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鏡公司研究原創圖片/小伶)

借非經常性損益操縱利潤,這本是A股上市公司年報粉飾的慣用伎倆,但深康佳A卻把這一花樣創新性地玩到了極致,讓人大開眼界。

2018年報顯示,深康佳A再度保持持續盈利,實現歸屬股東的淨利潤超過4個億,但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其扣非淨利潤實則鉅虧近8億。透鏡公司研究發現,康佳之所以能夠在主業鉅虧的情況下還能實現利潤的反轉,離不開其第一大股東華僑城及盟友南方愛視的神助攻——二者通過兩筆合計僅3億元左右的小規模交易,巧妙地利用會計準則,幫助康佳實現了近7億元的賬面盈利,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神奇效果。

那麼,這樣神奇的效果到底是如何達到的呢?

營收與扣非淨利虧損雙雙狂飆

深康佳A於上週末正式披露了該公司2018年報,公司報告期內實現營收461.2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7.71%;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11億元,較2017年大幅縮水了91.87%。

截至2018年底,康佳的主營業務已經初步形成了供應鏈管理、電子產品和環保業務“三駕馬車”並駕齊驅的局面:2018年,供應鏈管理業務爲康佳貢獻了283.49億元的營收,而該公司以家電爲主的電子行業類業務收入只有131.70億元,此外,康佳的環保業務還實現了30.21億元的收入,上述三大主營業務分別佔據康佳2018年全年總營收的61.46%、28.55%和6.55%。

從財報數據來看,康佳2018年整體營收的大幅增長,主要得益於該公司報告期內的供應鏈管理業務的大幅擴張,該公司去年的供應鏈管理業務收入同比大幅增長了107.65%,相反,報告期內康佳在傳統電子行業取得的營業收入卻同比下滑了18.44%。

康佳2018年營收大幅增長,而歸屬股東淨利潤卻大幅縮水超過九成的原因,主要是該公司2017年通過處置不動產獲得了鉅額的投資收益。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康佳變賣了原來深圳總部所在地的地皮,獲得了70億元的收入,由此產生了65.88億元的投資收益。

康佳方面表示,如果將2017年不動產處置所獲得的投資收益貢獻因素排除,該公司2018年歸屬股東的淨利潤實際反而較2017年同比增長了22.56%。

不過,儘管從賬面數字來看,康佳2018年歸屬股東的淨利潤繼續處於盈利狀態,但實際上,這些利潤似乎並非由上述“三駕馬車”驅動的,因爲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康佳的扣非淨利潤仍然處於鉅額虧損的狀態,且虧損額高達7.95億元,較2017年時進一步擴大了超過7倍。

數據顯示,康佳2018年取得的最大一項非經常性收益爲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包括已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沖銷部分),該項目爲康佳利潤表貢獻了7.33億元的一次性利潤;同時,康佳2018年還取得了大約2.60億元的政府補助——關於這些利潤的來龍去脈,本文後面會作進一步的詳細探討。

巧借會計準則操縱7億賬面利潤

歸屬股東的賬面利潤盈利,但扣非後的淨利潤卻鉅額虧損,這種借非經常性損益做大賬面利潤的方法在A股上市公司中並不少見,但透鏡公司研究注意到,從具體操作手法來看,康佳無疑將此舉發揮到了一個極致。

透鏡公司研究注意到,讓康佳2018年利潤表由負轉正的關鍵先生,在於其利潤表上的一筆9.27億元投資收益,追溯這筆投資收益來源不難發現,這筆投資收益中,包括1.8億元的股權投資收益,以及5.51億元的“喪失控制權後,剩餘股權按公允價值重新計量產生的利得”——這些收益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透鏡公司研究注意到,去年6月下旬,在2018年半年報即將編制的關鍵時刻,康佳突然集中出售了旗下兩家子公司開開視界5%的股權和崑山康盛51%的股權,其對上述兩家子公司的持股比例由原來51%和100%分別變成了46%和49%。

兩筆交易過後,神奇便發生了。

上述兩筆子公司股權處置交易,爲康佳帶來了約1.45億元的直接股權投資收益——但這筆收益還不是最重要的,更精彩的還在後面。

由於交易前,開開視界和崑山康盛均爲康佳的絕對控股子公司,而如上交易之後,它們就變成了康佳的參股子公司,這一參一控的變化,讓康佳有了充分的藉口對開開視界和崑山康盛兩公司在康佳合併財務報表中以不同的會計口徑進行重新入賬,恰恰是這一口徑的調整,又讓康佳利潤表增加了超過5億元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

(透鏡公司研究原創圖片/小伶)

爲了便於理解,透鏡公司研究在此假設一個與上述交易高度接近的極簡財務模型:假設A公司原本持有B公司100%股權,其中,A公司作爲母公司賬面上直屬的淨資產爲1000萬元,B公司作爲控股子公司賬面淨資產爲200萬元,那麼A公司合併報表上的淨資產應該爲1200萬元——但是,如果A公司某天以300萬元的價格對外出售了B公司51%的股權(此時B公司對應的市場估值約爲600萬元,較淨資產溢價200%),那麼這筆交易過後,A公司合併報表上的淨資產變成了多少呢?

