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中將,戍守陝甘寧被毛澤東讚譽有功,指揮海軍潛艇首次跨出第一島鏈

文/譚平嬌 吳志平

周仁杰,原名周球保,1912年5月生於地處井岡山西麓的湖南省茶陵縣馬江麻石寨外祖母家,茶陵縣棗市荊芫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參加蘇區反“圍剿”、紅軍長徵、保衛陝甘寧邊區、延安大生產運動以及東北、冀察熱遼攻勢作戰等,率部參加甘溪、龍家寨、承德、北票、遼瀋等著名戰役戰鬥,多次受到軍團的嘉獎。新中國成立後,他堅守着中國萬裏海疆長達30餘年,見證了中國海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近海走向遠海、從蔚藍走向深藍,爲中國海軍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55年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以及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是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2001年在北京逝世。

立志井岡山

1926年夏,年僅14歲的放牛娃周仁杰受駐紮在茶陵的北伐軍的革命啓蒙教育,隨即參加了鄉農民運動,擔任童子團團長。馬日事變後轉入黨的地下祕密活動,參加了轟轟烈烈的農工運動和農民夜校的學習。1929年初,參加茶陵西鄉地下游擊隊,與潘祖浩、譚積金等地下黨員組織“黑殺隊”,在界首白沙、棗子園、瑤裏仙等地開展殺土豪惡霸的活動,並把黨的地下工作範圍擴展到茶、安、酃三縣邊區。1930年2月經潘祖浩批准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5月馬伏江成立茶陵七區區政府和七區遊擊隊,周仁杰任茶陵西鄉七區遊擊隊班長,與郭應時、潘祖浩等率領七區遊擊隊在茶陵、安仁交界的朱嶺坳山區建立遊擊隊根據地。11月,因茶陵、安仁、攸縣3個縣的挨戶團、保安隊的“圍剿”,西鄉遊擊隊突出重圍,轉移到湖口(九區)、舲舫洮水(八區),3個區的遊擊隊合編爲警衛連,周仁杰任警衛連班長。12月底,八區區委爲了拔除馬伏江敵據點,派周仁杰等人化裝偵察,成功夜襲馬伏江,鼓舞了西鄉革命羣衆。

馬伏江戰鬥後,恰逢茶陵縣委從嚴塘灣裏撤至九隴山地區,周仁杰奉縣委指示,化裝成貨郞在茶陵、酃縣、安仁交界地區的白區做祕密交通線工作。在血與火的革命浪潮中,周仁杰逐漸成長爲一名不怕喫苦、不畏犧牲的革命戰士,於1931年5月被中共茶陵縣委派往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分校學習,從此踏上了革命人生的新徵程。

1932年7月紅四分校畢業後,周仁杰被分配在湘贛蘇區紅8軍23師直屬機炮連擔任副連長兼機槍排排長,後又任紅17師50團機炮連連長,先後參加了大壠、古城、高隴、九渡衝、棠市、梅花山、潞田等戰鬥。

1934年1月中旬,爲了打破蔣介石調動百萬大軍發動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中革軍委命令紅17師由分宜、新餘地段渡過袁水,北上破壞南潯路,切斷敵軍戰略交通運輸線,牽制贛江以東的敵軍重兵,配合中央紅軍反“圍剿”作戰。此時,周仁杰擔任紅17師50團偵察隊長,參加了北上行動。在北上途中,他身先士卒,率領偵察隊偵察袁水沿岸情況,確定渡河地點,爲師長蕭克在黃沙戰鬥中成功實施智借敵“刀”殺敵戰略提供重要信息。在漫江戰鬥中,剛任51團2營代理營長的他,率營部擔當師團前哨任務,組織兵力阻擊、擊潰偷襲的敵軍,使紅17師成功化險爲夷。在隨後的陶莊、沙灣、龍門場等戰鬥中英勇作戰,提任紅17師51團營長。3月下旬,紅17師命51團爲前衛,周仁杰率領的2營又爲51團的前衛。他率營部隨師長蕭克前行,指揮開路,先行抵達袁水河北預定渡河地點,率先強渡袁水。在掩護紅17師主力勝利渡過袁水後,他率2營又改爲後衛,阻擊追擊敵軍,爲紅17師主力軍順利跳出白區敵軍包圍圈、回師湘贛蘇區保駕護航。

