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今年是第12屆,聯合國爲此確定的主題是,輔助技術,主動參與。旨在促進所有患者的充分參與,並確保有必要的支持。咱們這兒0到14歲兒童中,有約500萬到900萬自閉症患者,從包容到接納,前提是充分了解。但是,不僅普通羣衆對自閉症認識模糊,從專業的角度看,診斷和治療措施也缺乏統一標準。

自閉症的概念,是1943年由美國學者坎納首次提出的,在醫學界,也稱爲孤獨症。自閉症,當前認爲是神經系統失調影響到大腦功能而引致的終身發展障礙,症狀在3歲前出現,其病因尚未明確,學界的觀點是,遺傳因素、圍產期因素、免疫系統異常、神經內分泌及神經質等,都對自閉症的形成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自閉症兒童,被人們俗稱爲來自星星的孩子,其顯著的特徵有2個,社會交往障礙及興趣狹窄。有自閉症的孩子,有交流和互動的困難,理解他人的話語對他們來說很費勁,甚至是壓力,比如,孩子可以毫無障礙地演講,卻在和人對話時變得無所適從,甚至說出有失分寸的話;自閉症兒童,會只專注於一樣東西,不斷重複同樣的行爲,比如,對其他孩子的玩具沒有興趣,卻會把地上的鞋子擺得整整齊齊。

普通人往往認爲,不愛說話或性格孤僻,就是自閉症,這種認識誤區,導致部分兒童經受不必要的治療。實際上,自閉現象,不等於自閉症。自閉症,更多表現爲人際交往與情感交流障礙,可伴有智力減退,與後天生活環境及教育因素無關。診斷自閉症需要進行嚴格的評分制檢查。自閉症狀通常都會在3歲以前就表現出來,那些因爲家庭突發變故、嚴苛管教、遭受暴力等導致的內向膽小、性格孤僻、不敢與人交流等,其實不是自閉症,而僅僅是自閉式性格。自閉式性格,也會影響心理和行爲,需要進行必要的幹預,但是,這類幹預主要是心靈撫慰及溝通,以及專業的心理治療,這與自閉症所需要的系統行爲訓練,是有本質的不同的。因此,家長髮現孩子有自閉性格特徵的時候,需要給予及時的關愛,但沒有必要四處瞎投醫,以免造成誤診或過治,反而會對孩子造成新的心理傷害。

在醫學界,對自閉症的認識也在不斷髮展,最初時,認爲只要教會孩子恰當的語言表達,自閉症就自然消失,後來發現,超過一半的自閉症孩子存在明顯的學習障礙,是比較嚴重的神經發育障礙疾病。對自閉症的治療措施也發展爲以行爲和教育治療爲主的綜合幹預,需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訓練方法,主要集中開發腦潛能,減緩僵硬刻板行爲,消除不良行爲,以減輕家庭刺激和壓力。當前學界的觀點是,對自閉症兒童的幹預訓練越早越好,重點是教會孩子有用的社會技能,達到生活自理,學會與人交往的技巧,以及與周圍環境協調配合的能力,建立行爲規範。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示範法及塑形法,配合獎懲,強化正常行爲,幫助患兒建立正常的行爲模式。同時,幫助家長理解並接受自閉症的長期性、頑固性、致殘性,做好長期合作治療的思想準備。

學界對自閉症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現在咱們來扼要介紹近期的重要進展。咱們這兒的學者近期發現,果蠅若發生名爲KDM5的蛋白功能缺失,就會導致果蠅腸屏障受損,出現與同類保持距離、對同類發出的危險信號反應遲鈍、與同類接觸頻率下降等,類似自閉症的社交障礙。這項研究提示,自閉症與腸道微生物羣落失衡相關,因爲,自閉症患者通常也會出現便祕、腹脹、腹瀉、腸道易激綜合徵等腸道症狀。研究也發現,通過調節腸道菌的免疫穩態,可改善果蠅的社交障礙行爲,並延長壽命。這爲尋找人類自閉症治療,指出了新的探索途徑。美國學者則發現,大腦中某些蛋白質與自閉症的關係,其中叫AC3的酶,與抑鬱、自閉、肥胖等有遺傳關聯;加拿大學者則鑑別出了與自閉症相關的基因突變,並嘗試通過誘導多能幹細胞衍生的神經元細胞來治療自閉症。

英國卡迪夫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了自閉症基因突變與發育運動障礙之間的聯繫,CYF1P1基因突變會導致腦細胞發育的變化及運動問題,研究表明,在運動學習困難發生的早期,可通過行爲訓練實現部分逆轉。美國休斯頓大學的學者則發現,受體LXR缺失,會導致大腦海馬區齒狀回缺陷,進而帶來自閉症。這些研究都一再證實,自閉症的產生有大腦結構的異常,背後則有基因突變層面的相關機制。當前,自閉症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病率約爲1.2%,且呈逐年上升趨勢,有統計資料顯示,咱們這兒的自閉症患者總數已接近或超過1000萬。在藥物治療方面,法國學者曾嘗試應用布美他尼,1種通過阻斷離子進入細胞,從而降低氯離子濃度的利尿劑,來治療自閉症,但研究樣本數量很小,目前還沒有看到確切的臨牀推廣跡象。因此,在對待自閉症兒童的時候,可以且應該做的,是瞭解自閉症的真相,並早期發現並進行幹預,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大衆學會理解並接納那些來自星星的孩子們。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