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爲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憑藉其古老的宗教文化、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體系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人們前往探究和膜拜。

  3月31日,山東博物館與意大利佛羅倫薩國立考古博物館攜手打造的“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觀”揭開了神祕面紗,讓燦爛的古埃及文明距離公衆不再遙遠。此前,爲了營造展覽神祕特色,山東博物館聯合各大媒體平臺特別策劃了一場預熱探祕活動,與意大利佛羅倫薩考古博物館專家一同見證了文物拆箱並對其進行直播,其中神祕的木棺、完整的木乃伊可謂是吊足了觀衆的胃口。開展首日,館內就迎來了1.5萬觀衆,等待進入展廳的隊伍更是橫貫整個一層大廳,展覽火爆程度可見一斑。作爲該巡展在中國的最後一站,這次在山東博物館詮釋的古埃及文明又爲大家帶來了怎樣新的體會與震撼?讓我們一探究竟。

  1

  主題脈絡清晰,還原真實的不朽生命觀

  即使沒有去過埃及,相信大家也通過影視作品間接接觸過這個神祕的國度。比如《埃及豔後》、《博物館奇妙夜3》、《木乃伊》等,不少觀衆可能通過曾經大火《木乃伊3》才知道木乃伊的英語單詞竟然是“mummy”。

  古埃及人認爲“人生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居留,而死後纔是永久的享受”。所以對於死亡這件事,虔誠而熱愛生命的古埃及人,以製作木乃伊的方式來維持肉身的完整,迎接靈魂的再次迴歸。

  此次展覽對公衆來說最大的吸引點莫過於此,木乃伊如何製作?其背後的宗教、習俗和文化原因是什麼?與古代中國事死如事生的死亡觀有哪些不同?太多有關古埃及人生命觀的問題,都讓他們期待從此次展覽中獲得答案,而這也是展覽的核心主題。

  本次展覽圍繞古埃及木乃伊與宗教文化的核心命題,分魂兮歸來——永生的信仰、肉身不朽——木乃伊的製作、往生之所——棺柩的功能、事死如生——隨葬明器、享樂來生——生活用品五個板塊爲展覽語言,表達古埃及人喪葬習俗、信仰文化與生活內容。

  第一單元開門見山,爲大家解讀了古埃及人生命觀的內涵——人的死亡只是肉體的死亡,而靈魂永不泯滅,讓觀衆能更容易理解展覽的後續內容。古埃及人認爲要使靈魂能夠順利轉世,首先便是要使靈魂的載體——肉身,永不腐爛。第二單元則介紹讓肉身不朽的木乃伊製作機制,結合幾件保存完好的木乃伊,將木乃伊在影視作品中被誇大的詭異面紗掀去,展現其背後的技術原理,讓大家對木乃伊有了更爲科學的認知。伴隨木乃伊製作,其後續的保存、下葬的習俗,古埃及人也十分重視,這部分內容在第三、四兩個單元呈現,再次強調“事死如事生”。而最後一個單元通過展示隨葬的生活用品,深化展覽主題,呼應生死觀念,傳達出古埃及人讓逝者在冥世依舊享受生活的願望。

  展覽五個單元緊密結合,承上啓下,內容毫不脫節,以詳盡的敘事的形式帶觀衆一探古埃及人的精神信仰世界。每個分章中都完整呈現出可追溯到數千年歷史時期的各種不同對象,賦予展品暗合的“雙重價值”,既顯示出古埃及人的信仰與習慣,又明確呈現給每一位觀衆主題背後的歷史特點和其“軼事”。此外,兩國的文化內涵頗有相通之處,如古埃及人“事死如生”的觀念和厚葬之風與中國漢代極其相似,無論是歷史的偶然或是文化的相連,都反映出兩國文化的燦爛和歷史的厚重,加深觀衆對東西方文化交流互動的理解。