1934年3月底,紅17師回到湘贛蘇區後,周仁杰率部先後參加了沙市、澧田、金華山、松山等戰鬥。特別是在沙市戰鬥中殲滅了敵王東元第15師的一個旅,活捉了旅長侯鵬飛,成爲湘贛蘇區反“圍剿”中最大的一次勝利,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支援了中央蘇區反“圍剿”鬥爭,爲堅持湘贛蘇區革命鬥爭增強了信心、創造了條件。

回憶這段革命鬥爭歷程,周仁杰在《從井岡走來》中寫道:“大革命的風暴,把我這個十幾歲的小長工捲進了革命的浪潮。……我也在血與火中受到啓發、教育、鍛鍊,這是我革命征程中的第一個轉折點。……土地革命時期,革命先烈的英雄行爲和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永遠是鼓舞我前進的動力!……深情眷戀着我們湘贛革命的故鄉,默默地別離了父老兄弟……”

風雨長徵路

1934年8月,周仁杰隨紅6軍團打完湘贛蘇區最後一戰——松山防禦戰後,於7日從江西遂川橫石、新江口地域出發,告別了湘贛蘇區根據地,懷着依依不捨的心情,踏上了西進的漫長征途。

在西征途中,紅6軍團擔任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的先遣隊,一路上突破了敵人5道封鎖線,順利渡過瀟水、湘江、清水河、大沙河等重重險阻,在敵人重兵前堵後追中開路前行,於10月7日抵達貴州甘溪。在甘溪鎮,紅6軍團陷入敵湘桂黔三省軍隊24個團重兵包圍。周仁杰率前衛營(即第3營)首先與敵桂軍第19師遭遇,展開了激烈的、震驚心膽的甘溪戰鬥。在甘溪遭遇戰中,周仁杰機斷行事,率部正面頑強阻擊,在硝煙瀰漫的戰火中誓死捍衛了甘溪陣地,擊退敵軍的多次進攻,爲兄弟部隊加強防禦和掩護軍團大部隊轉移突圍贏得了時間,使紅6軍團主力歷盡千難萬險,突破湘敵32旅防堵陣地,順利跳出湘桂黔三省軍隊的“追剿”、堵截,於24日成功抵達印江縣木黃與賀龍率領的紅3師(後恢復紅2軍團番號)勝利會師,爲紅6軍團的徵戰史濃墨重彩地抹上了一筆。