答案是:大約1600萬元!其中包括:1000萬元的母公司既有淨資產,加上出售B公司51%股權所取得的300萬元交易對價(注意:此處會產生股權投資收益),再加上另外剩餘的約300萬的賬面長期股權投資餘額(B公司600萬元整體估值的49%部分,注意:此處會產生“喪失控制權後,剩餘股權按公允價值重新計量產生的利得”)——喪失了絕對控制權後(持股低於50%),此時B公司不再是A公司的合併報表範圍,A公司可將對B公司的權益以長期股權投資(有時也可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名義納入資產負債表,而這筆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可按B公司的公允價值(即市場估值)乘以權益比例(49%)計算。

從上面的極簡模型不難看出,一筆交易下來,A公司合併報表賬面上突然多出了大約400萬元的賬面淨資產出來(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聯合貢獻),這個400萬元的賬面淨資產增值會被記入到A公司利潤表的投資收益項下,最終轉化成了該公司的淨利潤。

通過上述例子可以大致瞭解康佳2018年主要賬面利潤的真實來源,很顯然,康佳2018年至少有5.51億元的賬面利潤是通過巧妙的資本運作手段和會計手法來實現的,這些賬面利潤純屬公允價值變動引起的,根本不會產生實際現金流,而在上述交易中 ,真正影響現金流的,是其1.45億元的直接股權投資收益,如果把這筆直接投資收益算進去,康佳2018年應該通過上述小小的外科手術,巧妙地合計實現了大約6.7億元的賬面利潤。

誰在給康佳利潤數表加槓桿?

或許有人說,賬面利潤也是利潤,可問題是:康佳通過如上手法獲得的利潤真實嗎?合理嗎?

透鏡公司研究注意到,接手崑山康盛和開開視界上述股權,並幫助康佳實現6.7億賬面利潤的關鍵交易對手方,不是別人,正是康佳的第一大股東華僑城,以及盟友南方愛視——有直接利益關聯方華僑城的參與,這就不由得不讓人浮想聯翩了:至少,華橋城只要在交易價格上稍作“友情”支持做大交易標的公允價值,康佳由此產生的直接股權投資收益和“喪失控制權後,剩餘股權按公允價值重新計量產生的利得”兩項指標便立馬同步起飛,進而讓康佳能夠在賬面上取得一個不錯的好收成,而華僑城也不必爲此付出太大代價——畢竟,康佳的這些投資收益中相當大一部分只是會計手段運作出來的賬面利潤,是由公允價值變動導致的,並不附帶真正的現金流。

公開資料顯示,華僑城去年6月28日收購崑山康盛51%的股權時,向康佳支付的對價只有2.81億元,但就是這2.81億元的交易,爲康佳貢獻了大約1.93億元的投資收益,其中直接股權投資收益爲9827萬元,“喪失控制權後,剩餘股權按公允價值重新計量產生的利得”爲9442萬元。

不過,對康佳利潤表影響更大的則是該公司對開開視界5%的股權處置,這筆交易的對價爲5000萬元,康佳並未披露具體接盤方細節,但透鏡公司研究通過天眼查和企查查提供的工商資料變更中仍然能夠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疑似接盤俠爲南方愛視,該公司爲國信證券旗下的一隻物聯網併購基金所實際控制,南方愛視於去年6月28日新晉成爲開開視界的股東,持股10%。

如果康佳去年以5000萬元的價格,向南方愛視出售了開開視界5%的股權,那麼開開視界對應的估值則爲10億元,康佳46%的持股對應的市值爲4.6億元——這與康佳公開披露的數據完全一致——由此可見,處置開開視界5%的股權交易總金額雖然只有5000萬元,但卻爲康佳生生製造出了4.8億元的賬面利潤,其中:股權投資收益4713萬元,“喪失控制權後,剩餘股權按公允價值重新計量產生的利得”4.34億元。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深康佳的第一大股東華僑城和盟友南方愛視聯手爲康佳的利潤表加了一根巨長的槓桿,幫助康佳完成了扭虧神話。實際上,康佳利潤表上歸屬股東的淨利潤絕大部分並無實際現金流的支撐,純屬會計手段調節出來的“利潤”,而且該公司扣非後淨利潤大額虧損近8億元——如果透鏡公司研究沒有猜錯的話,卸去美麗的財務包裝外衣後,2018年康佳的三大主營業務應該仍然處於持續鉅額虧損的狀態,而且其主業的實際運營虧損可能要遠大於扣非虧損額,因爲報告期內康佳的經營現金流呈現出了32.30億元的鉅額淨流出——在這種情況下,康佳的“三駕馬車”實際運營虧損額度到底有多大,恐怕只有其管理層自己心裏清楚了。

透鏡公司研究版權聲明

01

透鏡公司研究所有原創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北京澳策商務諮詢有限公司所有,如需轉載,請務必在顯著位置正確註明文章來源及作者,並及時聯繫我們獲取授權和備案;

02

未經授權允許,轉載方不得對我們文章的內容和標題作任何違反作者願意的修改,對於拒絕配合的侵權行爲,我們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