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碎片化閱讀真的會害人,一知半解比無知還可怕。

這個問題其實就和日本人最喜歡說的源義經其實沒死,而是跑到蒙古大草原成為了成吉思汗一樣,你覺得可信度高嗎?不高,只要稍微翻閱一下網上資料就可以找出駁論,但是他就是被大多數人所認同,並一直流傳開來。

徐福東渡是發生在公元前218年的事,而此時日本早已脫離了新石器時代(繩紋時代)進入了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早已開始進行農耕等一系列生產活動。而這些技術可以肯定是外來人包括先秦人帶過去的,但絕對不是從徐福開始才帶過去的。

而神武天皇的事就更不可能了,神武天皇誕生是公元前711年,立國為公元前660年,時間根本對不上。

就現有的文獻證據來看,徐福東渡是真的,但是有沒有到日本真的沒有非常準確的證據指向,日本的一些民間「徐福會」也只是抱著對中國文化的興趣進行研討,但對於從公元700年才開始有古書存在的日本來說,他們的研究成果真的可信嗎?

還有說徐福到美洲的就更扯了,秦代造船技術已經發達能跨越太平洋了??

看書要多用腦,不要指望靠天天刷刷悟空問答就能學到東西。


說徐福是日本天皇有點扯了,不過他渡海找仙藥,確實疑點重重。

徐福作為一個方士,怎麼能受到秦始皇這樣的重視呢?

那時候的方士並非徐福一個人,大家乾的也是差不多的工作,摸索著煉仙丹,找找仙山啥的。這麼多人當中,徐福脫穎而出,必有他的優勢。

徐福的煉丹技術估計不咋地,但是嘴皮子應該很溜。我們可以想像,他說服秦始皇投資,不可能隨便說一句我要去找仙藥,你給我錢吧!問題就在於大海。

(徐福東渡)

和普通人的認識不一樣,當時沿海地區的漁民已經有了豐富的出海經驗,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徐福所在的齊國被稱為「海王之國」。所以,徐福一定向秦始皇描繪了一幅壯麗的海洋畫卷。

對於秦始皇來說,海洋肯定有著很大魅力;而對於徐福來說,海洋絕對是最好的避難所。

徐福為什麼要去大海尋找長生不老葯?

徐福第一是齊人,他肯定是了解大海的,憑那時候的航海技術,出海遠渡重洋是非常危險的,耗資巨大的。第二,徐福是方士,乾的就是煉丹求葯的事情,他肯定了解其中的貓膩,長生不老葯在海上?徐福這個專家能有多大的把握?

而且,還有一個疑點,徐福第一次拿到了秦始皇的贊助,沒把仙藥帶回來。他又一次去找秦始皇,再次開口要了一大堆東西,又跑出去一趟。

這個風險有點大了吧?他就不怕秦始皇一生氣把他咔嚓了?兩種可能性,一是徐福確實有把握找到,而且拿出了能保命的證據,不過我們沒有看到記載。第二種可能性,就是徐福有更重要的計劃,值得冒險再騙秦始皇一次。

(齊王建)

徐福要去大海,很有可能是避難,不僅僅是自己避難,也有可能是當時齊國最後君王齊王建的三個兒子出去避難。當齊國投降之後,秦始皇就把齊王建安置在一個地方,不給食物,最後活活餓死了。

但是史書沒有記載他的三個兒子去了哪裡,也許被秦始皇殺了,但是如果其中一人躲過了這場災難呢?

徐福極有可能是要帶著「幼主」避難,當時秦始皇勢力所不能到達的,只有大海。也許,徐福通過第一次的考察,已經認定了日本的具體方位,才冒險再要一次錢,出海避難。

如果徐福去避難,為什麼不直接買一條船偷偷的去?

徐福需要做足準備,假設他之前已經到達了日本,看到了當時落後的原住民,他會怎麼想?這個地方是安全,但是來了之後怎麼樣,難道過食不果腹的生活?

所以,對徐福來說,準備必須充分。你看第二次出海,徐福帶了童男童女,這是為了啥?這就是自己的家屬團啊,可以繁衍生息,可以建立自己的小王國。

(徐福帶著童男童女)

還帶了什麼?「五穀」和「百工」。童男童女吧,還可以說是求仙問葯表示尊重,帶種子和工匠,明顯不是為了求仙好不好?不知道徐福怎麼忽悠的,反正帶種子和工匠,想想就能明白,這是在開拓殖民地。

所以,徐福敢再一次去找秦始皇,就是拚死一搏,拿到足夠的資源,然後跑路。

徐福如果到了日本,他們過得怎麼樣?

