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圖,建議wifi下瀏覽

視頻封面

00:09武夷山風光——夏雨風荷

與春天的約會,在初夏撿起

前兩日看書,看到一句話: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是出自范成大的詩《喜晴》,小時候我們學過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著名的句子是: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範老的詩可以說畫面感非常強烈了。

六月是個閑時,這兩日尤其閑散些,所以纔想起要來寫一寫2019年的春天,武夷山的春天。

後兩張圖攝影 by 曉風殘月

春暖人軟,放學回家路過大片青草地。

小花兒開的鮮,摘顏色,每種顏色收集全,院兒裏種滿草花,閉眼,吸氣,陽光橘子味。

這是在武夷山春天的記憶。

始於憧憬,是電視劇讓我愛上武夷山水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

去年在追《知否》,劇名出自北宋女詩人李清照之作《如夢令》,這部圍繞宋朝時期的電視劇中演繹了很多有關建盞還有點茶的鏡頭。

剛好友人是做這個行業,他給我科普道:建盞產自建窯,得名於古代產地,為黑瓷代表,更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曾是宋朝皇室御用茶具,其胎質厚實堅硬、釉水紺黑肥厚、紋理變幻多樣,是一種獨特的黑釉瓷器。建窯創燒於唐代,興盛於兩宋,宋末元初趨於衰落以至停燒。在建盞最輝煌的兩宋時代,宋徽宗用「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為它作宣傳,幾乎所有大文豪也都不吝情辭吟詠其大雅之質。除了一度進貢宮廷,建盞還流傳日本 、韓國 、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享譽中外。但在元代以後,由於人們飲茶方式的改變,建盞趨於衰落,明代停燒。這一斷燒失傳,就讓建窯在中國陶瓷史上消失了800年。20世紀80年代,在多方努力下,建盞工藝得以恢復。2011年5月23日,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友人說:之所以叫建盞,是因為古時候在建州生產製作,之所以不叫杯而叫盞,因為杯同「悲」,盞更大氣。(也有可能是那時候還沒出現杯這個字眼也說不定)

原來是古時的建州啊!想去!!!

《知否》劇照

在看日劇《小森林》的時候,格外憧憬這樣的山間生活,也想和市子一樣,想逃離城市,去到這樣一個地方。

最開始吸引我的,是武夷山一縷陽光客棧的小可愛大米的文案和圖片,讓我覺得,和小森好像啊!

光影、森林、野花、百鳥、山河、大海……所期待的,是《螢火之森》的鄉村時光,是《小森林》的山居歲月,是《海街日記》的平靜溫暖。

山澗的溪流讓夏天清涼爽快,皚皚的白雪讓冬天純凈通透;山頂的雲海翻湧讓早晨滿足快樂,漫天的星辰讓夜晚柔軟充實。

一朵花開,我們看見整個春天。一葉凋零,我們感知整個秋天。

【巖骨花香漫遊道】攝影 by 青簡

所以,到了武夷山,去了水吉。

「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

想追尋的,也不過是與茶事有關的一切吶。

初學點茶,師傅也不會茶山水

宋代,是北苑茶的一個巔峯時期[1]

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說:「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詩人陸遊讚譽為「建溪官茶天下絕」。

與茶有關的,必然是茶器。

因宋徽宗的瘋狂喜愛和安利,建盞成為整個大宋皇族貴胄攜宋代所有文人墨客(蘇東坡黃庭堅米芾歐陽修等)的最愛。

南宋時閩北一帶窯場林立,除了自北宋即享有盛名的建陽水吉鎮的建窯外,泰寧、建寧、武夷山等地均燒造黑釉瓷器,形成一個龐大的窯系。

歸至武夷,是個艷陽天,黎叔說有個建盞師傅今日有空,想帶著我們去拜訪一下。

驅車前往,來到師傅的小院。師傅名曰林熙,愛上建盞半路出家虛心學習求教,而後自己開了間可以自行拉胚制盞的工作室,茶室裡面點茶器具,樣樣俱全。

我跟師傅說想學點茶,師傅就教我了~

?行程特色推薦:

可以參觀並學習整個建盞的製作流程;也可以親自體驗,瞭解學習建盞器型釉色火功等;從葉子開始挑選,研磨過篩,打沫做畫,點茶的全步驟,可以一步一步體驗,感受宋朝文人們喝茶的儀式感。

?營業時間:

早上09:00至下午17.30

?玩法路線:

要報一縷陽光獨家定製的旅行社產品,有專車接送,並全程陪同解說,3人起成團哦~

?實用tips:

1.漢服是在淘寶入手的哦,盡量選正品不要不小心買到山啦!(改天做一個漢服店的推薦,我穿的是改良版,織羽集的【霜華渡】。)2.點茶工具是師傅家的,石臼石磨這些都很難買到這麼精緻小巧的,不推薦自己入手啦!3.傳統的點茶步驟就是用的至少口徑為12㎝的建盞,而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多是口徑為8㎝的主人杯。4.點茶用的茶品可以選用半熟的茶(生茶茶沫是白的,我點的那張;熟茶高沫是咖啡色,上面那張圖),果膠含量比較高的茶更容易出高沫哦~

?人均消費:

不含住宿餐費,體驗費用大約500左右。

忽略我身上的肉肉,還有手殘黨搞的髮型!這個體驗個人覺得很棒,如果假期時間比較短,可以考慮喲!