開國中將,戍守陝甘寧被毛澤東讚譽有功,指揮海軍潛艇首次跨出第一島鏈


◆紅6軍團部分人員於1935年在湖南省新化縣合影,前排左起:周仁杰,李銓,政治委員王震,政治部主任夏曦,軍團長蕭克;後排左起:王赤軍、賀慶積、戴正華。

紅2、6軍團的勝利會師,不僅在關鍵時刻挽救了革命危局,也爲紅6軍團先遣隊的西征任務劃上圓滿的句號。至此,兩支紅軍匯合成一支戰略突擊力量,在中國革命最困難的時候,又擔負起策應中央紅軍突圍,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的歷史使命。10月28日,兩軍團發起湘西攻勢,11月7日襲佔湘西要衝之地永順城。“湘西王”陳渠珍集結3個旅和1個團的兵力,妄圖逼紅軍退出湘西。13日,已擔任51團參謀長的周仁杰,率1營爲後衛,掩護主力撤出永順城,沿途僞裝狼狽潰逃的假象。在誘使敵前衛團進入龍家寨伏擊圈後,他率部祕密摺回龍家寨參加伏擊戰。在敵人被突然襲擊的機槍聲打得暈頭轉向四處亂竄時,周仁杰帶領部隊趁勢衝向敵營,端着刺刀與敵人肉搏廝殺。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他毅然指揮部隊奪回讓出的山頭,截斷退路,圍殲敵前衛團。在51團打響後,其他兄弟團部隊也向敵主力發起猛烈進攻,僅2個小時的激戰,殲敵40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物資,給“湘西王”主力以殲滅性打擊,成爲速戰速決的殲滅戰。龍家寨戰鬥是黔東會師後的第一仗,不僅鼓舞了兩軍團的士氣,還有力地策應了中央紅軍突圍長徵,更爲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1935年,蔣介石命令湘鄂川黔四省敵人對新生的革命根據地發動大規模“圍剿”。4月13日,時任51團團長的周仁杰,奉命率部從敵中央突破,奪取廟凸第一陣地,向陳家河鎮及銅關槽敵主陣地攻擊。在敵我激戰中,一顆子彈擊中周仁杰的面部,頓時血流滿面,但他毫不畏懼,仍堅守前線指揮,擊斃敵旅長李延齡,全殲敵172旅,破壞了敵人整個指揮。15日,追至桃子溪,又殲滅先增援、後逃竄的敵58師。陳家河、桃子溪戰鬥,撕開了敵人“圍剿”的大缺口,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反“圍剿”鬥爭的轉折點,對後來堅守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鬥爭奠定了基礎。

1935年11月,中央紅軍抵達陝北後,紅2、6軍團開始長徵,周仁杰從紅四分校上幹隊學習結業,擔任紅6軍團16師師長,時年23歲。他率師部避實擊虛,斬關奪隘,浴血奮戰,從湖南經貴州,挺進雲南。1936年3月30日,接紅四方面軍電令,紅2、6軍團決定渡過金沙江,實現兩軍會師。4月26日拂曉,周仁杰率16師擔任紅6軍團前衛,從石鼓出發,連夜沿江上溯125裏至巨甸,先遣搶渡金沙江,掩護紅2、6軍團主力勝利渡江,安全進入西康。至此,蔣介石妄圖圍殲紅2、6軍團於金沙江以南的計劃破產。

1936年5月,在隨紅2、6軍團翻越玉龍雪山進入稻城時,周仁杰左臂舊傷(1935年7月在胡家溝戰鬥中第三次負傷所致)復發,經軍團衛生部長戴正華檢查,其左臂因碎骨頭碴引起發炎化膿,很可能保不住,而且會危及生命安全,從而建議其截肢。周仁杰一聽就急了,作爲紅6軍團師長,只有一隻胳膊,今後怎麼帶兵打仗?堅決不同意截肢。最後,他硬是在沒有麻藥可用的情況下,忍着巨痛,冒着生命危險實行刮骨清創手術,竟奇蹟般地保住了左臂,沒有加入到紅2、6軍團獨臂將軍行列之中。

手術後,帶着重傷的周仁杰,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征途上的道道難關,翻過雪山,趟過草地,於8月26日到達哈達鋪。從哈達鋪直接進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上幹隊,11月進保安紅大一科學習。

戍守陝甘寧

爲了迎接全民族抗戰的到來,毛澤東提出:在主力部隊開赴前線後,爲鞏固八路軍、新四軍的總後方陝甘寧根據地,使其成爲全國抗日的大本營,組建邊區留守部隊。1937年10月,中央軍委將留守部隊改編爲留守兵團警備團,周仁杰擔任留守兵團警2團團長。他牢記毛澤東在留守兵團成立大會上說 “我在延安就是靠留守兵團喫飯”的話語,深感保衛邊區“任務重於生命”。12月,周仁杰奉命率領警2團奔赴三邊戍邊。三邊自古以來爲邊塞要地,是陝甘寧邊區的西北門戶,也是留守兵團的一個重要戰略防禦方向,日軍、國民黨頑軍對此地區虎視眈眈。周仁杰一到三邊,就深入各地察看地形地貌,瞭解風土人情和物產,並制定防守三邊戰鬥方案。在環境惡劣的塞外邊區,他堅持抗日統一戰線,宣傳共產黨抗日救國宗旨;加強部隊政治、思想、軍事等方面教育,整軍備戰,促使部隊正規化,提高部隊戰鬥力;反對分裂,反對倒退,開展針鋒相對反摩擦、武裝清剿土匪鬥爭,保衛三邊人民生活、生產安全,促進邊區的發展。

