在正片中數不勝數。我一直覺得,湯淺這種狂放的個人風格就是受到了製作蠟筆小新時的經歷的不少影響www。

之前說過蠟筆小新因為單集時長的原因在在人物塑造的廣度上不如櫻桃小丸子,但它通過喜劇色彩強烈的反諷增添了人物的立體性,例如表面正經的風間其實喜歡看幼女動畫《可愛P》,吝嗇的美伢最愛大肆購買昂貴的減肥產品……通過人物行為的滑稽反差來塑造人物性格的多面性,更荒誕而諷刺。

《蠟筆小新》能在這麼漫長的製作中保持一個不錯的喜劇水平,同時作畫方面頗有特色,真的是尤為難得。

大概概括一下的話,《櫻桃小丸子》通過詼諧的各類演出方式來抖包袱,而《蠟筆小新》充分發揮了動畫視聽的優勢,人物、劇情、配音、作畫都成為抖包袱的手段。

我好像扯了一大堆題外話www,來一句話概括一下,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好了:

同樣是小朋友同樣以家庭和校園作為背景的動畫,《櫻桃小丸子》是主基調溫馨的家庭情景喜劇,通過輕鬆詼諧的演出手段逗樂觀眾,但笑料只是輔料;《蠟筆小新》是純粹的幽默喜劇,通過動畫的各種手段來抖包袱、創造笑料,荒誕搞笑是第一要務,但故事中也有家庭的溫情。


在一部主要描寫日常生活的搞笑漫畫中,直接把主要人物畫死,還能以此畫出一整個篇章的未亡人重拾生活信心的故事,簡直就是驚世駭俗,無出其右。這直接把《蠟筆小新》從普通的搞笑漫畫中炸了出來,至少可以稱作社會漫畫了。

德郎之死這個篇章引起了廣泛的爭議,或許有些搞笑漫畫也會描寫到死亡,但多是加入了「有死後世界」或是「死亡不重要」這種戲謔的虛構元素。而德郎之死,徹頭徹尾就是一個悲劇。讀者在看漫畫的時候一般也有自己的心理預設,看蠟筆小新多是追求溫馨歡樂的情感。而在一部主打情感牌的歡樂喜劇中突然打出悲劇牌,從讀者的角度看怎麼樣也無法接受。

當時大多數讀者都覺得這件事太過不可思議,德郎應該會在短期內以某種形式再次登場,並且說明這是誤會一場。沒有,更甚的是,原作者臼井儀人在畫完德郎之死篇章不久之後也離開了人世,死因至今不明。

所以我覺得《蠟筆小新》不應該拿來跟《櫻桃小丸子》比。。。我覺得更像最近熱門的《小偷家族》。。。


櫻桃小丸子是我愛我家

蠟筆小新是郭德綱相聲

小丸子是一般人概念中的全年齡動畫。

而小新是一部給成年人看的動畫,只不過選了小孩做主角。

這兩個作品的差異,在劇場版里體現的最明顯。

小丸子劇場版我記得有92年和15年兩部,劇情基本都是旅行+與新角色之間的互動,沒有脫開生活劇的範疇。

而小新劇場版完全是另一個畫風。什麼武打、科幻、特攝、大河劇、反烏托邦,都跑出來了。你要說小孩不能看,也不是,但是小孩至多能看懂20%的內容,剩下的80%他們是完全懵逼的。

