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信任。

陸遊是南宋最偉大愛國詩人。他的一生都在為國家的統一而奔走呼號。

陸遊太質樸。仕途不太順,他雖然有六個兒子兩個女兒,但晚年過得比較孤寂,因為他的心裡始終裝著國家的統一大業。

《示兒》是詩人的絕筆。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詩人臨危時依然向兒子們向國人悲慨。詩人的複雜情緒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躍然紙上。這首詩不僅表達了詩人抗金大業未就的與限遺恨,也表達了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

詩人陸遊值得國人永久地懷念與敬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這首詩可謂是孤獨終老而又憂國憂民的代表作。

想想在一個寒冷的雨夜,自己一個人獨自住在一個寂寞潦倒的小山村。沒有親人在身邊,也沒有朋友陪伴,自己在孤獨的時候唯有懷戀年輕時候的雄心壯志。可惜那些理想終究還是沒有實現,現在自己已經年老多病,想去保衛邊疆更是不可能。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當外面的風雨聲在耳邊響起,自己又彷彿回到了年輕時候,穿著鐵甲衣,騎著戰馬,一群人向敵人衝去。

陸遊是一位邊塞詩人,他去過許多的邊關。同時他也是一位愛國詩人,當帝都淪陷,山河破碎,他多想親自去收腹祖國的山河,但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終他也沒能去保家衛國。雖沒有上陣殺敵,但陸遊卻時刻關心國家安危,自己過得不好卻也是經常過問民生疾苦。他是一個憂國憂民,有著深刻愛國情懷的邊塞詩人。


陸遊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 存世詩作九千三百餘首。這樣一個感情充沛的人晚年怎會孤獨寂寞。他是一種憤慨,一種焦灼。

29歲中進士,34歲仕途開始,36歲做京官被外放,42歲被罷官,退休5年後被返聘繼續做官,65歲才正式退出仕途,按照我們現在公務員男60歲退休,他這已經是很發揮餘熱了。

71歲,77歲,81歲都在寫詩吟誦貧苦。

82歲高齡,宋金第三次作戰,陸遊聽到伐金消息,興奮地幻想自己化身為老馬,「一聞金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

至於85歲臨死前寫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更是赤忱愛國的血淚文章。

這樣一個一輩子都處於熱血激憤狀態的人。按照現在的說法「憤青一個」,還是八十歲的老「憤青」。他不會孤獨寂寞。他就是「一身襟報未曾開」。他是焦灼與憤恨。

陸遊被秦檜誣陷仕途幾起幾落,陸遊又信奉儒家,所以他有著儒家的修養。

我認為他是悲傷,悲傷自己報國無門,悲傷國家劫難頻繁。不是孤單寂寞。


陸遊的名氣,聲望,似乎沒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那麼聲勢浩大,實則不然。

周總理對他評價甚高「陸遊愛國情懷突出,不是為個人而憂傷,他憂的是國家民族,是個有骨氣的愛國詩人」。

陸遊的晚年並不孤獨,他是悲憤與憂傷。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都城東京(河南開封),擄走宋微宗,宋欽宗及皇室大臣等三千餘人北去,北宋滅亡。

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恥。

從此,

北伐,

雪恥,

成為陸遊的理想。

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北伐名將韓侂胄,被叛將史彌遠兵變誅殺,並攜其頭前往金國。陸遊悲痛萬分,遂卧床不起,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臨終留下《示兒》絕筆。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1125~1210】

,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今浙江紹興】,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詩人。

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

名不虛傳。

存世詩作九千三百餘首。

陸遊的詩,對後世影響深遠。自晚清以來,每當國勢傾危,人們情不自禁懷念陸遊的愛國主義精神。

他是精神力量的源泉。


南宋風雲一放翁,報國無門縱詩情。

旺族名門身顯赫,出仕囚途被人吭。

空有一腔抗金志,屢遭貶謫無大用。

晚年潦倒多貧困,老來伶仃度餘生。

嫉惡如仇神正義,不懼強權敢發聲。

憂國憂民性倔強,忠孝雙全留好名。

為求父母常安寧,休妻納妾顧家風。

一生坦蕩不得志,蓑衣荷鋤

山居行。

寫詩弄詞飲日月,柴門土灶

一身輕。

不願大宋外族欺,志向北伐未成功。

家愁國恨甚難報,位卑未忘國家統。

身處逆境胸懷大,畢生吶喊喚世醒。

一首示兒育後輩,錯失真愛釵頭鳳.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滿城春色宮牆柳,山盟錦書悔到終。