1939年,全國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頑固派置民族希望而不顧,掀起了反共高潮。陝甘寧邊區作爲中共中央所在地,被國民黨視爲眼中釘、肉中刺,成爲反共的重點。隴東地區是陝甘寧邊區的西南大門,更是首當其衝,鬥爭尖銳、激烈、複雜。10月,中央軍委在延安召開留守兵團工作會議,會議結束當天,毛主席點名要在楊家嶺接見周仁杰、張才千兩位留守兵團的團長。第二天上午8點鐘剛過,周仁杰和張才千相伴走進毛主席住處,在簡要地談了些情況後,毛主席對他們說:“這幾年,你們守邊有功啊!”不等答話,毛主席接着說:“……不安心留守這個問題要解決,邊區是八路軍、新四軍的大後方,是我們的家,這個家安定了,前方將士才能放心殺敵。……這幾年,你們做了不少工作,有你們在,我們是放心的。……隴東是頑固派發動攻擊的主要方向……”不知不覺談話已近中午,毛主席邀請了他倆共進午餐。毛主席與他倆邊喫邊聊近1個小時,相談甚歡。飯後告別時,毛主席再一次嚴肅地對他倆說:“同志們,留守後方,責任重大。”周仁杰和張才千莊嚴地向主席行禮,帶着毛主席的教誨和厚望返回了部隊,傳達了毛主席對邊區部隊的親切關懷,官兵們倍受鼓舞。

12月,周仁杰臨危受命率部移防隴東慶環地區,主要擔負警戒胡宗南部42軍的可能襲擊、待命支援385旅二梯隊作戰、保護隴東“糧倉”交通線以及保障邊區的生產、貿易活動的正常進行,任務艱鉅,責任重大。1941年1月,警2團駐防慶環後,周仁杰率部首先殲滅隴東慣匪趙老五部,接着改善邊區軍事防禦態勢,奪回被頑軍蠶食的孟壩和小塬子,後又邊開展生產自給運動邊加強軍事近戰訓練,多次打擊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高潮,安定了社會秩序,鞏固了隴東地區邊防。6月,西海固地區爆發以馬思義爲首的回民武裝起義,威震陝甘寧三省,國民黨當局慌忙調集兵力對回民暴動鎮壓。周仁杰率團迎護這支回民暴動隊伍進入邊區,保存了這支有生革命力量。

在抗日戰爭時期,周仁杰雖沒能如願赴抗日前線殺敵,但還是服從大局,滿腔熱忱地留守陝甘寧邊區10年。在那10年裏,他雖有過一段低迷而艱難的時期,卻總懷揣着“責任重於生命”的革命信念,恪盡職守,戍守中共中央抗日根據地總後方,爲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保衛陝甘寧邊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鏖戰縱南北

正在舉國歡騰抗日戰爭勝利的時刻,周仁杰受命奔赴晉察冀,後轉戰冀察熱遼。1945年11月,周仁杰被分配到冀中縱隊任1旅旅長。1946年1月6日,周仁杰率旅部在葉柏壽、凌源與國民黨軍戰鬥3天,遲滯其進攻,打破了蔣介石在停戰協定簽訂前攻佔熱河首府承德的美夢。4月下旬,周仁杰奉命率旅接替正面防禦平泉之敵,與楊得志、蘇振華協同作戰,擔負承德正面的防禦任務。在鳳凰嶺保衛戰中,周仁杰揚長避短,啓動近戰、堅守陣地戰和山地攻防戰相結合,成功粉碎了敵人的多次進攻。6月初,因承德防禦正面寬大,兵力薄弱,冀察熱遼軍區令獨立1旅和熱河獨立2旅合併爲第13旅,周仁杰任旅長,主要任務仍爲防禦平泉之敵第13軍。8月,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國民黨第13軍向承德進犯,周仁杰爲掩護軍區黨政機關安全從承德撤離,在中關戰鬥中再次身負重傷。