小新劇場版最有名的是《戰國大合戰》,我看到的影評基本有一大半都在說最後死人的時候自己哭的稀里嘩啦。

小丸子再過一萬年都不可能用這種劇本。


這個問題我很想回答。

我小時候看的動畫片除了櫻桃小丸子,還有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大部分是動畫城大風車放啥我就看啥),後來不太愛看大頭兒子之類的國產動畫片了,為什麼呢,因為國產動畫片大多是畫給小孩子看的,說教意味太濃了,每一集都會講點道理,比如,大頭兒子應該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之類的………如果你們仔細回憶,95年左右那個時候的國產動畫大都是講科學講道理的。 而櫻桃小丸子呢,就是在簡簡單單的講生活了。這裡的簡單也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動畫的故事雖然在講平常生活的瑣事,但是,6、7歲的我在看小丸子時總是想過和小丸子一樣生活。為什麼呢?因為作者會把細碎的生活瑣事畫得很美好啊!!比如賞櫻花和小玉吃壽司啦;年夜飯一家人一起吃蕎麥麵啦;家裡新買了刨冰機,一家人都很新鮮啦;每天晚上暖暖的泡澡啦……作者非常細心的畫著各種瑣事,這讓這部動畫片非常美好。有的不喜歡小丸子的也是因為這個吧。再有,就是小丸子里的大部分人,都算正常。思維模式、行為舉止都很正常。反觀大頭兒子……人設都太正了,立不起來。 再說蠟筆小新,最開始接觸這動畫是8、9歲時我的玩伴給我講述的,我完全不能相信,居然有這種氣人的動畫片。後來看了兩集,「一身正氣的」我氣的不行,決定不再看了。心想,看這種動畫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會有小孩這麼色?這麼討人厭!!一直到大學,我也沒再看過。高中大學的時候雖然已經有點懂這動畫的幽默之處,但還是接受不太了。後來大學畢業了,機緣巧合,某天,我突然找了一集蠟筆小新看,這一看,就停不下來了。因為,真的是有趣極了。裡面有些梗其實蠻出乎意料的,最主要的是,裡面的所有角色,缺點都非常之明顯,作者當初創作的時候應該就是想把大家的面具都撕開。誰都不用裝模作樣。畢竟日本……幾乎所有人都帶著面具。看個動畫片,還要看戴面具的動畫片,真的心太累好么?蠟筆小新里的成人也是有面具的,孩子相對少一點,風間,妮妮,他們兩個有面具,正南還好,阿獃和小新其實最純粹,小新就是小新,面對任何人,他表現的就是最本真的他,喜歡漂亮姐姐就勾搭,碰到裝模作樣的大人說的場面話,他也能一句話就給戳穿。這樣的動畫,看著,有種莫名的爽點。再有,這部動畫里的角色,優點也蠻明顯的。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喜愛,自己的堅持,自己的執著。這樣,人物就立起來了,就會感覺他們是活的。 所以在我看來蠟筆小新要比櫻桃小丸子更有深度。當然,蠟筆小新不是給小孩子看的,這是肯定的。 但是這兩部動畫,都很熱愛生活,讓人看了都會覺得生活很美好。沒錯,即使是小新,也會讓人覺得生活很美好。 而大頭類的國產教育動畫……只會給我一種紙片的單薄感。不美好,很做作。

吃玉米的小新,光看著圖片就覺得很美好了。

說起來,兩者的區別還是很大。

《蠟筆小新》本質是一部帶著濃厚成人色彩的動畫,無論是隱喻還是諷刺亦都會在夾雜在各種笑料之中,而《櫻桃小丸子》更多的是家庭輕喜劇而不混雜其他東西。

《蠟筆小新》本質就是如同昭和系列的奧特曼,名義上是給小孩子看,但是各種深意即使是大人也會去思考。

而《櫻桃小丸子》就如同平成系列的奧特曼,笑料十足,充滿陽光但是即使是小孩子也能寫齣劇本。

拿最典型的劇場版說,《我的超時空新娘》裡面一開始四個人演未來劇,正男要成為漫畫家,妮妮要成為大明星,風間要成為大公司的社長,阿獃要研發超級機器。

但是等到他們來到未來卻發現,正男變成了便利店的店員,妮妮是幼兒園老師,風間是社長的手下,而只有阿獃完成了自己的夢想成為科學家研發出超級機器人。

同樣還有還有《戰國大合戰》,在02年可謂是賺夠一大票眼淚,還被改編成電影《BALLAD無名戀歌》,這部裡面的大姐姐可是新垣結衣哦~

當然最有深意的還有《大人帝國的反擊》,荒誕而又滑稽的劇情下面隱藏著一個殘酷的主題:成長是不是一種悲哀?

當大人沉迷與過去的美好,拯救世界的重任被落在一個五歲的孩子,他孤身一人在東京塔上奔跑,摔倒,爬起來,奔跑,摔倒......

但即便如此,還要爬起來繼續前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