  2

  精選珍貴文物,近距離體驗古埃及文明的獨特魅力

  爲了讓觀衆獲取更多的相關知識,與古埃及文明有更近距離的接觸,本次展覽中的100件(套)的文物遴選自全世界古埃及文物收藏量第二的意大利佛羅倫薩國立考古博物館,其中不乏難得一見的精品,包括木乃伊、棺柩、亡靈書、壽衣、護身符等,結合詳細的文字說明,給觀衆帶來了一場視覺和文化的雙重盛宴,讓觀衆能近距離體驗古埃及文明的獨特魅力。

  亡靈書

  爲了幫助逝者順利轉世,埃及人習慣於在墳墓內放入一卷書寫着《亡靈書》的紙莎草紙——190章祈禱文和準則告訴逝者在其死後如何克服所有的障礙和危險。這份擁有幾千年歷史的亡靈書雖然已有破損,卻並不影響我們感受古埃及人對於生命的虔誠。

  木乃伊頭部

  上千年不朽的肉身究竟是什麼模樣?該頭部保存的完好程度十分少見,嘴部微張,毛髮至今清晰可見,長達千年的肉身卻依舊留有面部的神態特徵,讓大家不得不驚歎於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嫺熟技術。

  女性木乃伊

  此具木乃伊爲成年女性,死於25歲至30歲之間。通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以及其骨骼的各種特徵,都表明這名女性已經懷孕,可能死於分娩,讓人不禁惋惜這位母親的早逝。

  匿名木棺

  木棺刻畫了逝者的面部,條紋裝飾的假髮垂至胸前,胸甲上繪有幾何裝飾及由10串橢圓形珍珠所組成的大型烏賽克領飾;頸飾下方描繪着女神努特,她展開翅膀跪在地上,其下是阿努比斯神站在喪葬牀邊,護佑逝者靈魂;逝者躺的牀下可以看到四個卡諾卜罐,兩側有兩個陪葬的魔僕。

  巫沙布提俑

  小型雕像,墓中死者的象徵性僕人,埃及象形文字稱巫沙布提,意爲“答應者”。這些雕像與管理監督巫沙布提傭的監工雕像一起被放入墓中。當冥世的監工發號施令,分派死者勞動時,作爲死者僕人的巫沙布提就會聽從主人的召喚,然後代替主人勞作。早期的巫沙布提俑是用木頭或陶土製成,到新王國時期,出現有石刻、木雕、瓷土和泥塑的俑人,但多以石頭雕刻爲主,做成木乃伊形狀的雕像,它們帶着刻在身上的籃子、鋤頭等工具,身體上通常會刻有銘文,標明死者的姓名和頭銜,或者引用《亡靈書》第六章,敦促雕像積極應對來生的工作。

  這些珍貴文物承載了古埃及人對生命的敬畏、對神靈的尊崇、對死亡的認識以及對來世永生的渴望,客觀的呈現出這段歷史,使觀衆更易理解展覽內容,滿足對展覽的期待,從而引發共鳴。

  精美展品

  此外,展廳外設置有文創商店與自動售賣機,法老木偶與紀念幣讓觀衆把美麗的“古埃及文明”帶回家,延續展覽所帶來的感動。

  3

  新設《聲臨古埃及》,教育啓迪形式多樣化

  讓觀衆依賴於展覽說明牌觀展已不再是博物館唯一的釋展手段,山東博物館探索從單純展示器物向關注“人”的需求轉變,更加強調展品與觀衆之間的互動,拉進與觀衆的距離,增強陳列的親和性。

  爲了讓公衆理解古埃及人的生命觀,領略古埃及文明,創造近距離瞭解和接觸世界文明成果的機會,在本次展覽中特別採用了數字化音頻的形式對展覽進行全新詮釋。《聲臨古埃及》是山東博物館推出的第一部展覽聲音節目,也是此次展覽的亮點之一。

