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

陳鳳偉

北京市數學特級教師

原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衚衕小學副校長

現北京市朝陽區芳草地國際學校副校長

簡簡周 | 採訪

作爲一個數學成績還不錯的文科生,我在學生時代很是受益於此。這不僅體現在高考成績上,更給了我對學習這件事一輩子的自信。

每當別人問我,要不要讓孩子上學前班、上小學之前要怎麼做好數學啓蒙、課外要不要報補習班,我都是信心十足地說,不用。

因爲我自己就沒上過任何補習班,也沒見就因此輸在起跑線上了。

可是說實話,這完全就是我的個人經驗,再加上現在教育壞境已經大大不同了,學生個體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就想,不如還是找個真正懂教育的人來聊聊吧。

於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帶着自己和朋友們的一大堆問題,拜訪了北京市數學特級教師、北京市朝陽區芳草地國際學校副校長陳鳳偉。

作爲一個家有二年級小女生的家長,我深覺這次對話讓我獲益匪淺。

最近,陳校長還出了一本新書,叫做《每個孩子都能學好數學》。這本書是她以一個數學特級教師的身份,與育兒大V常青藤爸爸的對話。

書裏的很多問題都非常貼近現實,也很易讀,涵蓋了數學學習的方方面面,不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也有很多具體可實操的方法,值得所有家長一讀。

數學啓蒙要在生活中完成

簡簡周 數學啓蒙大概從幾歲開始合適?哪些啓蒙方法是正確的,哪些不可取?

陳鳳偉 我覺得數學不只是學科學習,還是全方位育人的工具。我教的不只是數學,也不只是孩子,是教孩子如何通過數學學科學會學習,學會思維。

所以,我一向主張,我們要讓孩子學看得見的、摸得着的、用得到的數學,學有意思、有溫度、有意義的數學。

對於孩子,要有意思在前,才能讓他們感受有意義。

數學啓蒙不是2歲開始還是3歲開始的問題,關鍵是不要超越孩子的接受度。如果是從身邊的、生活的數學學起,那麼可以始終伴隨着孩子的成長,成爲他們生活的一種自然組成。

因爲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買了一兜蘋果,可以帶孩子數一數有幾個,走在路上看見小動物,也可以問問孩子有幾隻,慢慢地,孩子自然就懂得了“數量”,有了數的具體認知。

在和孩子玩遊戲,比如搭積木時,積木是什麼形狀的,每塊兒積木的形狀像什麼,叫什麼?哪些積木可以搭在一起很穩定,哪些放在一起就會倒掉了?怎麼搭一幢房子,怎麼搭得高?什麼樣的積木塊兒適合鋪路,怎麼鋪會平坦?等等,這些不就是圖形與幾何的初步感知嗎?

這就是在生活化地學數學。學前階段甚至包括整個小學期間,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方式是讓孩子在生活中、活動中積累基本的經驗。

小學階段建立的直觀表象越清晰,活動經驗越豐富,他們學習的資源庫越充實,到了中學,孩子們抽象提取、概括的能力就越強。

因爲他有原料的儲備、有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這些是進一步學習的能源。

所以,數學學習的重點是在知識、技能理解和掌握的過程中,學會發現、分析、質疑和問題解決,學會數學地看、想,數學地表達。

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

簡簡周 現在有家長在學前就讓孩子做很多加減法練習,這樣對孩子後面的學習真的有幫助嗎?

陳鳳偉 因爲大人很焦慮,很多孩子在學齡前就“被告知”了太多的知識點、背口訣、做計算等等。

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孩子還沒上學就會加減法速算、背乘法口訣表,多數是靠記憶記住的,至於“3+3爲什麼等於6”,“四六二十四”是怎麼回事,他們並不清楚。

這會導致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日後的學習中,孩子們到了靠記憶提取答案的階段時,曾經的記憶因爲不理解,會有各種偏差、模糊的地界,會在需要用時出現記憶“提取錯誤”。