古來英雄少善事,身世如酒一杯中。

雨打風吹何處是,悠悠萬事全為空。

可嘆陸遊大丈夫,偃仰嘯歌一放翁。


陸遊(1125~1209)南宋臣、詩人。詩名顯世,在南宋四大家中成就最著,愛國熱情洋溢於詩中。《宋史》稱「游才氣超逸,尤長於詩。」其中「超逸」,即神態、意趣等等超脫不俗。「尤長於詩」,就是指陸遊特別擅長於賦詩。而他《夜吟》卻曰:「六十餘年妄學詩,功夫深處獨心知。夜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這首詩意境深刻,反映出他晚年寂寞孤獨的一種表現。這種寂寞孤獨,是陸遊晚年對「道」的一種感悟,只有他內心知道,與一般人不同,他處於崇高的精神境界,如同脫胎換骨。再從以下詩詞看出陸遊晚年崇高的思想境界: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兒》)其中「九州同」,指全國統一。「王師」,指宋帝王控制的軍隊。

「雙鬢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感事六言》)

這些詩充分說明陸遊晚年的寂寞孤獨,具有崇高的愛國情懷境界,不是常人那樣的寂寞孤獨。


晚年的陸遊,可以說有一點孤獨,但絕不寂寞。

因為只有無事可做的老人才會覺得寂寞並孤獨。陸遊並不是如此,因為他的兒子一直陪伴在他身邊,而且他十分孝順。

朋友或許都不在了,但一些晚輩經常會過來請安。比如辛棄疾。他們之間還有詩賦相和,所以陸遊晚年並不孤獨。

他的名氣非常之大。但凡名士都知道他滿腔熱血,無怨無悔地希望大宋強大,希望舉力北伐,恢復河山。他的名氣大到連皇帝都不敢忽視的地步。所以徵召他再次入朝,只不過為了避免他再犯「喜歡上書建議北伐」的習慣,讓他去修國史。修國史是對一個文人最高的肯定。同時皇帝也感念他一片赤誠忠心,就免了他上朝請安參拜的規矩。(另一方面肯定是不想給陸遊機會以再奏一本)

後來他的官職應當是從四品,然後致仕退休。

看不到寂寞,因為他知道和有許多同僚和朋友和他站在一起,唯一的阻力是主和派,一直都是主和派。

只是陸遊當時沒有明白,主和派其實也分為兩種,一種知道打也打不羸,不得不和;另一種只要保住榮花富貴,不能不和。

除了國家,陸遊的心裡根本裝不別的東西。所以小可才說他會有一點點的孤獨感,這個感覺並不是他的情懷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理解,恰恰是許多人理解可偏偏卻看不到行動。

晚年的陸遊,每個人都很尊敬他。

那麼,晚年的陸遊什麼才是主要情感呢?

悲憤!

韓侂胄北伐失敗,最終喪身於漢奸之手。南宋再一次受辱,與金人簽訂城下之盟。

連續的噩耗讓陸遊重病不起,次年身故。

所以,晚年陸遊,依然悲憤!悲痛!悲傷!


個人認為,從兩個方面來看:在施展理想和抱負方面,陸遊遭逢那樣一個時代,可以說是生不逢時……民族家國危如累卵,自己又抱國無門,壯志難酬……而自己的追求和主張又與當朝統治集團格格不入,於是,人生今昔,陸遊要走的路註定孤獨……

我們可以從其詩篇《示兒》、

詞篇《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

詞篇《卜運算元》——驛外斷橋邊……來洞悉詩人孤獨的內心世界……

另外,詩人在個人婚姻感情生活方面也是比較失敗的……

詩人一面承受著來自傳統的封建衛道觀念和倫理教條的鞭笞……一方面又背負痛失甜蜜愛情之後生活的苦楚所帶來的磨難……

這個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欣賞陸遊和唐琬的詞篇《釵頭鳳》窺見詩人坎坷不平的情感生活里孤獨的精神世界……

好在春遊沈園的第一次偶然相遇,唐琬取得夫家同意,遣致酒肴,聊表對陸遊的撫慰之情……可當年已八十的陸遊重遊沈園之時,物是人非……昔日的沈園早已破敗,而當年的所愛早已不復存在……說不盡的孤獨……道不盡的凄涼……仍舊陪伴著詩人自己……


謝謝邀請。

陸遊是人,絕大多數人的晚年都寂寞孤獨,陸遊也不可能例外,而且,也不可能是世界上寂寞孤獨最為獨特的一個,理解自己或者自己身邊人的晚年寂寞孤獨,比理解陸遊更真實,更有價值。

陸遊已經去世很多年了,現在要理解他的寂寞孤獨,主要靠他的作品,而作品,作者當時的瞬間感受的記錄,也不排除偽造謊稱的感受,因此,並不能證明作者的真實處境,真實的狀態。那麼,理解他的感受,就成為實際上的虛構和假想,不可能真實。既然不可能真實,這種理解若有意義,就是一種遊戲意義。若當真,就容易讓自己陷入幻覺之中,對個人的意識、情感都很容易造成傷害,嚴重者,癔病,精神分裂。


「鐵馬冰河入夢來」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兩句,是陸遊陸放翁老年寂寞孤獨生活的濃縮和心境的真實寫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