  據介紹,節目共13期,將每週在喜馬拉雅FM山東博物館的頻道上發佈兩期,除網絡平臺外,觀展出口處也單獨設立了聲音節目體驗區域,觀衆帶上耳機便可伴隨着聲音進入到古埃及輝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感受一二。內容以展覽爲緣起及最終歸宿,圍繞展覽的陳列設計、主題內容、文物精品等,選取觀衆更感興趣的展覽背後的故事,來設計節目的內容架構。節目與展覽講解的內容有所不同,更強調展覽背後所蘊含的知識點,通過發散知識的方式,以期傳達更多訊息,給予觀衆除常規觀展所帶來的視覺形式外的聽覺驚喜,啓發人們思考諸多珍貴文物遺產的現實意義。滿足公衆在觀展前對展覽有所瞭解、觀展時對展覽內容深入理解、觀展後對展覽內容得以延伸的全方位需求,融會貫通,將一個展覽所能傳達的信息得以多樣化呈現。

  山東博物館微信公衆號中收聽講解的界面

  山東博物館關注觀衆的多種感官需求,使觀衆受到教育和啓迪的途徑多樣化,這種知識服務性理念與喜馬拉雅FM平臺的分享理念不謀而合。古埃及展也是雙方第一次嘗試性的合作,未來計劃將山東博物館的固定陳列、臨時陳列和專題陳列,均通過此種聲音分享平臺,及時反饋出博物館展覽的最新動態,真正讓展覽的形式與內容等量齊觀,全方位提升山東博物館以觀衆爲核心的公共服務的水平。

  喜馬拉雅FM中的收聽界面

  4

  展陳設計更爲貼心,讓公衆汲取更多文化營養

  除展品給觀衆帶來的震撼外,展覽所搭配的輔助展品、多媒體設備、展廳所營造的氛圍也頗爲用心,將觀衆迅速帶入這段生死奧祕探索之旅。

  中國和埃及是世界兩大重要文明古國,兩國的文化內涵頗有相通之處,展覽並未將古埃及文明與中國古文明之間的聯繫剝離,而是有意識的將二者之間緊密結合。展廳入口處的展示牆,清晰展現了古代中國與古代埃及歷史年表在時間上的對應關係,向觀衆傳達了東西方文明互動融合的訊息,更能讓觀衆在觀展時有意識探尋兩個文明古國間文化交流的痕跡。

  此外,展廳中不乏能看到一些對古埃及文明解讀的輔助說明展板,如古埃及主要神話人物、古埃及文明符號、製作木乃伊的基本步驟等,幫助觀衆更好理解展覽內容。展覽特意在說明牌上貼上了二維碼,讓觀衆可以通過“掃一掃”進入微信小程序,收聽文物的語音講解,收聽完畢後,還可以對語音進行打分、評價。細緻、貼心的導覽服務力求將展覽更好呈現在觀衆眼前。

  展廳出口處的視頻播放區更是吸引不少觀衆駐足觀看,久久不願離開,使觀衆從觀展前對展品的陌生,到結束時對展覽內容理解上的昇華。多樣化的視頻說明展示,能夠加深觀衆對展覽內容的理解,也能讓觀衆與展覽之間的互動得到最大化體現。

  展覽在展陳設計及多媒體展示中避免了異域展覽內容表達過分專業、晦澀難懂的問題,讓更廣泛的尋常百姓貼近、體驗、感受博物館濃厚的文化氛圍,並儘可能讓公衆可以汲取更多的文化營養,力求將展覽更好的呈現在觀衆眼前。

  THE END

  現如今,我國觀衆對於展覽數量和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山東博物館抓住引進外展的潮流,與意大利佛羅倫薩國立考古博物館精誠合作,又一次給公衆獻上了一場來自古埃及的異域文化盛宴。使“引進”展引導觀衆“走出”國門的同時,更將幫助觀衆汲取歷史文化營養的宗旨落到實處。展覽在文物的基礎上,用流暢的展線、精簡易懂的文字、多樣化的傳播手段詮釋了古埃及人生命觀的這一主題,使該展真正做到了吸引更多觀衆,覆蓋更多社會羣體,並切實幫助觀衆在博物館有所獲得。

  展覽: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觀

  地點:山東博物館一層4號展廳

  時間:2019年3月31日-6月21日

  部分內容圖片來自山東博物館

  作者:曼曼&國旻

  插畫:Yukichan

  編輯:曼曼&國旻

相關文章