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兒個案一宗都嫌多!

5歲女童去年初被揭懷疑被雙親虐打致死個案轟動全港,而近年本港的新呈報虐兒個案數字亦有上升趨勢,在2008年至2018年期間由882宗增加至1064宗,增幅約20%,嚴重個案中有兒童被虐打成植物人,甚至死亡。申訴專員趙慧賢支持政府強制舉報懷疑虐兒個案,但認為虐兒個案上升牽涉多個原因,而非單單欠缺機制的結果。她認為機制複雜,須要社會有共識才能推行。公署同時指,教育局和社署有關虐兒指引不一致,建議部門之間溝通修訂出清楚的指引。

設計圖片

申訴專員趙慧賢認為,虐兒不但會令受虐兒童身體及精神受創,更會對其心理造成長遠的負面影響,他們大部分均不懂得主動向別人求助,不少施虐者更是受虐兒童的至親,因此與兒童有緊密接觸的學校老師,社工等專業人士若能留意他們的情況,以盡快作出識別和介入,當有助及早處理問題。

申訴專員公署調查通報懷疑虐兒個案,指無機制規定舉報。

社會有意見認為,防止虐兒通報機制一直未夠完善,現時並無設立任何機制或行政措施規定與兒童有直接接觸的專業人士,例如老師、社工、醫護等,懷疑或知悉虐兒事件後,必須向社署或警務處等舉報,而法例亦無強制舉報的規定,以致當局往往在悲劇發生後才能介入事件,而非及早作出預防。

趙慧賢又稱,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早於2011年已建議所有締約國建立報告暴力侵害兒童行為的機制,至少各國直接與兒童接觸的專業人員應報告暴力事件,疑似暴力事件或暴力風險;根據國際防止虐待及疏忽照顧兒童協會去年對86個全球地區的調查,當中71個國家已立法強制通報懷疑虐兒個案,包括美國、加拿大、瑞士、澳洲和日本等。

設計圖片

就應否設立強制舉報機制,趙慧賢傾向支持,認為可以揭發或防止虐兒個案,減低對他們的傷害,但難以一概而論可以減低多少個案。被問到虐兒個案上升是否與本港未有機制有關,她表示數字上升牽涉多個原因,並非單單因為未有機制而造成。她認為社會上有不同意見,現時未有共識,亦有聲音稱強制舉報會造成濫報,破壞專業人士與家庭的關係,故認為機制是一個複雜的課題,涉及多個持分者,必須有深入和廣泛的討論、研究和諮詢,在社會達到一定共識始能推行。

另外,教育局有向中、小學講述如何處理懷疑虐兒個案,但卻無指示幼稚園,公署認為很多虐兒個案涉及幼兒,當局應在《幼稚園行政手冊》加入資料,以助幼稚園盡早識別懷疑虐兒個案,再向有關單位通報及向幼兒提供協助。

設計圖片

公署又指出,社署有關把懷疑虐兒個案轉介至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跟進時,指出校方應告知家長或監護人,但教育局去年修訂的指引則認為無須徵得家長同意。公署認為兩者雖無抵觸,但社署承認學校經常對此有疑問,公署建議雙方理順有關指引達一致意思。公署亦建議教育局統計及分析學生缺課的時間及原因,以瞭解整體情況,從而規劃適切的支援工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