點茶的步驟很緩慢,也很優雅,現代急性子的人還真是比較難操作。

我自己是學畫畫的,在高沫上作畫也是艱難,師傅表示自己的山水畫也畫不好,哈哈~

建窯遺址位於建陽的水吉鎮,從武夷山開車前往大概2小時。

去瞟了一眼建窯,真的是風雨飄搖飽經滄桑的樣子……

建窯攝影 by 亂顏色

目前建盞的燒制方式分為電燒、柴燒兩種。

電燒成色釉質亮麗,柴燒成色較暗,市場上建盞類別、款式豐富多樣,如要研究透需要花費很多功夫。

返程的時候去徐國清師傅的工廠裏參觀了一下製作流程。

愛上一座城,只是一瞬間

人生這一奇妙的旅程,註定有去無回,無法逆轉。旅行美好從選對起點開始,在一縷陽光還遇見可愛的朋友們。

在這裡蹭家常飯、喝茶、聊天、看書,聽故事,理想中民宿的樣子。

武夷山,也有風雨也有晴,真的成全了我對山與水、煙雨與江南、茶與雅的全部想像。

如果可以的話,更推薦能夠在4-5月份到武夷山體驗採茶,一定會是更深度有意思。

白雲寺是我超愛的人間仙境。

太陽慢慢升起,金色的光線灑下來,一片雲海茫茫,山巒時隱時現,場面壯觀。

天地從黑暗轉向光明這樣的神奇時刻,一個人一年至少要體會一次,才會明白那種隱祕而偉大的溫暖力量。

下山原路返回,路上會再次經過白雲寺,寺裏提供齋飯,行人可以自行投遞功德箱。

白雲寺裏的,一位外國小哥哥看書看得入迷,可不是嗎,清凈的環境,新鮮的空氣,拿上一本書,內心平靜的奢侈時光,享受。

這個場景,在我記憶裏很深刻。

遇林亭也是非常推薦的一個偷閑的好去處。

遇林亭窯址是世界級的古窯址,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窯址之一,處於綠茵深處,沿著山勢蜿蜒。

殿前小橋流水,殿側的兩座爐窯的護棚宛若兩條依山騰起的遊龍,又如兩條登山幽遊用的迴廊。館區的林木、草坪、小塘、古井、宋橋、曲徑與殿堂、長廊構成一座古典的園林。

在這邊「偷得浮生半日閑」可以說是非常舒服了!

漫步在千年前的文人古鎮

五夫裏是我喜歡的那種古鎮,沒有現代化的商業街,也沒有打卡的遊客,朱熹走過的路和千年前一樣,喝過的靈泉依舊清澈甘甜,而他手植的那棵樹如今已是亭亭蓋也;興賢古街的一磚一瓦都很古樸,巷子裏的居民認真地剝著蓮子偶爾抬眸打量一下走進的陌生人……

六月好時節,五夫的荷花,又要開了啊。

花事合集:許你來自武夷山的春天

春花攝影 by 曉風殘月

終:三秋未過,思之如狂

梁惠王詢: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何之?

秀才王融曰:幸四境無虞,三秋式稔。

我初初喜歡【三秋】,便是秀才的這句話,而詩經中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兮。

佳餚在遊記《「偷得浮生五日閑」武夷山水與茶香》說:

曲徑通幽山野林間,宛如置身桃花源。武夷奇茗冠天下,包容大氣大紅袍,悠遠空曠為肉桂、輕靈飄逸是水仙。觀羣山遊九曲,陽光正好雨水也妙,一本好書三五朋友,日飲巖茶近百杯,不辭長作武夷人。

我的心情,和她一樣。

從選擇一縷陽光開始,到不曾結束。

源於初見,期盼著【溪水一旁住兩間房,擁幾冊書有些餘糧】的日子。

我想與你分享的,從來不是以省錢犧牲感官愉悅度的旅行。

我希望你們所有短暫的旅行,都因為住得美、喫得好、玩得爽。

我希望你的旅行不是生活的常態,而是人生的自我饋贈。

你一直在努力,當然值得擁有一切美的好的東西,一年有那麼幾天花能力範圍內的錢,換取一段一生都有談資的快樂回憶,是超值的。


原創攻略,筆者小妖,首發於馬蜂窩攻略版塊,可以轉載,請註明出處和原文鏈接即可(摘抄也是一樣,請註明出處)。

往期回顧——

一縷陽光:武夷山攝影:齊雲峯與三才峯的那些朝朝與暮暮

一縷陽光:武夷山南天道國:數次訪問止止庵,青山白雲無非止止

一縷陽光:武夷山必玩的十大景點指南(含交通、門票等詳細事宜)

一縷陽光:雙世遺武夷山:私藏已久,3分鐘瞭解這座北緯28°的城

參考

  1. ^註:北苑茶是中國茶葉發展史上最著名的御茶,起源於五代十國時期的閩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