我們常常看到孩子“計算不準確”、“粗心馬虎”,其實背後是有原因的。

有些孩子資質很好,計算時卻常常在“小河溝裏翻船”。我就問他們,你們考試時是怎麼算的?孩子說:老師,這還用算?我一想就出來了。

這“一想”的背後,其實就是一個“記憶提取”的過程,但過早的、先前不理解狀態下留下的記憶並不都是準確的。

後來,我讓孩子們找到自己經常錯的“點”,比如“7+8”、“9+5”等,在複雜計算中注意不要“一想”就出結果,要刻意“算一算”,“用計算代替記憶提取”。

這樣提高了計算的準確性,孩子有了自信,先前的“模糊記憶”逐漸被“有意計算”正強化。

所以,不要孩子一算錯就指責,或是用“馬虎”掩蓋了真正的原因,一定要找到錯誤點,採取有效的措施。

現在無論家庭還是社會機構,都希望打造一個方方面面有突出才能的孩子,都在追求“領先”,但實際上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

強行超越孩子的認知規律、心理髮展,是會傷害他們的。所以,尊重規律是必須的。

關注情緒比關注成績更重要

簡簡周 我們身邊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孩子往往會因爲一些主觀感受就對某個學科產生牴觸情緒,這種情況應該怎麼引導?

陳鳳偉 在孩子的學習、成長中,情緒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我見過很多孩子因爲一些情緒化的感受,就不喜歡英語、不喜歡數學,這樣的情緒沒有得到家長、老師及時有效的疏導,致使孩子在日後的發展中受到影響,那時後悔就有些晚了。

家長或老師在教育孩子時,常常會忽略對孩子情緒問題的處理,把情緒當成了一個最沒價值的東西。

“學習就學習,幹什麼一會兒高興一會兒不高興。”

但是從我對孩子的觀察來說,孩子年齡越小受情緒的影響越大。所以,無論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做好孩子的情緒疏導。

其實,如果成績不好,孩子自己是會感到沮喪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有懼怕、有退縮,也都是很正常的情緒。

作爲家長和老師,我們應該及時鼓勵他們,幫助他們重拾信心,而不是一味地說教和指責,這一點很重要。

很多時候,關注孩子的情緒,比關注他知識學到什麼程度更重要。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不提倡超前學習。

因爲每個孩子的認知都有一個發展過程,每個年齡段對應着這一階段應有的認知水準。超長的孩子有沒有,肯定有,但不是多數,所以要因材施教。

如果我們對孩子要求過高,以他當前的認知發展水平來說根本達不到,而我們又一味地覺得“你應該會”、“要嚴格要求”,就很容易讓孩子感到受挫,從而產生畏難,甚至厭學。

學好小學數學的三個關鍵

簡簡周 根據您這麼多年的教學經驗,小學階段學好數學的關鍵點是什麼?

陳鳳偉 第一就是從現實的、真實的生活數學開始,讓孩子感受數學就是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實,在我們的小學數學教材中,所有的主題圖都是生活場景。可見,具體的、生活當中的數學,對於學生是多麼重要。

第二,學數學不僅僅是學數學知識本身,一定要通過知識的理解,學會如何學習,給孩子數學發現的眼睛,去看、去想、去思維。

如果只是刷題,永遠都做不完。要在解決問題後學會反思,總結方法和經驗,並且表達出來。

好的學習方式之一是“講給別人聽”。能夠講明白說明真懂了,再去觸類旁通地加以運用,達到鞏固深化的效應。

第三,學數學一定是要在“做”中學的,但這個“做”要有標準、有方向,不能盲目。

老師設計作業要注意質量,哪些是基礎問題,哪些是提高作業,還可以適當留一些一拓展型的題目。這類題目的拓展度要清晰,給孩子綜合運用學科知識、技能的機會。

這類問題是一個逐漸提高的過程,不是所有孩子能一步到位的。

所有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需要成就感,能夠得到一種認可、一種收穫,他們自然就會產生新的動力。

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在“最近發展區”學習,就是有難度、有挑戰,但是經過努力和周圍人的幫助是可以達到的。這種體驗會激發他們產生內驅力。

內驅力纔是最強大的學習力。

數學基礎不好也能補救

簡簡周 如果錯過了最好的啓蒙期,現在已經是高年級甚至是上了中學的孩子,還是很討厭學數學,也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還有機會補救嗎?