1947年2月,周仁杰調任冀察熱遼軍區第17旅旅長。6月,冀察熱遼軍區夏季攻勢,他率部和兄弟部隊一起採用攻城打援戰術,連續攻佔赤峯、圍場、寧城、建平、凌源、北票等重要城鎮、據點,共殲敵8000餘人,控制了錦承線中段,使熱河戰局出現了新局面。7月,周仁杰奉命組建冀察熱遼軍區獨立3師,並擔任師長。9月中旬,冀察熱遼軍區秋季攻勢,他按照軍區前指制定的圍城打援計劃,率部第二次攻打北票城,與敵鏖戰10余天,以軍事攻勢爲主,政治攻勢相配合,頻打緊逼,誘敵出動,圓滿地完成了預定作戰任務,受到軍區前指的表揚。12月,奉東總指示“截殲北票逃敵”,周仁杰率部發揚紅軍長徵精神,冒着暴風雪,一天一夜急速行軍200餘裏趕赴大烏蘭地區,雪地伏擊殲敵93軍1個團13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輜重,受到東總表揚。

1948年2月,獨立3師編爲東野第11縱隊33師,周仁杰任11縱隊副司令員兼33師師長。6月中旬,爲配合華野作戰以掩護東野主力休整,冀察熱遼軍區發動夏季攻勢,周仁杰率11縱隊攻克隆化等城鎮,解放了熱河廣大地區;兩次挺進冀東,攻克昌黎、北戴河等重要城鎮、車站、據點,切斷敵“輸血管”北寧線,隔絕關內外敵人戰略聯繫,揭開了遼瀋戰役的序幕。在遼瀋戰役中,周仁杰率11縱隊33師在錦西地域,與4縱隊一起阻擊敵“東進兵團”的瘋狂進攻,堅守陣地21天,爲保障塔山正面防禦的翼側安全,他指揮部隊主動出擊,掃除錦西外圍敵警戒陣地,奪取寺兒堡、魏家嶺、劉家溝諸要點,受到東總嘉獎和羅榮桓政委的表揚。

1948年11月1日,激戰後僅休整兩天的11縱隊奉命加入東野“先遣兵團”作戰序列,祕密揮師入關,於11月中旬抵達薊縣集結,奉命進行短期休整,準備參加即將展開的平津戰役。12月15日,周仁杰奉命率部向北平以西地區開進,在海淀、門頭溝、黃村、南北辛莊、古城、田村一線,形成對北平西北部的弧形包圍。在肅清北平西郊敵外圍據點後,他率部又擔任保護北平文物名勝古蹟的任務,並受到中央軍委的通令嘉獎。12月底,48軍(11縱整編)奉命移駐北平東郊通州地區,在準備向北平城東發出總攻作戰時,天津已被我軍攻克,北平成了一座孤城,於1949年1月13日宣告和平解放,周仁杰率部參加解放軍北平入城式。

2月上旬開始,全軍進行南征整訓教育。4月26日,周仁杰響應毛主席“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號召,率部從通州地區揮師南下,加入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渡江戰役。5月17日,他率部於九江突破敵長江防線,解放九江,進到江西豐城、樟樹一線,於22日佔領南昌,隨之,進抵贛州,參加贛西南戰役。9月,又率48軍全面收復了井岡山。至此,這個在井岡山戰鬥成長起來的小戰士,歷經15年的南征北戰,經過無數炮火的洗禮,淬鍊成一名叱吒風雲、戰功赫赫的忠勇戰將,又回到了井岡山的懷抱。

