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盛和

一、

初次看到沈先生的視頻,一位鶉衣鵠面的流浪漢,蹲坐在路邊,侃侃而談,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從左傳裏的小故事,引出孔子的治國理政思想,再結合稻盛和夫的「利他之心」經營哲學。

我特別注意他說的其中一句話:

「我們大多數企業家」。

當時還不清楚他具體的身份,以為是一個遭受巨大變故的企業家。

我的第一反應是心裡頭很難受,壓抑…心想,企業家真難!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學過這麼多知識,懂的這麼多,竟然過得如此落魄。

換位思考,我們也在創業,也在學習,也在努力…

不免陣陣傷感襲上心頭。

二、

後來網上謠傳沈先生是91屆復旦高材生,因妻女出車禍雙亡,精神打擊太大,才流浪街頭。

他博古通今,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從企業經營到治國理政之道講的頭頭是道。網友們眾皆悅服,敬稱他為沈大師。

這幾天通過沈先生的自訴瞭解到,他原名叫沈巍,上海人,已經流浪26年,父親是60年代的大學生。(當時中國大學生鳳毛麟角)

沈先生從小特別愛看書,尤其熱愛歷史書。為了有錢買書,撿垃圾、橘子皮、碎玻璃,賣掉然後買書。

然而他的父親對此行為卻深惡痛絕,沈先生無奈只能躲著父親看書。(很難想像一個大學生父親不讓兒子看書學習)

同學們也因為他常常撿垃圾而嘲笑他。

「為什麼乞丐討飯被人同情?我付出勞動,撿垃圾換錢買書反而不被理解,遭受譏笑。」

他想不明白。

三、

1986年沈先生大學畢業以後,迫於父親壓力,選擇了他並不喜歡的上海某區審計局工作。(1986年的大學生也是稀缺人才)

可上班第一天,他就去單位的廁所,把垃圾桶裏的廢紙撿出來。這些還有留白的紙張,他覺得還能廢物利用,浪費實在可惜。

那時的他已經經濟獨立,不需要靠撿垃圾換錢買書。可是隻要在單位一天,只要看見有垃圾,他始終去挑撿。

「有價值的東西怎麼可以被浪費呢?」

1993年,一個導致他人生重大改變的打擊,發生了。

由於不斷有人投訴他在單位撿垃圾,領導讓他回家待業。

父親和年邁的外婆因為這件事情和他發生了激烈爭吵。

他更不理解了,為什麼親人、領導這樣對我?我撿垃圾不賣錢,反而給單位節約資源。

「就沒有人能理解我麼?」

1995年,沈先生和家人斷絕了聯絡,開始一個人在外生活。

因為撿垃圾,鄰居投訴,被趕出了住所。因為撿垃圾,房東無法忍受,反反覆復的被攆了出來。

最後無奈的選擇了流落街頭,並始終堅持他的理念。

「人,不能肆無忌憚的浪費」

四、

喫別人剩下的食物果腹,穿別人丟棄的衣物裹身。唯一的支出,就是大量的買書。

沈先生一輩子有個理想,最好能像諸葛亮,出將入相,為國家為社會做出一番貢獻,如果做不到諸葛亮,就學杜甫,憂國憂民。

他開始發自內心的想為國家的垃圾減量做出貢獻,提倡垃圾分類就是源頭治理,遂不斷地跟路人傳播他的垃圾分類理念。

只是他將撿來的垃圾堆在綠化帶裏,既有礙市容,又令過往行人不適。

最後連城管都來趕他。

他繼續買書,看書。什麼書都買,什麼書都看。

繼續思考並弘揚著他的理念和價值觀。

儘管這個理念從始至終都不被這個社會所理解和接納。

五、

當看到他的這些自白時,我內心第一刻想到了魯迅筆下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清朝末年的知識分子,生活在新舊社會的過渡時期。

受封建教育制度影響,有著書生特有的清高,不願意從事勞動賺取錢財,但又沒有功名利祿,生活過得非常窮酸。

孔乙己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因為沒有收入,常常去偷書看。

在清朝科舉時代,偷書並不是一件可恥的行為,然而他染上這種舊習後,社會卻改變了。因為偷書,被打折了腿。

最終,在肉體的毒打和心靈的虐殺中孤獨地死去了,孔乙己至死都不明白。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他悲慘的結局。

「孔乙己,你一定又偷了別人家的東西了!」

「竊書不能算偷,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

「沈巍,你怎麼又去撿垃圾了」

「我撿的不是垃圾,是有價值的東西,能理解麼?」

..............................................

六、

關於沈先生讀書的一些思考

讀書是很好的學習方式,我們是應該學習沈先生的讀書精神,多讀書。

據說猶太人人均一年讀64本書,美國人一年25本,日本人一年18本,而中國人人均一年不到1本。

難怪沈先生說:

「我不是大師,如果你覺得我是大師,那是因為你們書讀太少了。」

但是讀書應該學以致用,而不是空有滿腹經綸

沈先生作為1986年的大學生,讀了幾十年的書,似乎已把《論語》、《詩經》、《左傳》研究的非常透徹。

可是,據說他自己所說,手裡頭用的手機,花了500塊,託人從網上買的。

在這樣的時代,如果連買個手機都不會,熟讀論語又有什麼用呢?

治學是讀書人自由的,但個人的自由不能妨礙到他人。

沈先生,學生時期影響同學,工作以後影響同事,在家影響父母,出去影響鄰居,流浪街頭還影響市容。

其實追求自由和恣意妄為的界限就在於一個人的行為是否妨礙到他人。

而不妨礙他人是治學人最基礎的本分。

做不到這兩點,讀再多書,也沒用,不過是個書獃子罷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