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尺有所長,寸有所短。85mm f1.4與135mm f1.8兩個規格之間各有其長短,常常讓人無法在兩者之間做出取捨。本文這次將探討這兩個規格之間的景別差異。

此次我們選擇了有同樣規格的兩支適馬Art頭:適馬 135mm F1.8 DG HSM | Art 與 適馬 85mm F1.4 DG HSM丨Art。鏡頭均為佳能口,通過MC-11在A9上拍攝對比用示意圖。

首先85/1.4和135/1.8理想的彌散圓直徑分別是60mm和75mm左右,直徑相差了25%。彌散圓,指的是物點成像時,由於像差,其成像光束不能會聚於一點,在像平面上形成一個擴散的圓形投影。彌散圓在焦點前後,光線開始聚集和擴散,點的影象變成模糊的,形成一個擴大的圓。彌散圓大小取決於鏡頭孔徑(光圈)和點光源偏離程度(物距)。焦外光斑,就是彌散圓的一種表現方式。

但是實際拍攝時並不是所有作為焦外的背景都是無限遠的,導致點光源虛化的大小無法達到理想的彌散圓大小

【室外對比】

我們先來看在室外拍的對比圖。以下四張照片,分別是135Art,85Art同機位,85Art使用aps-c裁切模式同機位(等效約為127.5mmf2.1),85Art以同構圖(即通過改變機位來獲得主體在畫面中佔比大小一致)。

拍攝模式均為A檔,ISO固定100,測光為點測光 臉部進行拍攝。大家可以先猜猜哪個是135art ?答案在下面:

答案: 135Art;85Art同機位;85Art使用aps-c裁切模式同機位;85Art同構圖

85和135Art同機位的拍攝對比一目了然,不過135Art和85Art視野裁切的差距就已經很小了,最後再對比135Art和85Art以同構圖來拍攝的結果,我們會發現其實兩支鏡頭之間的差距並沒有紙面數據上那麼大的區別。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焦外的大小除了彌散全直徑外,還有個決定因素是【拍攝者與拍攝主體距離】與【拍攝主體與背景(焦外)】的比例。用前者除以後者得到的數字越小那麼在同等彌散圈直徑下,焦外就會散的更開。同理當這個比例相同時,那麼焦外大小就由彌散圈直徑來決定。

雖然我們可以看出135Art的焦外仍然是比85Art裁切的焦外要散一些,但是和85Art同構圖做對比,我們獲得了和135Art幾乎一樣的焦外虛化。不過從透視上直接對比看我們仍然能看出85和135的差距。

這次有一個小插曲 那就是我在使用135art拍攝的時候由於135Art只有f1.8 而且需要的安全快門在1/135s(1/125s),我在以1/60s快門拍攝的時候手抖了,導致了放大看模糊,但是之後使用的85Art光圈比135Art大三分之二檔,要求的安全快門也只到1/85s,在需要確保安全快門為優先的前提下,85/1.4這個規格比135/1.8更具有優勢。同時,相對更低的安全快門速度以及稍大一些的光能能帶來更低一檔的ISO以換來更純凈的畫面。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85/1.4在外景可以一定程度上的代替135/1.8,甚至通過裁切畫面或者改變拍攝的距離(透視)來獲得近似135/1.8的效果。那麼下面我們來看看室內的效果。

【室內對比】

室內的空間與室外相比起來就多了不少局限性,拍攝者的可活動範圍可能不會很大,有些地方是沒有辦法允許拍攝者往後退的。

在這種情況下用85/1.4的話,我們仍然可以拍到一個帶有環境信息交代的場景,無論是前景和後景都能收納進去一些;然而使用135/1.8的時,人物(或者說被攝主體)佔據整個畫面的比例過高,導致無法納入更多背景去表達場景上的信息。

通過這組對比我們得出這麼一個結論:在室內拍攝時,85/1.4這個規格能做到的135/1.8不一定能做到。

【總結】

雖然說135/1.8能給我們帶來更強壓縮感的透視和更大的彌散圈口徑(俗稱更好的虛化效果),但我們通過實驗發現彌散圈口徑帶來的差距並沒有那麼絕對。有時候還會受到拍攝場景的限制,使得135/1.8在實用性上會被85/1.4超過。而且無論是構圖上的局限性還是對環境光線(安全快門速度)的要求上,135/1.8的限制都比85/1.4要多。

但是如果把85/1.4通過裁切作為135/1.8使用的話其實也並不是什麼好方法,畢竟裁切損失的像素(或者說有效信息)太多。

綜上所述,135mm這個焦距有其很獨特的壓縮感和優秀的地方,但135mm的限制性也同樣突出,具體如何在便利性與畫面特性上進行取捨就要看使用者的個人需求。

希望大家看完文章後,對自己選擇135/1.8還是85/1.4這兩個規格的中長焦距大光圈人像鏡頭能有幫助,當然實際體驗以下印象會更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