現在日本大量的徐福傳說和遺迹就不說了,甚至還傳出了統治日本的謠言,這個沒有資料佐證,可能性不大。

但是可以肯定,徐福他們就算到了日本,也是非常低調的。因為畢竟是騙了秦始皇的東西出來的,人家要是一怒殺過來怎麼辦?所以必須低調,盡量融入當地原住民生活。

他們的日子會過得不錯,但是必須隱藏自己蹤跡,比如不能再使用熟悉的語言文字,服裝樣式也要適當改變。

所以,徐福東渡推動了日本的技術文化進步,而且也融入了日本原住民的生活,繁衍生息。但是為了安全,也隱藏了自己的身份,消除了很多特有的中國文化特徵。

以上都是根據史料進行的猜測,並沒有實質性的證據,拿出來和大家討論一下而已,博君一笑,還望高手指正。


通過研讀史料,我更傾向於大膽的認為:徐福的最終目的地是美洲大陸,途徑過日本島居留一段時間,留下了很多居住的痕迹,也帶動了當地文明。


徐福東渡事件

徐福東渡,這一事件的記載最初在《史記》出現。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第一次出海耗費巨大,但沒有成功求得仙藥。於是,有了徐福第二次東渡。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攜帶「五穀子種」,乘船泛海東渡,成為迄今有史記載的東渡第一人。對於徐福東渡,《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也有記載:「(秦始皇)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

徐福究竟入了哪兒?

1、日本說:徐福第二次出海沒有回歸,於是就有了各種的猜測和後世的考證。非常有意思。綜合一些史學家的分析,一說認為徐福就是去了日本,因為根本沒有求得仙藥,而害怕秦始皇責怪,乾脆就在當地繁衍生息下來。這一說法為目前比較主流的看法。徐福在日本留下了很多居住的痕迹,帶動了日本當地文明的發展。

日本當時還處於石器時代,沒有文字、沒有農耕,徐福給日本帶去了文字、農耕和醫藥技術,也就成了日本人民心目中的「農神」和「醫神」。這些都有相應的日本當地的考古證據。在日本福岡縣板付的考古遺址中,發現了碳化米粒遺存,經碳十四測定,與在朝鮮半島釜山金海地區發現的碳化米為同一類型。說明在同一個歷史時期,日本人民開始了農業生產,尤其是水稻種植。在同一時期,日本也開始使用青銅器和鐵制生產工具以及絲織品等,而且開始有了文字。所有這些,都與此前的日本繩紋文化沒有任何傳承關係。日本學界、考古界公認:彌生文化源於中國北方沿海文化。這也是日本文字為什麼和漢字相似的緣由。

日本學者八木奘三郎認為,中國山東省有類似銅劍、銅鐸的器物出現;梅原末治等學者說,「銅鐸之見於日本,無疑意味著中國秦漢人的東渡」。此外,在彌生町遺址中,還出土了中國古鉞、古鏡和秦式匕首和漢字等。日本人喜歡葫蘆都與中國入海的方士有關。

據統計,在日本的徐福遺迹有五十多處。清代駐日使館參贊黃遵憲寫有「避秦男女渡三千,海外蓬萊別有天。鏡璽永傳笠縫殿,倘疑世系出神仙」一詩,並注有「日本傳國重器三:曰劍、曰鏡、曰璽,皆秦制也。」日本新宮有徐福墓,還有1071字的墓碑。新宮市內更有製作和銷售「徐福天台烏葯」、「徐福壽司」、「徐福酒」等商品的。在速玉神社內,陳列著徐福所用過的鞍、蹬等物。新宮蓬萊山內還有「徐福神龕」,被稱為「徐福之宮」。每年都有「御船祭」、「燈祭」等,都是祭祀徐福的活動。

2,美洲說:《史記·封禪書》記載,自齊威王以來便有人不斷尋找三神山,並成功抵達。所達之地,禽獸盡白,而黃金為官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

太平洋常年西風,而北美西海岸又常年積雪。黃金官闕正好符合墨西哥瑪雅文明的城邦傳統。(當時的日本還處於石器時代,居洞穴。不可能有官闕。)而徐福抵達美洲時間也正好與瑪雅文明的興起一致。瑪雅盛行陶器,而在當時中國陶瓷工藝領先世界。瑪雅的天文學十分發達,而中國古代方士對天文星象的研究又極其透徹。個中因由不能想像。

漢武帝時,淮南王的謀士伍被談及徐福東渡下落時說到「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平原廣澤豈是形容日本之彈丸之地的?止王不來意指徐福得到廣袤富饒的土地後當了王,便沒回來了。所以徐福所到之地極有可能是美洲大陸。

另外,學者認為,日本與中國大陸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費巨資歷經數年才能抵達,所以,徐福很有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發現美洲大陸並加速了瑪雅文明的繁榮。

3,本人看法:上述兩者綜合可能就是正確答案。

徐福東渡,到日本有相應的考古證據,徐福到過日本並留下居住痕迹,促進了當地的文明發展,這應該是事實。徐福是否要定居日本呢?不一定。他可以繼續到美洲,同時也帶動了美洲文明。

當然,這只是本人的一種完美想法!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