陳鳳偉 回到基礎的數學教育來說,應該說,任何時候都有機會來彌補的,但前提是孩子一定要有內驅力。

高年級的孩子厭學或是數學成績不好,原因有很多,家長需要和老師配合,找到根本的原因。

一種可能是因爲知識連接出了問題,出現學習漏洞後沒有及時發現,造成後續學習困難。

還有一類情況,是父母對孩子的關注不夠,情感上有缺失。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對所有的學科學習都很消極。所以要先回到情緒、心理、情感的問題,有質量地陪伴孩子成長。

再有一種是外界幹預過多,高度的重視、過度的給予起了反作用。

要給孩子自己學習的空間,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有需求的時候給予關注。

就拿補課來說吧,補課一定要適度,補在孩子該補的點上,不能過度,否則就是在強化“你數學不好”,反而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

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學奧數

簡簡周 現在有些家長很糾結,還要不要讓孩子學奧數,您有什麼建議?

陳鳳偉 對於基礎數學,所有的孩子只要方法得當都能學好,但奧數不見得適合所有孩子。

人是有多元智能的,每個孩子的優勢也不同,就像有的孩子音樂智能強,有的孩子運動智能強,自然也有的孩子是數理邏輯智能強。

這類孩子如果學習奧數,就是在發展他們的優勢智能,他們自己也會很享受這個學習的過程。

當然,我說的是拋掉了“功利性”的奧數。現在,“奧數”之所以受人詬病,也是因爲跟升學掛鉤,能帶來商業利益。

對於不適合的孩子來說,學奧數不僅會加重他的學習負擔,還會帶來很多負面的效應。

所以,我提倡有數學天賦的孩子去學奧數,就像是學音樂、舞蹈一樣,是出於孩子的興趣和優勢,作爲特長髮展他們的潛能。

因爲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高科技發展也需要有數學才能的人才。

採訪手記

和陳校長的聊天給我啓發最大的有幾點:

第一,數學不是一門抽象的學科,生活經驗的積累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要讓孩子做數學啓蒙,與其讓他像小和尚唸經一樣地背下來那些算數題,不如讓他嘗試在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比如,逛超市時算個賬,搭積木時認識形狀,等等。

因爲將來到初中乃至高中,越是生活資源庫積累豐富的孩子,越是懂得把數學運用在生活中的孩子,思考能力和抽象能力也越強,後勁越足。

這樣的孩子也不容易因爲到了高中,數學難度上了一大個臺階就輕易被刷下來。那個時候,學習能力的分層自然而然就顯現出來。

第二,一定要重視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問題。很多學習障礙,背後的始作俑者其實是孩子的情緒。

孩子是感性的,情緒化的,這是生理規律決定的,不要認爲情緒不重要,更不要視而不見,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正確對待學習,比知識填鴨重要得多。

第三,超前學習不會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甚至有可能越是“搶跑”,越是缺乏後勁,最終落於人後。

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發展規律的,如果硬要把不適合他這個年齡的東西塞給他,只會給他造成負擔,導致“知識消化不良”。

這不僅是對孩子自信的嚴重打擊,也會增加家長的焦慮,進一步給孩子施加壓力。

如果不能引導孩子形成自驅力,再強的外力到最後也只能是無能爲力。

最後,要是你正在考慮孩子的數學啓蒙計劃,或是在爲孩子的數學成績憂心,不妨先靜下心來,認真翻一翻這本《每個孩子都能學好數學》。

只有真正做到胸有成竹的家長,才能不會輕易被焦慮裹挾。

「薦書」

《每個孩子都能學好數學》

陳鳳偉 常青藤爸爸 著

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 作 者 -

簡簡周

壹父母聯合創始人

美國科恩博士親授遊戲力講師、兒童遊戲治療師

親子關係顧問、專欄作者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