瀝血大海疆

1950年12月,周仁杰調任中南軍區海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此時,正值抗美援朝初期,爲保衛珠江口、控制瓊州海峽,保障中南沿海航道安全,他克服不懂海軍技術的困難,虛心向蘇聯專家和原海軍人員學習,經常率領有關人員深入邊防海島,實地勘察選點,在湛江港、硇州島和榆林港構築海岸炮兵陣地、艦艇駐泊基地,經過幾年努力,初步建成了中南沿海海岸防禦體系。


開國中將,戍守陝甘寧被毛澤東讚譽有功,指揮海軍潛艇首次跨出第一島鏈


◆1963年6月合影,左起:東海艦隊段德彰政委、周仁杰副司令、東海艦隊航空兵司令員王學清、東航副政委胡漢生。

1958年11月,周仁杰擔任東海艦隊副司令員。他走遍艦隊轄區,經常隨艦船出海蹲點、訓練,帶着問題去調查研究,傾盡全力緊抓以軍事訓練爲中心的海軍隊伍建設,不斷總結、探討新的訓練方法,寫出一系列如何提高部隊訓練水平的調查報告。1962年,臺灣海峽局勢緊張,東海艦隊地處鬥爭前沿,周仁杰要求部隊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帶着敵情練兵,沉重打擊了臺灣當局所謂“武裝滲透”“兩棲突擊”“海上襲擊”的長時間、多批次、多方向的襲擾活動。1964年,周仁杰在部隊推廣郭興福教學法,開展羣衆性的大比武練兵活動,受到葉劍英元帥讚賞。1967年,周仁杰因反對李作鵬等人全盤否定海軍十幾年建設成就的“三·二”會議,以“站錯隊”被免除職務,下放參加北京學習班。學習期間,被安排上天安門城樓參加毛主席檢閱紅衛兵的活動。湮沒在人羣中的周仁杰卻被毛主席一眼認了出來,毛主席直呼其原名“周球保”,並向他問好,聽說他被下放了,生氣地說不應該埋沒人才。不久,周仁杰結束了學習班的生活。

1970年3月,周仁杰調任海軍副司令員,分管軍事訓練和院校工作。那時,海軍屬於“文革”重災區,部隊的正規化軍事訓練遭到嚴重破壞。然而,他始終擁護毛主席“要準備打仗”“這樣訓練好”指示,組織實施了艦艇部隊海上拉練、飛行部隊空中轉場拉練、炮兵及技勤的野營拉練,親自到重點單位蹲點整頓,抓基礎和合成訓練,恢復訓練規章制度。每年主持舉辦海軍師以上幹部毛澤東軍事思想戰役集訓班,以提高海軍領導幹部的組織指揮能力。1974年,他排除各種困難,用兩年時間成功研究實施封鎖渤海灣的戰役演練。1975年,他深入潛艇部隊,周密制定方案,指揮海軍潛艇首次跨出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訓練,探索穿越島鏈的訓練方法和經驗,開海軍艦艇部隊訓練由近海伸向遠洋的先河。


開國中將,戍守陝甘寧被毛澤東讚譽有功,指揮海軍潛艇首次跨出第一島鏈


◆周仁杰(中)和老鄉們一起。

在“文革”期間,周仁杰不僅儘自己所能抓緊海軍軍事訓練,更是旗幟鮮明地同林彪、“四人幫”集團的倒行逆施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遭撤職、批鬥。1982年至1987年,周仁杰當選爲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1年1月22日,周仁杰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周仁杰一生戎馬倥傯、戰績顯赫,爲中國海軍的現代化建設可謂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是一位實至名歸的滄海英雄。他在開國中將之中,無疑是一位默默無聞的人,但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和全部力量都獻給了黨和人民,就像早年一部紀錄紅2、6軍團戰鬥經歷的電視專題片《十年苦鬥》中這樣描述說:“紅二方面軍的總政委任弼時同志爲他取名周仁杰,是期待他今後能夠真正成爲人民軍隊中的一名英雄豪傑,……而周仁杰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本文爲頭條號作者原創

轉載請聯繫《黨史博採》

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採微信公衆號:dangshiboca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